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學黨

東學黨

東學黨是朝鮮1894年東學黨武裝起義的主要力量,這次起義的領導者是東學道首領全唪準。東學黨起義爆發於全羅道古阜郡事出有因。東學黨的創始人崔濟愚(1824—1864年)是一個不得志的士子,他有感於官方的壓迫和基督教的擴張,創立了號稱集儒、道、釋精髓而為一的“東學”信仰。 朝鮮政府接到官軍被起義軍打敗的報告,驚恐萬狀,急派京軍壯衛營正領官洪啟薰為招討使,率軍分水陸兩路開赴全州。甲午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朝鮮王朝的封建統治,加速其滅亡;這次起義將“逐滅倭夷”作為綱領之一,因此是朝鮮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民眾運動,促進了朝鮮民族意識的覺醒。

產生背景

矗立在韓國黃土峴的東學革命軍紀念塔矗立在韓國黃土峴的東學革命軍紀念塔

東學黨運動本來是宗教性質的,由於官方的迫害才變成了政治運動。東學黨的創始人崔濟愚(1824—1864年)是一個不得志的士子,他有感於官方的壓迫和基督教的擴張,創立了號稱集儒、道、釋精髓而為一的“東學”信仰。朝鮮政府視它為邪教而加以取締,並於1864年將崔濟愚逮捕、論罪和斬首。這一教派被迫轉入地下活動後,逐漸吸引了一些胸懷政治野心的人士。1892年,東學黨人要求開禁,但被拒絕,他們的組織奉令解散。

起義背景

東學黨東學黨

“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盤佳肴萬姓膏。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處怨聲高。”這首在朝鮮廣泛傳誦的歌謠,是十九世紀末期朝鮮統治階級橫徵暴斂,人民貧苦不堪,在水深火熱之中掙扎的生活寫照。連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也向沙皇預報:“全朝鮮陷於沉重而日益增長的激憤情緒已有相當時日,這種激憤情緒極易轉變為公開的暴亂。”果然,1894年東學黨武裝起義在全羅道古阜郡爆發了。

領袖介紹

東學黨東學黨

這次起義的領導者是東學道首領全唪準。全唪準父親為人正直,秉性剛強,因為不滿郡守橫徵暴斂,率眾襲擊郡衙,

不幸被捕犧牲。全唪準以父親為榜樣,立志拯救苦難的民眾。1874年,他拜見東學道道主崔時亨,成為東學道信徒。東學道的意思是提倡東方之學,與西方的天主教相抗衡。它以宣傳宗教為名義,提出“懲辦貪官污吏”、“斥倭斥洋”的口號,在貧苦的農民中很有影響。到1894年領導起義時,全唪準已是古阜郡東學道的首領。他領導的起義雖以東學道徒為核心,並繼續沿用東學道的旗號,但已經沒有太多宗教含義,所以歷史上一般稱之為東學黨起義。

起義始末

東學黨東學黨

東學黨起義爆發於全羅道古阜郡事出有因。郡守趙秉甲是個有名的貪官,巧取豪奪,農民對他恨之入骨。到1894年萬石洑水稅事件激發了這次起義。古阜郡是朝鮮的主要產米區,水利灌溉至關重要。朝鮮有一種特有的水利設施,以木石或土沙築成,用來截水灌溉農田,叫做洑。洑分國有和民有兩種。萬石洑是國有洑,農民從國有洑引水澆地,要繳納一定的水稅。此項水稅收入,按慣例只用於洑的管理及其他有關事業,並不上繳國庫。趙秉甲上任後,徵發數萬農民修洑。完工後,趙秉甲不但增加水稅,還將水稅中飽私囊。百姓不服,找他論理,趙秉甲閉門不見。百姓向全羅道觀察使金文鉉申述,反遭逮捕。百姓忍無可忍,便揭竿而起了。

