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權(1378~1448)

朱權(1378~1448)

正文

明代戲曲家。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自稱大明奇士,別號涵虛子、丹丘先生、臞仙。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於大寧,永樂元年(1403),改封南昌,後因事見疑於成祖,乃韜晦於所築“精廬”之中。卒謚獻,世稱寧獻王。朱權博學多藝,擅長鼓琴,喜愛戲曲,信奉道家思想。自稱作雜劇12種,現存《沖漠子獨步大羅天》、《卓文君私奔相如》 2種。《沖漠子獨步大羅天》寫呂純陽、張紫陽超度沖漠子入道事。沖漠子入道後,東華帝君賜道號為丹丘真人。丹丘是朱權別號,這反映了他信奉道家的消極超脫思想。《卓文君私奔相如》寫西漢卓文君司馬相如的故事,劇作語言尚能追模元人雜劇,較為生動。但由於作者熱衷於宣揚天時際遇、夫貴妻榮等封建思想,使該劇的思想意義不高。
朱權的戲劇理論著作有《太和正音譜》《務頭集韻》《瓊林雅韻》3種。後兩種已佚。《太和正音譜》2 卷,寫成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現有影寫洪武間刻本。它是一部戲曲文學理論、戲曲音樂理論兼及戲曲史料的著作。全書共分《樂府體式》、《古今英賢樂府格勢》、《雜劇十二科》、《群英所編雜劇》、《善歌之士》、《音律宮調》、《詞林須知》、《樂府》等 8章。前 3章是戲曲文學理論。《樂府體式》章,分戲曲文學體式為“丹丘體”、“宗匠體”、“黃冠體”、“俳優體”等15家,題為“予今新定樂府體”,表明這樣分類是他首創。但此種分類,缺少實際意義和理論價值。《古今英賢樂府格勢》章專評藝術風格,共評論元代和明初雜劇、散曲作家 187人,以馬致遠列首位,盛讚他的作品如朝陽鳴鳳,典雅清麗,有振鬣長鳴萬馬皆喑之意。而對大戲曲家關漢卿,則以為是“可上可下之才”,只因他“初為雜劇之始”,才勉強放在前面。有的評論則較為公允,“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對於讀者欣賞王詞文字工麗,形象生動而又搖曳多姿、詩意盎然的風格特徵頗有啟發。但有不少評語空泛。《雜劇十二科》,多因循前人之說,並不能準確地概括元雜劇的豐富題材。《群英所編雜劇》章與《錄鬼簿》相對照, 對元代和明初雜劇作家作品多有補充。《善歌之士》章,列“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的片段事跡。這兩章都有史料價值。書中在前 5章中他屢次提到戲曲藝術是“太平盛世”的產物,多處表露了對戲曲藝人的鄙視,反映了朱權的階級偏見。《太和正音譜》主要成就在音韻格律方面。《音律宮調》章解釋宮商角徵羽5音的性質。《詞林須知》章內容豐富,涉及戲曲聲樂理論、歌唱方法、古劇腳色源流等許多方面,雖然大部分直接取自元人燕南芝庵的《唱論》,但其中也有朱權的見解和新增的史料。第 8章《樂府》是北曲雜劇曲譜,占全書篇幅的五分之四,根據北曲黃鐘、正宮、大石調、小石調、仙呂、中呂、南呂、雙調、越調、商調、商角調、般涉調等12宮調分類,逐一記述各個曲牌的句格譜式,以元人或明初的雜劇、散曲作品為例,詳細註明四聲平仄,用大小字型標清正字、襯字,共收曲牌335支。這是現存唯一最早的北雜劇曲譜,對後世有較大影響。明人範文若的《博山堂北曲譜》,清人李玉的《北詞廣正譜》,以及《欽定曲譜》、《九宮大成南北詞譜》中的北曲部分,都是以本書為基礎,重新編制而成的。

配圖

朱權(1378~1448)朱權(1378~1448)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