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部分海域外大陸架劃界案

簡介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2012年12月14日代表中國政府向聯合國秘書處提交了東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外部界限劃界案。
該劃界案指出,地貌與地質特徵表明東海大陸架是中國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沖繩海槽是具有顯著隔斷特點的重要地理單元,是中國東海大陸架延伸的終止。中國東海大陸架寬度從測算中國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超過200海里。
劃界案同時明確,提交該劃界案不影響中國政府以後在東海或其他海域提交其他外大陸架劃界案。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大陸架界限委員會議事規則》和《大陸架界限委員會科學和技術準則》有關規定,大陸架超出200海里的沿海國應將其大陸架外部界限的信息提交《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設立的大陸架界限委員會。
2012年9月,中國政府決定向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東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外部界限劃界案。

意義

大陸架構成一國海洋權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許多沿海國極力爭奪的對象。劃定大陸架外部界限,被認為是沿海國通過合法途徑實現其管轄海域範圍最大化、勘探開發和利用大面積海底空間及其資源的最後機會。國際社會對此都極為關注。因此,提交劃界案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性工作,而是涉及擴展國家管轄海域範圍和未來發展空間的重要政治和外交行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提交界案的依據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6條明確規定了沿海國的大陸架如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超過200海里,沿海國可將主張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同時中國早在2009年就提交了關於東海地區外大陸架的初步信息,並說明將在適當時候提交全部或部分二百海里以外大陸架外部界限的劃界案。因此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提交東海案,是在《公約》制度下重申東海大陸架的權利主張,行使《公約》賦予的權利,並履行相應的義務,也是中國依據《公約》進一步明確東海大陸架權利主張範圍並兌現初步信息承諾的行動。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提交的劃界案有充分的科學和法律依據。在科學方面,東海大陸架在地形、地貌、沉積特徵和地質構造上都與我國大陸有著天然連續性,是中國大陸在海底的自然延伸。而沖繩海槽與東海陸架地質特徵顯著不同,因而,東海大陸架自然終結於沖繩海槽。在法律方面,東海大陸架與中國大陸性質相同,符合《公約》76條的自然延伸原則。而東海陸架的寬度也超過從測算中國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200海里。因此中國有權依據《公約》相關條款的規定主張200海里以外大陸架。

準備東海劃界案

首先,需要調查並收集大量的科學技術資料來證明東海陸架是中國大陸的自然延伸。國家海洋局早在1996年開始就著手進行中國大陸架的勘測工作,前後進行了三個專項的調查,收集了東海陸架和沖繩海槽大量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和沉積物數據。大量調查資料都顯示,東海陸架的中國陸地的自然延伸,其一直延伸至沖繩海槽。這次劃界案所使用的數據都是國家海洋局歷年的調查成果。
其次,作為編制劃界案的牽頭單位,國家海洋局高度重視這項工作,並成立了東海劃界案編制工作組,匯集包括法律、科學、測繪等方面的專家來推進此事。並組織各方專家對劃界案進行多輪論證,確保能體現中國在東海的權利主張。

界限如何確定

東海劃界案中所提交的大陸架外部界限是中國在這一區域的權利主張,但根據《公約》規定,如何確定最終界限還有一系列的法律程式。首先,沿海國應根據《公約》76條所規定的複雜規則,找出其外大陸架外部界限的位置,並編制劃界案提交給大陸架界限委員會;然後,委員會負責審議沿海國提交的劃界案,並向沿海國提出建議;最後,沿海國在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建議的基礎上劃定其最終的外大陸架外部界限,這就是其大陸架的外部界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