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客

東山客

東山是成都平原里華陽縣屬的一塊丘陵地,她的南北直徑四十公里,東西約二十五公里,約占華陽縣全面積三分之一強。 住在這塊丘陵地上的人們,純粹是客家人。 在上古和中古時期,她受文明的洗禮較國內各民族為早。 後因兩晉之際,五胡亂華,再及唐末,元初,曾作三次的民族大遷徙,所以江南諸省遍滿了他們的足跡,尤以嶺南山地(粵東北部)為客族的大本營。 在從前他們原是北方衣冠之族,門閥較高,土著稱他叫客人,所以相沿至今,即稱客族。 在成都則普遍的稱為”土廣東”。

介紹

東山客族的來源:在當地望族如廖,范、鍾、張各姓之族譜中,記載頗為詳明;其入川動機,徙族譜及其傳說看來,不外三點:一,前清雍乾間粵東連年災荒;二,明末張獻忠殘破四川後,田園荒蕪,資源棄地。三,仰慕巴蜀之富庶。所以在清初康雍乾間,客人由粵東陸陸續續地率眷西上,及到川後,又先後在川東南各縣墾殖,繼之再遷,始到蜀北,開基立業,及到現在,這兒肥沃的丘陵地所住居的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由粵東遷來的。客人(按:原文如此),他們到蜀已二百餘年,聚族而居,少與四周漢人通婚,所以仍保持其原有的習俗。並且他們的遷徙,大抵以村落為單位,所以到東山區後,如龍潭寺的客人,大半由梅州五華遷來的,西河鎮的客人十之八九都是興寧人;他們從迢遙的嶺南,不辭勞苦地來到這裡,仍能同在一區一鎮居住,真是一件不易的事,由此可看出,客人的團結精神。我們只要走到客屬地帶以後,所得到的觀感,除了語言以外,最顯著的就算風俗了。據我所知道,客家人的風俗很純樸的,如果用新一點名詞,那么,他們便是新生活運動中的標準的民族。他們的優點很多,如像:

勤儉

客人是最好勤儉的一種民族,它們住居的地方通通是丘陵地;耕耘方面,較壩田所費的勞力多得多,但他們特別的耐苦,每天多是戴月披星地在田間工作,約二小時後早餐,一直做到夕陽西斜後,尚不肯休息,晚飯後還要作一二小時的工才睡眠。周年如一日,毫無偷閒的事;不是特窮人家如此,就是大戶人家也是一樣。而且無論是紅顏嬌女也好,或白首老翁也好,全多習於勤勞,像寄生蟲似的坐食山空的人,極少看見。所以西人常說,”客人的忍耐力較一般漢人為強。“只要你到東山去走一趟,就可以說明這一句話是不錯的。他們還有一種習慣就是不用洋貨,不講時髦,吃的是自己耕種的糧食,穿的是自織的粗布棉衣。若以他們的經濟來說,尚屬豐裕,他們不照顧銀行,所有的積蓄,全交給宗族裡組織的田園會,三千五千的數字不等,假好規定二千元的會,每年則繳六十元,但只繳八年,在十六年內可陸續取得,如無田產或其他契約作抵,待會畢時方可取出,這會組織規則極嚴,絕無中途崩潰的事情發生。

清潔

客人最講究清潔,他們每天必洗澡,尤以衣裳穿得潔白為榮,如果他們一天不洗澡,兩天不換衣,一定就要給人家罵為臭狗或豬了。每逢宴會或特別季節的日子,他們往往都愛穿新衣,這樣才表示著是有能力的人。而他們的廚房,也極潔淨,每當節日的前一二天多舉行大掃除一次,這全是婦女的工作。“客人”因講究衛生的關係,他們的身體是很壯的。同時他們尚有一種特性,就是愛好著白色的衣裳。當榴花如火,或梧桐落葉的前後,無論在三叉路旁,或十字街口,往往看見他們一群一群的素衣人川流不息著。從這裡我們就可知道,他們是如何的愛好雅潔了。

建築

客人的住房,是很堅實的建築,所謂”二堂八廳,四橫五井”,結構謹嚴,全不脫離與普通四合式的建築,全不相同。屋子的內部四通八達,一連數十間,用土磚砌成,所以很堅固。屋頂上以蓋陶瓦的居多,其次就是蓋麥草,又高大,又整齊,壁上多塗潔白的石灰,每當旭日東升,或夕陽西斜的時候,假如你從遠處遙望那叢林中的白屋,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別有一番風味!他們的上堂屋是供神的地方,南北廳是賓客招待所,兩邊上下廳及橫屋五間,是宿舍廚房,後兩邊上下廳及橫屋五間,或作倉庫,或作僕人的宿舍,或放器物等,曬壩兩側屋子,多供牛圈豬圈或廁所之用,大門兩旁俱屬花園,屋後為大林園,景致秀麗,飛鳥成群,一幢幢的都是精美的田舍。他們這種建築,最適宜於大家庭的居住,因他們的傳統政策是”耕讀傳家”,所以他們的經濟基礎多建築在農村上,平均估計在八人以上的,占絕對多數。他們有二句俗話道:”人多好耕田,人少好過年”,而他們這種建築,既利居住,又便農作。他們的房屋雖多,而外面的門總是同時有兩座門,一座大門和兩座小門,這一點和別處疏疏落落的小家庭式的建築頗不相同。

