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政治經濟學教師]

李小平[政治經濟學教師]

李小平,理學學士、經濟學碩士、經濟學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基本信息

工作經歷

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2009年1月至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教授

研究方向

國際貿易理論政策

主講課程

本科生

國際經濟學

碩士研究生

國際貿易理論

社會兼職

上海外貿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特邀研究員

榮譽獎勵

(一)李小平、朱鍾棣,《國際貿易、R&D溢出和生產率增長》,載《經濟研究》2006(2),該論文獲得第十四屆國際貿易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三等獎(一等獎缺失);

(二)李小平、朱鍾棣,《中國工業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載《管理世界》2005(4),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工業經濟》雜誌2005(6)全文轉載;獲得上海財經大學第十二屆中振科研優秀論文獎。

(三)李小平、朱鍾棣,《國際貿易技術溢出的門檻效應》,載《統計研究》2004(10),獲得上海財經大學第十一屆中振科研優秀論文獎。

(四)李小平,2007年3月獲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科研之星稱號。

科研作品

(一)主要論文1、李小平、朱鍾棣,國際貿易、R&D溢出和生產率增長。《經濟研究》2006(2)。2、李小平,自主R&D、技術引進和生產率增長。《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2007(7)。3、李小平,國際貿易與技術進步的長短期因果關係檢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7(1)。4、李小平、朱鍾棣,國際貿易技術溢出的門檻效應。《統計研究》2004(10)。5、李小平、朱鍾棣,國際貿易和經濟成長的協整及因果關係檢驗。《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4(2)。6、李小平,國際貿易技術溢出的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實證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6(3)。7、李小平、盧現祥,中國製造業的結構變動和生產率增長。《世界經濟》2007(5)。8、李小平、朱鍾棣,中國工業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管理世界》2005(4),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工業經濟》雜誌2005(6)轉載。9、李小平,歐盟對華反傾銷特點、原因及趨勢實證研究。《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3(11)。10、李小平、陳勇,勞動力流動、資本轉移和生產率增長。《統計研究》2007(7)。第一作者。11、中國工業行業資本形成、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及其趨異化。《世界經濟》2005(9)。第二作者。12、陳勇、李小平,中國工業行業的技術進步與工業經濟轉型。《管理世界》2007(6)。第二作者。13、陳勇、李小平,中國工業行業的面板數據構造與資本深化評估。《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10)。第二作者。14、陳宇、李小平、白澎,市場結構如何影響R&D投入?《南開經濟研究》2007(1)。

(二)課題1、李小平主持的浙江省社科基金,《國際貿易技術溢出的理論及其對浙江省的實證分析》(06CGLJ23YBX)。2、作為主要參加者參入蘭宜生教授主持的《中國進入貿易大國行列後貿易政策及戰略的修正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課題(04BJL055)。3、作為主要參加者參入朱鍾棣教授主持的《合規性貿易壁壘的應對和套用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03JB790031)。

(三)專著1、參著(多人合著)《合規性貿易壁壘的應對和套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1)。2、參編(多人合著)《入世後中國的產業安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5)。(四)主要學術會議1、2005年12月,參加在廈門大學主辦的第五屆中國經濟學年會,並宣讀《國際貿易、R&D溢出和生產率增長》的入選論文。2、2006年12月,參加在武漢大學主辦的第六屆中國經濟學年會,宣讀《中國製造業的結構變動和生產率增長》的入選論文,並作為此次年會國際經濟學小組的評論人。3、2007年12月,參加在北京大學、深圳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經濟學年會,宣讀《勞動力流動、資本轉移和生產率增長》的入選論文。4、2006年9月,參加在山東大學主辦的第五屆中國青年經濟學者論壇,並宣讀《中國製造業的結構變動和生產率增長》的入選論文。5、2007年5月,參加在武漢理工舉辦的2007年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年會,並宣讀《勞動力流動、資本轉移和生產率增長》的入選論文,並作為分組會議的主持人。6、2008年8月,參加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問題研習營,並宣讀《貿易結構、資本形成和動態收益》的論文。

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名師風采

政治經濟學一向是我國高校的重點培養學科,近年來,很多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導師們為我們提供了高水平的教學內容和高質量的科研成果,了解他們,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概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