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秉南(1920~  )

林秉南(1920~  )

1947年在衣阿華大學獲碩士學位,1951年獲博士學位。 1949~1955年先後任衣阿華大學水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科羅拉多州大學研究生助理教授。 1956年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水工研究室任研究員。

林秉南(1920~)

正文

林秉南(1920~)中國現代水利專家。1920年 4月21日生於馬來西亞,祖籍福建省莆田市。1942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土木系。1946年赴美國留學。1947年在衣阿華大學獲碩士學位,1951年獲博士學位。1949~1955年先後任衣阿華大學水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科羅拉多州大學研究生助理教授。1956年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水工研究室任研究員。1958年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成立後,曾任該院水力學研究所所長、院長、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諮詢委員等職,併兼任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浙江河口海岸研究所顧問及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名譽教授。他在國際學術界享有一定的聲譽,受聘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任客座教授。他還是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顧問委員會主席、國際水力學研究協會亞洲太平洋分部執行委員、《國際泥沙研究》英文版總編輯,他多次擔任在國內、外召開的有關國際會議顧問及特邀報告人。
林秉南在水力學、流體力學研究方面有較高的造詣,在明渠非恆定流高速水流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並為水利界廣泛採用;在中國首先進行了水庫水體突然泄放方面的研究;領導中青年科技幹部共同進行了長江三峽水庫突然泄放的試驗,取得了“水體突泄壩址過程線簡化分析”等成果,對潰壩洪水計算有指導意義。近年來,他又倡議在二維非恆定流數學模擬中套用破開運算元法及特徵理論,已在廣東核電站及錢塘江河口整治規劃中得到套用,並獲得1978年國家科技獎。
林秉南根據國家科學遠景規劃,結合中國高壩建設,從1956年開始領導和參加了高速水流的研究,主持編譯了《高速水流論文譯叢》兩卷,指導設計中國第一座摻氣活動陡槽等設備。近年來倡議套用收縮式新型消能工,使泄水建築物下游沖刷大幅度減少。該成果曾獲得全國1985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林秉南主要著述有:《用馬素法分析不恆定流》、《明渠連續不恆定流的數值計算》、《明渠摻氣水流的一些運動特性》、《壩面高速水流摻氣發生點的計算》、《高壩溢洪道反弧的合理形式》等論文,均在有關技術期刊公開發表。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