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長官部舊址

李宗仁長官部舊址

位於老河口市區北京路東側。原建築一井三院,前、中院為典型磚木結構北方民居,後院為磚木結構仿歐式建築,現建築面積為824平方米,占地總面積為2530平方米。維修復原有“高級將領軍事會議室”、“李將軍書房、臥室”、“侍從室”、“接待室”、“調查室”、“機要室”、“作戰室”等。

簡介

李宗仁長官部舊址李宗仁長官部舊址

位於老河口市北京路南段東側。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設立第五戰區,司令部長官李宗仁。1939年,負責桐柏山一帶布防任務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遷至老河口,直至抗戰結束。其間,司令部除直接指揮豫、鄂、蜀地的抗日戰爭外,還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積極進行抗日救亡運動。舊址坐東朝西,原為三進四合院,占地1905.5平方米。現僅存房屋11間,為一封閉的小天井四合院,即當時的中院,也即司令部辦公場所。現由老河口市博物館保護使用。

現在,第五戰區司令部舊址已被命名為襄樊市和老河口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省級示範基地。“抗戰時期的1939年至1945年3月,第五戰區長官司令部就駐紮在這裡。一時間,老河口成了鄂豫皖陝抗擊日寇的指揮中心。五戰區司令部和老河口人民一起堅持抗戰達6年之久,保衛了鄂北豫南大片國土。”親歷老河口抗戰歷史滄桑的李永清老人說。

舊址坐東朝西,是一座沿縱軸線布局,由正廳、側房、廂房、耳房並用“【】”形廊房將建築連繫為一體的四合院,具有濃郁的北方建築風格。原建築三進三院,面闊三間,分為前院、正廳與後廳,前、中院為典型磚木結構北方民居,後院為磚木結構仿歐式建築,現建築面積為824平方米,占地總面積為2530平方米。
舊址還以珍貴的史料,反映了老河口在成為軍事指揮中心的同時,作為區域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一大批共產黨人和進步文化人士雲集於此,如胡繩、劉仲容、姚雪垠、碧野、臧克家、張光年、王寄舟等人,他們或在《鄂北日報》、《陣中日報》上發表進步文章,或創作抗日文藝作品,或進行救亡演出活動。空前活躍的抗戰文化宣傳活動,大大激發了五戰區愛國官兵抗戰禦侮的民族精神,使老河口成為抗戰時期繼桂林後的第二個文化名城。

景區介紹

李宗仁長官部舊址李宗仁長官部舊址

1939年,抗日戰爭正處於最嚴峻、最殘酷、最關鍵的時期,愛國將領李宗仁從抗擊日寇整體軍事形勢分析,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遷移到老河口,自1939年秋至1945年3月,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駐節老河口堅持抗戰達六年之久。“抗日戰爭第五戰區李宗仁長官司令部舊址”(以下簡稱“舊址”)位於老河口市區北京路東側。原建築一井三院,前、中院為典型磚木結構北方民居,後院為磚木結構仿歐式建築,現建築面積為824平方米,占地總面積為2530平方米。維修復原有“高級將領軍事會議室”、“李將軍書房、臥室”、“侍從室”、“接待室”、“調查室”、“機要室”、“作戰室”等。

“舊址”基本陳列《勿忘歷史·警鐘長鳴》展,著重介紹了身為桂系將領的李宗仁先生,在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在民族危亡時刻,堅持“焦土抗戰”,率五戰區愛國官兵會戰徐州,在正面戰場首戰告捷,取得了“台兒莊戰役”的勝利;移師河口後,破襲平漢鐵路,鉗制武漢、禁止川陝,率部活躍在鄂、豫、皖地區,先後與進犯日軍進行了隨棗會戰、棗宜會戰、豫南鄂北會戰等著名戰役,殲滅敵寇10萬餘人,保衛了鄂北豫南大片國土,粉碎了日軍鞏固華中、圖霸西北的陰謀。