百上千名百姓在全唪準率領下,向郡衙衝去。群情激憤的人們高舉著鳥槍、長矛、大刀、鐵叉、鋤頭、木棍,有人把平時供在廳堂里的祖傳寶劍也拿了出來。趙秉甲聞訊,嚇得屁滾尿流,趕緊逃走。起義軍占領郡衙後,打開倉庫,將糧食和錢財分給農民。全羅道觀察使金文鉉立即派兩百名官兵前去鎮壓。起義軍大敗官軍,領兵官李庚鎬被擊斃。起義軍初戰告捷,士氣高漲,乘勝追擊,直指全羅道首府全州。沿途參加起義軍的農民很多,武器也大有改善。不久,全唪準被推為總督,金德明為軍師,兩個大將孫和中與金開男各領一軍。起義軍紀律異常嚴明,規定不準吸菸,不得姦淫婦女,不能損壞良田,違者嚴厲懲處。 朝鮮政府接到官軍被起義軍打敗的報告,驚恐萬狀,急派京軍壯衛營正領官洪啟薰為招討使,率軍分水陸兩路開赴全州。洪啟薰先向起義軍發出招降書,威脅利誘。但全唪準不但拒絕投降,而且率軍偷襲靈光縣,生擒守城軍官黃萬基。洪啟薰一看招降不成,決心用武力鎮壓。他的部隊經過新式訓練,是當時朝鮮惟一配備西方新式武器的軍隊。但洪啟薰感到起義軍聲勢浩大,便密奏朝廷,建議借外兵鎮壓。朝鮮國王害怕引狼入室,不敢輕易借兵,只加派四百人增援。援兵還未到達,兩軍已在長城郡月坪洞交火了。全唪準採取避實就虛的戰術,不與敵人正面交鋒,拖著敵人從靈光到興德,從興德到鹹平,然後轉進長城郡。起義軍在城南月坪洞紮營。敵人長途追擊,疲於奔命,士氣低落。5月24日,洪啟薰率軍追至月坪洞,只見叢林密布,鬱鬱蔥蔥。洪啟薰害怕埋伏,便先派小部隊試探虛實,自己躲在後面觀察動靜。官軍哆哆嗦嗦地走進樹林,只聽喊殺聲起,嚇得回頭就跑。洪啟薰一看,從林中衝出的起義軍老的老、小的小,大多拿著大刀、長矛。他頓時壯起膽來,跳起來大叫:“衝上去!”官軍無奈,只得掉頭衝鋒。起義軍卻仿佛不堪一擊,紛紛逃散。這一下洪啟薰意氣風發,指揮官軍全力追擊。不料,追入樹林後,無數的起義軍從四面八方沖了出來,頓時殺聲震天。官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武器扔得滿地都是。官軍傷亡兩百餘名,洪啟薰抱頭鼠竄。起義軍乘勝進軍全羅道首府全州。31日,起義軍逼近全州,占領完山,以繳獲的野炮向全州城內轟擊。此時,全州的軍隊全部被洪啟薰調走,城內無兵駐守。觀察使金文鉉棄城而逃。6月1日,全唪準率軍入城,沒收官衙及土豪財富分給貧民,並嚴禁傷害百姓,受到百姓的熱烈歡迎。全唪準占領全州後,忠清、慶尚兩道的東學道徒群起回響,起義軍控制了朝鮮南部三道,並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機構。朝鮮政府無力鎮壓,只得向清政府求援。日本政府早就密切注視朝鮮局勢的發展,等待出兵朝鮮的時機,然後製造挑起中日戰端的藉口。如今,這樣的時機終於來到了。當清政府應邀出兵朝鮮鎮壓東學黨起義的時候,日軍不請自來,在朝鮮南部登入,在撲滅了起義烈火後,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歷史意義

矗立在韓國黃土峴的東學革命軍紀念塔矗立在韓國黃土峴的東學革命軍紀念塔

朝鮮甲午農民戰爭是在東學道宗教旗幟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農民起義。它是朝鮮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揭開了朝鮮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甲午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朝鮮王朝的封建統治,加速其滅亡;這次起義將“逐滅倭夷”作為綱領之一,因此是朝鮮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民眾運動,促進了朝鮮民族意識的覺醒。之後不少在朝鮮近現代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如孫秉熙、金九等,都參與過這次愛國運動。

這次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與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運動相同,都是因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階級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的。但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東學軍在戰略上孤立、分散,在思想上、行動上的猶豫、散漫,導致多次貽誤戰機;東學軍一直依賴宗教的外衣,甚至相信貼上符咒便可以刀槍不入;全琫準雖然提出了“盡滅權貴”的口號,矛頭卻並未直指朝鮮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和封建專制制度,還在檄文中稱:“我聖上仁孝慈愛,神明聖睿”;大量動機不純的兩班貴族和儒生加入起義隊伍,使之魚龍混雜,並且最先投降官軍,配合其鎮壓起義;其核心思想並未脫離儒家的忠孝觀念;其綱領也帶有籠統排外的色彩。這些都是甲午農民戰爭的失敗原因和舊式農民戰爭的屬性的體現。

但是甲午農民戰爭也不是全然的舊式農民戰爭,在資本全球擴張的時代,它也同時帶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在帝國主義的瓜分侵略下,嚴重的民族危機是加速這次農民戰爭爆發的重要因素。由於這次農民起義的爆發摻雜了新舊農民戰爭的不同因素,它的影響和作用也就具有兩方面:一方面沉重打擊了封建國家的統治,另一方面也間接打擊了帝國主義在朝鮮的勢力。這次農民戰爭與越南黃花探領導的農民游擊戰爭及中國的義和團運動,構成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各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主要內容。

在當時,朝鮮封建地主階級將東學軍視作歷史上的黃巾軍、白蓮教等“異端”,蔑稱為“東徒”、“東匪”,稱這次起義為東學亂、東學黨之亂,清朝和日本的官方檔案也沿襲這一說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次起義光輝與進步的歷史意義逐漸為人們承認,所以現今朝鮮稱這次起義為甲午農民戰爭,韓國稱這次起義為東學農民運動或東學革命,中國和日本則多稱為東學黨起義。甲午農民戰爭所也因其體現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而受到朝鮮半島人民的永久稱頌與紀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