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墓道碑

李光地墓道碑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人,清朝著名清官、理學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歷任翰林編修、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曾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著有《歷像要義》、《四書解》、《性理精義》、《朱子全書》等書。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物。

李光地簡介

李光地(公元1642年至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福建安溪人。生於明思宗崇禎十五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五十七年,年七十七歲。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以省親乞歸。又言施琅習海上形勢,可重任。用其言,遂平台灣。累官直隸巡撫,文淵閣大學士。在官以清勤自厲,後以忌之者眾,益慎重寡言。卒,諡文貞。著有榕村集四十卷,《四庫總目》及周易通論、洪範說、詩所、中庸章段、二程遺書、韓子粹言、古文精藻……並傳於世。

1698年12月,李光地以兵部左侍郎、右副都御史巡撫直隸。奉詔先後修治漳河、子牙河及永定河,大大減輕畿輔一帶水患。治理永定河時,李光地動員民眾,僅用40天,就在郭家務至柳岔口築堤、開河200里,使“沿河田疇固出,二麥豐收”。康熙親臨視察,喜曰:“朕用一清正撫臣,便歲豐民樂。”並親書“夙志澄清”匾賜李光地。在直隸巡撫任內,李光地整頓吏治、減輕稅賦、賑濟災黎、解決旗漢矛盾等,做出顯著成績。

發現李光地墓道碑

本報訊安溪縣金谷鄉源口村一廢舊榨油坊內發現一塊清朝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的墓道碑,考古專家及湖頭李氏宗親會人員昨日證實了這種說法。經鑑定,碑文內容為康熙親手撰寫,對李光地的功績給予很高的評價。該墓道碑是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專家稱這是泉州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塊用漢滿雙文文字書寫的石碑,其價值不可估量。

該石碑現保存於湖頭隴西李氏宗祠內,長2.92米、寬1.07米、厚18厘米,上部刻有雙龍戲珠浮雕,雙龍中間是漢、滿雙文陰刻隸書書寫的“敕建”二字。碑身也是用漢、滿雙文書寫,開頭是“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加三級諡文貞李光地碑文”等字樣。漢字為楷書陰刻,共有九行,400多字,滿文共有十行,字徑均為3.5厘米大小。

“碑文內容均為記載李光地的生平與功績,像這樣漢滿雙文的石刻為泉州市首次發現。”安溪縣文管辦副主任黃炯然說。康熙在碑文中,對李光地的三大功績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分別是平定“三藩”、治理河患、平定台灣。

康熙派大臣為李光地建墓

據介紹,李光地的墳墓在安溪蓬萊地界,其墓道碑則位於離墓3公里遠的金谷鄉源口村,原先還有個墓道亭,墓道碑下有個石龜。上世紀60年代墓道亭被破壞,榨油作坊主人看到後,將該石碑搬到作坊內當地板,以便攪拌油渣時使用。幸好石碑正面朝下,未被破壞,但石碑背面,則由於磨損嚴重,字跡模糊。
“李光地死後兩年才安葬,康熙派了兩名大臣來安溪監造墳墓。”李玉成說,這塊墓道碑的發現,填補了幾項史實的空白,比如說康熙還特意派了工部尚書徐元夢、侍讀學士魏延芳兩名大臣來安溪建造墳墓,可見他們的關係非同一般。
聽說發現李光地墓道碑的訊息後,正在安溪做文物普查的泉州市博物館的吳藝娟、陳國珠兩位專家和黃炯然專程趕去鑑定。黃炯然告訴記者,這塊墓道碑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是泉州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塊漢滿雙文的墓道碑,其證實了當時李光地與康熙皇帝之間“名為君臣,情同朋友”的密切關係。同時,該石碑對於研究當時的書畫、雕刻藝術等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