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708~764)

李光弼(708~764)

正文

李光弼(708~764)唐中葉名將。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父楷洛,本契丹酋長,於武則天時附唐。光弼少善騎射,歷任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北)、河西(今甘肅武威)將校。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反,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次年,光弼被子儀薦為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節度使,又加河北採訪使,領朔方兵五千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收常山(今河北正定),會合郭子儀軍大破祿山將史思明,河北十餘郡復歸唐。光弼欲攻安史巢穴范陽(今北京),值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失守,長安陷落,乃返軍據守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肅宗至德二載(757),史思明、蔡希德以十餘萬眾圍攻太原。太原只有河東兵約萬人,光弼鼓勵士卒,多方備御,思明不能得逞。後安慶緒(安祿山子)殺父自立,思明歸范陽,留蔡希德繼續攻城。光弼乘其懈怠,出兵反擊,大敗叛軍。乾元元年(758),子儀、光弼等九節度使聯兵圍安慶緒於相州(今河南安陽)。二年,史思明自范陽來援慶緒,唐諸軍戰敗並潰,唯光弼軍不散。代宗命光弼代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副元帥,入洛陽。時史思明已殺安慶緒,稱大燕皇帝,遣軍攻河南諸州。光弼以洛陽城大難守,遂撤出官吏百姓,棄空城,率全軍扼守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東南)。思明入洛陽,於河南掘溝築月城,與光弼相持。次年,光弼大敗思明於河陽,乘勝收復懷州(今河南沁陽)。上元二年(761),宦官魚朝恩、大將僕固懷恩奏稱叛軍不難掃除,肅宗乃促光弼速攻洛陽,光弼被迫進軍,戰於北邙(今河南洛陽北),唐軍大敗,河陽、懷州均陷。光弼退守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入朝,肅宗不加罪責,命其以太尉充河南副元帥,都統河南等五道行營節度使,鎮臨淮(今安徽盱眙北)。此時,史思明已被其子史朝義所殺,朝義遣軍南侵申(今河南信陽)、光(今河南潢川)等十三州,自領精騎圍宋州(今河南商邱南)。光弼移鎮徐州(今屬江蘇),擊敗叛軍,寶應元年(762),進封臨淮郡王。當時浙東袁晁起義,光弼遣軍鎮壓。
唐代宗李豫即位後,信任宦官程元振、魚朝恩,兩人皆與光弼不協,力圖中傷。光弼自鎮臨淮,二三年間不敢入朝。他歷來治軍嚴肅,發布命令時,諸將不敢仰視。至是,朝廷屢次徵召,他皆遷延不至,諸將因此不聽指揮,光弼羞愧成疾,廣德二年(764)卒於徐州

配圖

李光弼(708~764)李光弼(708~764)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