禮教

客人原是中州禮儀之邦的民族,他們一切都是唯禮是尚,對祖宗成法,尤為崇拜。觀鍾氏族譜的祖宗誓詞云:”山有來龍水有源,後代兒孫憑祖先。若然不認當雷打,象賢瓜瓞福綿綿。”從這些字句里反映出他們的重家法了。他們在家庭中一切均聽命於家長,自幼時家長則教以怎樣努力讀書,怎樣為人作事,怎樣效法先賢,以及祖宗創業之艱巨等語以相勖勉,使幼輩深切地了解。在純客人的國小校里,那些小學生多半是彬彬有禮的,平時極少看見打架鬥毆,或互相吵嗓的事情,只要你到東山去視察一下,立刻就可感覺到較普通一般的小學生富於禮讓,這都是由於他們親職教育甚嚴的關係。同時他們常有一種特性,就是愛墨守成法,如冠婚喪祭和日常生活的禮節,是很講究,但大都與四周漢人的禮俗不相同。

婦女

客家人的婦女最勞苦莫過的,他們一般的體格都很健康,在未出閣時,讀讀書習習?,有時協助母親烹飪,或學紡織,一天到晚忙個不休,待結婚時,有種禮節很特別的,男家到過禮那一天,由媒人送”嚴駕祖”到女家去,翌日又由媒人隨花轎送回男家來。供”嚴駕祖”的用意,是監護新娘在途中可不致受其他一切精神上的刺激。這迷信,一貫奉行著。他們習慣了勞動,並不以為苦。所以客家婦女,刷洗了尋常一般婦女依賴的恥辱,她們不特別依靠丈夫,大都能獨自經營家庭生活的,如穿衣,則自己種棉,自己紡織,自己制縫;食的問題,也是一樣的解決,純粹按著”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而生活,再加上從事副產工作,如養雞、鴨、鵝、蠶或餵兔、羊、豬等,每年的收入也非常可觀。他們的經濟,滿可自給自足。清晨,旭日方升的時候,只要你到三家村去散散步,那機杼之聲和弦歌之音,不絕於耳,令你在不知不覺中起了一種敬佩的心情!他們勤奮工作,常年如是,從未聽見一句怨言。男子雖聚了婚,並不見得增加若干負擔,他們夫婦和諧,離婚事件從未聽過,總是幸福的過著愉快的日子。

歌謠

前面曾經說過,客屬是一個禮儀之邦,這從什麼可以看得出來呢?歌謠確是一個很好的材料。他們當在花月之前,或江邊或田野,引吭高歌,一唱一和,詞意雙關,非常動聽,而每一首歌詞中,沒有一句不是從心靈深處流露出忠孝、仁愛、信儀、和平、真率、誠懇、勤儉等的詞句來,不怕他們是信口開河,卻處處合乎自然的音節。
文學解釋
1.泛指隱士。

例文

《送綦(qí)毋潛落第還鄉》
作者:王維
新地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採薇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解釋:東山客
東晉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借指綦毋潛

出處

《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作者簡介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號東山,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中國河南省太康),漢族。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兼吏部尚書兼中護軍、尚書僕射兼領吏部加後將軍、揚州刺史兼中書監兼錄尚書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兼假節、太保兼都督十五州軍事兼衛將軍等職,死後追封太傅兼廬陵郡公。世稱謝太傅、謝安石、謝相、謝公。 公元383年,中國歷史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東晉8萬士卒一舉打敗了前秦80多萬大軍,不僅使國家轉危為安,而且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歷史佳話。這就是淝水之戰。運籌帷幄,奪取這場勝仗的指揮家便是東晉宰相謝安
那么,在謝安四十歲之前,隱居東山,根據《晉書·謝安傳》中說,東山在會稽,也沒說明在會稽具體哪個地方,當時的會稽不包括杭州臨安。然而在今杭州臨安有個謝傅東山,根據《臨安縣誌》記載西徑山之北有山名東山,蒼崖浚谷,清幽寧謐,史載東晉宰相謝安)曾隱居於此。現留有“東山再起”的摩崖石刻,李白、蘇東坡等歷代名人都曾多次踏訪西徑東山故地,並留下傳世詩文,讓東山的悠悠情懷亘古流傳。特別是李白,他對謝安非常仰慕,寫了很多關於謝安和東山的詩歌,如:“不到東山久,薔薇幾度花。白雲他自散,明月落誰家。”又如:“安石在東山,無心濟天下。一起振橫流,功成復瀟灑。”
東山到底在那,已無從可考。晉時的衣冠雖已不在,但昔時江左風流的人文風物依然猶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