枝江楓楊

枝江楓楊

枝江楓楊(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C. Var. Zhijiangensis Z. E. Chao et C. J. Zheng),屬胡桃科,落葉喬木,世上存活極少。 現存一大五小 共六株。

基本信息

簡介

世界獨苗“枝江楓楊”繁育成功世界獨苗“枝江楓楊”繁育成功
35年前,枝江一棵普通百年楓楊樹樁上,長出一棵樹葉、樹幹和材質均不同於普通楓楊的幼苗。同行的林業專家介紹,這棵樹是在1979年被原枝江縣林科所所長閆孝貴發現的。1979年5月18日,縣林科所一名技術員在“怪樹”上截取枝條和樹葉,與普通楓楊進行對比發現,該樹與一般楓楊存在多處不同:一般楓楊葉為對生,此樹樹葉為單生;一般楓楊樹皮皸裂,而此樹樹皮比較光滑;一般楓楊材質呈白色,此樹材質為紅色;一般楓楊種翅上翹,此樹種翅卻呈八字平行狀。沒有找到相應的物種記錄和標本,這一新發現被逐級上報。
1982年,武漢植物研究所趙子恩教授率專家組趕到周湖村,帶走相關樣本,並連同調查報告一起上報到中國林科院。同時,中科院武漢植物所將新物種命名報告提交給聯合國國際植物協會。變異楓楊的發現立即引起國際植物學界的轟動,不久它被正式命名為“枝江楓楊”。“枝江楓楊”屬胡桃科落葉喬木,它是一個新的物種,且全世界僅此一棵。
一種被國際植物學會稱為“枝江楓楊”的樹種最近在枝江市繁育成功,使得這棵“世界獨苗”終於有望擺脫滅絕的命運。
楓楊通常被稱為柳樹,在江漢平原隨處可見。而長在枝江市周湖村張玉珍家門前的一棵楓楊,已發生明顯變異,樹幹修長挺拔,樹葉單生,屬國際植物界的珍貴樹種,有極高的生物科研與經濟價值。

變異之謎

為何變異成為難解之謎
當時這棵樹的周邊是一片湖田,主人名叫尹保樹。1974年,尹家從外地搬遷到此,蓋房子時,見池塘邊有一棵又粗又直的普通楓楊樹,便將它砍了做材料。第二年,樹樁上長出了小幼苗,並逐漸長成參天大樹。
由於尹保樹和老樹都已不存在,到底是老樹一誕生就產生變異?還是砍伐後新苗發生變異?變異原因是什麼?枝江楓楊被正式命名後,林業專家試圖尋找變異之謎。專家們稱,董市鎮屬於網紋紅土地帶,歷史上氣候溫暖,適宜楓楊生長。至於是氣候或土壤,或者是在授粉過程中遇外來物種產生雜交變異,根本無法推斷。
據史料記載,1958年前,發源於玉泉寺的瑪瑙河與長江內外夾擊,董市一帶幾乎年年破堤決口。1958年2月、1959年冬和1964年冬,董市先後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圍墾根治,徹底解決了水患。是水災或治理過程中改變了楓楊的生存環境而導致變異,也成為專家們的猜測。
1992年,國家林業部《關於保護珍貴樹種的通知》將枝江楓楊列為國家二級珍貴樹種,湖北省林業廳將其列為第一批珍貴樹種。
枝江市林業局副局長李先曉介紹,20年中,省市各級的林業專家試圖通過扦插、嫁接、直接采籽等方法,對枝江楓楊進行繁殖,但均告失敗。

繁殖培育

枝江楓楊枝江楓楊

落葉喬木,最低海拔:150米。枝江楓楊屬胡桃科,樹形優美,葉片豐碩,世上存活極少,目前僅在枝江發現兩棵,因其在枝江發現被命名為枝江楓楊。
枝江楓楊生長於枝江市董市鎮周湖村一堰塘邊,兩棵並列,生長歷史逾百年,卻從無繁衍,其中一棵在幾年前死亡,唯一的一棵也於去年遭到雷擊,樹冠折斷。

為了搶救這個瀕臨滅絕的物種,省市林業部門組織林業專家專門進行了枝江楓楊繁育課題研究,黃衛民於2008年投入研究,在多次失敗之後,終於套用扦插法成功培育出五棵小枝江楓楊。黃衛民表示,今後將大量培植枝江楓楊,讓這一稀有樹種得以繁衍生息。 

生境

山坡路旁,河邊

模式采自:湖北枝江

是否栽培:野生

湖北分布:枝江

現存一大五小共六株

胡桃科植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