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古城門

杭州古城門

南宋以前,杭州有旱門十三,水門五個。自元、明、清以來,杭州城已固定為十個城門,從前人們把十大城門及各門的物產編成杭曲小調:“百官(武林)門外魚擔兒,壩子(艮山)門外絲籃兒,正陽(鳳山)門外跑馬兒,螺螄(清泰)門外鹽擔兒,草橋(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罈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涌金)門外划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太平(慶春)門外糞擔兒。幾經滄桑,隨著杭州城池的不斷變遷,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門均已湮沒,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門遺址的石碑。

分類

望江門外菜擔兒
望江門是杭城古代東南部的城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名叫新門。因為它的東面有茅山河草橋,又名草橋門。宋末元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進占杭城,望江門也毀於戰火。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拓展東城三里,在此建門改永昌,因在此登城樓可遠望錢塘江潮,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名望江。
望江門外原為郊區,這裡鄉民以種菜為業,然後挑到城裡來賣,因而有“草橋(望江)門外菜擔兒”之民謠。望江門早在元代起就是“觀賞錢塘八景”之一的“浙江秋濤”所在,“秋濤路”也因此得名。
清泰門外鹽擔兒
清泰門是杭城古代的東門,南宋初,在其南面另闢一門叫崇新門,門近薦橋,因此亦名薦橋門。南宋末元初時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攻占杭城,城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往東延伸三里築門,名清泰門。
清泰門俗稱螺螄門。因清泰門外水網交錯,河中多產螺螄,故有螺螄門之稱。清泰門外沿江一帶直至江水入海處,是古代煮海鹽之處,沿江多鹽,因而民謠有“螺螄門外鹽擔兒”之說。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滬杭鐵路設車站於清泰門內,鐵路自城外而入,於是拆城門及城牆數十丈,這是杭城最早拆的城門。
艮山門外絲籃兒
艮山門是杭城古代的東北門,五代吳越時築羅城(外城),為十城門之一的保德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移門址於菜市河以西,改名艮山門(艮為北,艮山,為城北之小山。北宋汴京有“艮岳”,南宋取名艮山,有思念故國之意)。艮山門內有順應橋,俗稱壩子橋,艮山門因而也名壩子門。
元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進占杭州城,艮山門被毀。元末至正十九年在保德門故址重建艮山門。艮山門一帶,宋元以來就為馳名中外的“杭紡”主要產地,這裡個體絲織戶與機紡作坊遍布,機紓之聲,比戶相聞,因此杭州民謠有“壩子門外絲籃兒”之稱。艮山門於民國初期(1913年)因築路被拆除,故址上立有石碑。
艮山門如今是杭城的東大門,進出杭城和到滬杭甬高速公路都可由此出入。目前華東地區最大的長途汽車站——汽車東站也坐落在艮山東路上。
慶春門外糞擔兒
慶春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為杭州古代東城門之一。原名東青門,因門外有菜市,又稱菜市門。宋末元初,元兵進占杭州城,城門被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往東拓展三里,新門臨近太平橋,改稱太平門。明初,朱元璋部將常遇春由此門入城,故而改名慶春門。
慶春門內的慶春街,歷來為杭城繁華街道之一。門外為郊區農民的菜地,菜農運菜進城,擔糞出城,均由此門出入,故民謠有“太平門外糞擔兒”之說。慶春門殘存城牆於1958年築環城東路時拆去,在貼沙河西邊的慶春立交橋旁立有“古慶春門”石碑。
如今的慶春門外已難覓郊區的跡象,隨著城市東擴,這一帶將是未來杭城新的城市中心地帶。
清波門外柴擔兒
清波門在五代吳越時為涵水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築杭城,清波門是西城門之一,門樓瀕西湖之東南,取“清波”之意名門,為歷代沿用。清波門因有暗溝引湖水入城,俗稱暗門。