“舊址”陳列以珍貴的史料,客觀的反映了面對日軍的進攻,身處國民黨派系鬥爭中的李宗仁,時而聯蔣剿共,時而容共抗日,基本上保持著抗日愛國的開明政策,使得一大批共產黨人和進步文化人士雲集河口,如:胡繩、劉仲容、姚雪垠、碧野、臧克家、張光年、王寄舟等人,他們或在《鄂北日報》、《陣中日報》上經常發表進步文章,或創作抗日文藝作品,或進行救亡演出活動,大大激發了五戰區愛國官兵抗戰禦侮的民族精神,使老河口的抗戰文化宣傳活動空前活躍,成為抗戰時期繼桂林後的第二個文化名城。

李宗仁在老河口期間,注意關心民眾,整肅治安,發展文化教育,大力提倡體育活動。為發展地方教育事業,由他親自組織發起籌款創辦了德鄰國小、四維國小。為解決民眾就醫難開辦了平民醫院。這些重教愛民事業得到了老河口民眾高度讚揚和愛戴。李宗仁還修建了中山公園、中山亭、中山堂、抗日將士陣亡紀念碑,親自發動了軍民禁菸、禁賭活動。晚年,李宗仁先生排除阻力,毅然回歸新中國,再次表現了一個愛國者的情懷。

1987年,老河口市政府投資維修了“舊址”中院,將其作為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宣傳的陣地,對外開放。同年公布“舊址”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全貌修復了“舊址”,並修建了碑廊等附屬設施。2002年被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李宗仁長官部舊址李宗仁長官部舊址

在湖北老河口市北京路東側,有座古色古香的小院,院內碎石鋪路,蒼松翠竹,尤為引人注目。這裡就是抗日戰爭第五戰區李宗仁長官司令部舊址
走進舊址門前,首先撲入眼帘的,是李宗仁先生親筆題寫的門匾“薰風南來”四個大字,筆鋒遒勁,頗具功力。舊址占地面積為二千五百三十平方米,分一井三院。前中院為典型磚木結構的北方民居,正廳為李宗仁的“接待室”,南北兩側為“侍從室”、“顧問室”、“調查室”、“機要室”等。後院為磚木結構仿歐建築,系“高級將領軍事會議室”和李宗仁“書房”、“臥室”所在。
一九三九年秋,李宗仁移師鄂西北重鎮老河口,活躍在鄂、豫、皖地區,破襲平漢鐵路,鉗制武漢三鎮,禁止川陝一帶,先後對進犯的日軍進行了英勇反擊,指揮了著名的隨棗、棗宜戰役和豫南鄂北戰鬥,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業績。在老河口的六年里,李宗仁率全軍將士,與日軍浴血奮戰,保衛了豫南鄂北大片國土,粉碎了日軍鞏固華中、圖霸西北的陰謀。
在“文人志士,光河救亡”史料陳列室里,看見有李宗仁整肅治安,發展文化教育的實物、圖片,還有胡繩、老舍、姚雪垠、碧野、臧克家、張光年等文人發表在當時《鄂北日報》和《陣中日報》的文章。這些珍貴資料都反映了李宗仁率部抗擊日軍的戰鬥歷程。
一九六五年七月,闊別大陸十六年的李宗仁先生攜夫人郭德潔衝破重重險阻,回到祖國懷抱。一連數月,他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共商建設國家大計,併到各地參觀、訪問、遊覽,每次都有使他既感動又激動的人和事。
六十多年雖然過去了,但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記錄了那個戰火紛飛、民族危亡的年代。現在,第五戰區司令部舊址已被湖北襄樊市、老河口市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人們在參觀、瞻仰這箇舊址,步出大門時,會情不自禁地感嘆:李宗仁在老河口的戎馬生涯,不正映照出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團結必勝,分裂必敗”的真理嗎?不正折射出中華民族神聖不可辱的浩然氣節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