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郡

建安十七年(212年),封皇子劉敦為東海王,復置東海國。 太和六年(232年),封文帝子曹霖為東海王,置東海國。 元康元年(291年),分東海置蘭陵郡。

東海郡,中國古郡名。秦代始置,郡治在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西漢時其轄境在今山東省臨沂市與江蘇省東北部一帶,屬徐州刺史部。東漢、三國魏置東海國。西晉復置郡。南北朝時為雙方爭奪之地。東魏置海州。隋初廢,大業中復置郡,治朐山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海州為東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海州。

建置沿革

秦代

東海郡在秦代又稱郯郡,始置年代已不可考。秦始皇滅楚國後,於楚國東部之地置陳郡、薛郡。《元和郡縣誌》謂秦時分薛郡置郯郡,治所在郯縣。劉師培認為:“疑在秦名郯,楚名東海,高祖初年名郯,又改名東海。”
根據出土的秦代封泥有東晦□馬字樣,研究者認為秦代東海郡的正式名稱應為東晦郡。“晦,暝也”,東晦與東海意義相同。

西漢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徙齊王韓信為楚王,以東海郡、會稽郡、泗水郡、薛郡、陳郡置楚國。次年,廢楚王韓信,分其地為二國:立劉交為楚王,以彭城郡、東海郡、薛郡置楚國;立劉賈為荊王,以東陽郡、鄣郡、會稽郡置荊國。景帝三年(前154年),削楚國東海郡為漢郡,又削趙國、膠西等國,引發了七國之亂。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東海郡南部數縣置泗水國。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東海郡治郯縣,屬徐州刺史部,領二十縣、十八侯國。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山東省臨沂市大部、江蘇省連雲港市,以及徐州市東部一帶。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東海郡有358414戶,1559357人。

新莽、東漢

王莽改東海郡為沂平郡。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封皇子劉陽為東海公,十七年進爵為王,東海遂為王國。建武十九年(43年),立東海王劉陽為皇太子,改名劉莊,以原皇太子劉強為東海王。二十八年(52年),徙魯王劉興為北海王,東海王劉強兼食魯郡,東海國都由郯縣遷往魯郡魯縣。東海王劉強遷都魯郡後,多次上書要求將東海郡歸還朝廷。明帝永平中,劉強薨,其子劉政繼立,東海郡收歸朝廷,改魯郡為魯國。劉政雖以魯國為封國,但王號不改,仍為東海王。永平十五年(72年),析東海郡之下邳、曲陽、司吾、良成四縣與臨淮郡數縣置下邳國。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東海國領十三縣:郯、蘭陵、戚、朐、襄賁、昌慮、承、陰平、利城、合鄉、祝其、厚丘、贛榆。郯縣為東海郡治、徐州州治。
獻帝建安三年(198年),析東海郡、琅邪郡、北海郡之地置昌慮郡、利城郡。十一年,昌慮郡併入東海郡。建安十七年(212年),封皇子劉敦為東海王,復置東海國。此時魯國劉羨仍為東海王,出現了兩個東海王並存的局面,直至曹魏代漢。

魏晉南北朝

魏時省東海郡贛榆縣。太和六年(232年),封文帝子曹霖為東海王,置東海國。晉復置東海郡。太康元年(280年)復置贛榆縣。此時東海郡領郯、祝其、朐、襄賁、利城、贛榆、厚丘、蘭陵、承、昌慮、合鄉、戚,共十二縣。有11100戶。元康元年(291年),分東海置蘭陵郡。永嘉以後,東海郡沒於後趙。晉安帝時收復淮北,復置東海。
南朝宋明帝泰始中,青、徐二州為北魏攻占,於贛榆縣僑置青州。泰始七年(471),置東海縣。又析贛榆縣置郁縣,立西海郡,屬青州。劉宋末年,東海郡領襄賁、贛榆二縣,全郡有2411戶,13941人。又於今江蘇鎮江一帶置南東海郡,領郯、祝其、襄賁、利成、西隰、丹徒、武進等縣,屬南徐州。南齊建元初,於今江蘇省漣水縣一帶置北東海郡,領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等縣,屬冀州(僑置)。
東魏武定七年(549年),得梁青州北海郡(僑置)之地,置東海郡,領贛榆、安流、廣饒(梁僑置)、下密(梁僑置)四縣,有1242戶,5904人,屬海州。武定八年,置郯郡,治郯縣,領郯、臨沂、建陵、歸昌四縣,屬東徐州。北周改置朐山郡。

隋唐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天下諸郡。大業三年(607年)改海州為東海郡,治朐山縣,領朐山、東海、漣水、沭陽、懷仁五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廢東海郡,置海州,領朐山、龍沮、新樂、曲陽、沭陽、厚丘、利城、懷仁等縣。天寶元年(742年),仍以海州為東海郡,領朐山、東海、沭陽、懷仁四縣,有28549戶,184009人。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海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