清波門一帶古蹟甚多,歷史上曾是文人墨客及書畫家寓居之地,又因門通南山,古時候市民需用柴炭多從此門運入,故有“清波門外柴擔兒”之民謠。清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挖地道破清波門城牆數丈,進占杭州。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旗營”之後,清波、涌金、錢塘三門及城牆均被拆除,改建南山路、湖濱路,於清波門故址立有石碑。
清波門一帶向來是休閒賞景的好地方,“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就在西邊,附近還有“聚景園”、“錢王祠”遺址,它的東邊是“新西湖十景”之一的“吳山天風”和河坊街。
錢塘門外香籃
在杭州慶春路和湖濱路交叉處,立有一塊“古錢塘門”的石碑,這就是古時杭州十城門之一的“錢塘門”舊址。
錢塘門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為杭州西城門之一。而杭州有“錢塘”之名,始自秦朝。自宋以來,錢塘門外多佛寺、樓台。出昭慶寺(今青少年宮)、看經樓(望湖樓)直通靈隱、天竺。古時往靈隱天竺進香之人,必由錢塘門出入,故有“錢塘門外香籃兒”之民謠。民國二年,當時杭州拆除錢塘、涌金、清波三門的城牆,改建湖濱路、南山路,從此西湖又與市區連線。如今這一帶已是遊覽西湖的最佳地段。
候潮門外酒罈兒
候潮門始建於五代吳越時,當時名竹車門。因築城時以竹籠盛巨石,用車運去以定城牆的基石,故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在竹車門舊基重建候潮門。因城門瀕臨錢塘江,每日兩次可以候潮,故而名候潮門。
南宋時,候潮門以北有保全門、保全水門,它的南面是便門和南北水門,西面是六部橋,東臨錢塘江。古代,杭州城內的紹興老酒都由候潮門入城,因此,杭諺有“候潮門外酒罈兒”之稱。候潮門於民國二年(1913年)杭城拆城築路時被拆除,在原址上立有石碑。
如今的候潮門一帶建設日新月異,規劃中的錢江四橋也將在候潮門以南連線錢江兩岸。
武林門外魚擔兒
武林門是杭州老城區最古老的北大門,始建於隋代(約公元589-610年),約有1300多年的歷史。五代吳越國(公元983年)時築羅城,建北關門(諧稱百官門),在今夾城巷;宋高宗時移城門於此,明代改稱武林門。
武林門外自隋代以來一直是溝通我國南北京杭大運河的起迄點,檣帆卸泊,百貨登市。每當夜晚“篝火燭照,如同白日”,趕集的人“熙熙攘攘,人影雜沓,不減元宵燈市”。這就是古時被稱為錢塘八景之一的“北關夜市”。從武林門至湖墅一帶,歷來是杭嘉湖淡水魚聚散地,因此杭諺有“百官門外魚擔兒”之說,賣魚橋也由此而得名。
如今的武林門一帶高樓林立,一派現代都市氣派。雖然沒了“北關夜市”的景象,但這裡依然是杭城最繁華的商業中心。
涌金門外划船兒
涌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936年),吳越王錢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築涌金池,築涌金門,門瀕西湖,東側有水門(亦稱涌金閘)。傳說西湖中“金牛湧現”即在此地,因而得名。
涌金門歷來是杭州城裡到西湖遊覽的通道,為市區繁華地段。涌金門也稱小金門,宋代詩人楊萬里有詩“未說湖山佳處在,清晨湧出小金門”就是寫涌金門。涌金門早在古代就有遊船碼頭,西湖遊船多在此聚散,因而有“涌金門外划船兒”之諺。
涌金門在1913年與清波門、錢塘門同年拆除,從此西湖與市區連線。
鳳山門外跑馬兒
鳳山門是古時候杭州城的南大門。宋高宗趙構偏安江南,把杭州改為臨安,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在鳳凰山一帶築皇城,又築外城,城門十三座,此地為大內北門和寧門所在。元初(1276年)元兵進占杭城,不久,南宋皇宮大內毀於戰火,鳳山門也遭毀。元至正十九年重建城牆,在此處築城門名鳳山門(因位於鳳凰山麓而得名),又名正陽門。
鳳山門為南宋御街南端,它的旁邊有六部橋,是南宋朝廷三省六部諸官署所在地,為南宋時的政治中心。鳳山門外萬松嶺一帶,是連線江乾一帶和遊覽西湖的交通要道,風景優美,成為遊人騎馬踏青之處,因此杭州人有“正陽(即鳳山門)門外跑馬兒”的民謠。在古鳳山門的遺址處立有石碑。如今,鳳山門附近被杭州市劃定為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有中山南路傳統商業街保護區、南宋皇城遺址保護區、南宋太廟、三省六部遺址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