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雜劇

明初雜劇

“雜劇”逐漸成為一種新表演形式的專稱;這一新形式也確實稱得上“雜”的,包括有歌舞、音樂、調笑、雜技,它分為三段:第一段稱為“艷段”,表演內容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說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雜扮、雜旺、技和,表演滑稽、調笑,或間有雜技。三段各一內容,互不連貫。

基本介紹

明代主要有兩種戲劇樣式:一是由元雜劇發展而來的明雜劇,一是由南曲戲文發展而來的明傳奇。相對於蔚為主流的明傳奇而言,明雜劇的創作雖然有緩慢發展,但在總體上呈現出衰落的趨勢。明初雜劇是元代後期雜劇創作的餘波,

明初雜劇明初雜劇
同時由於此時的作者已逐漸由民間藝人和下層文人變為官僚貴族,這就促使雜劇創作從平民化走向宮廷化、貴族化。題材較為狹窄,內容貧弱蒼白,倫理教化、歌功頌德與神仙道化等劇目在此期的創作中占據主流,顯示出脫離現實的思想傾向,但在藝術形式上有所革新,開始突破元雜劇的體制規範並趨向雅化。明初雜劇作家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由元入明的作家,以劉東生為代表;一類是在明初成長起來的宮廷派作家,以朱權朱有燉為代表。另外,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和賈仲明(一說無名氏)的《錄鬼簿續編》是此期產生的兩部重要戲曲文獻。

代表人物

朱權與朱有燉:二人都是皇室貴族,他們的作品代表了明初雜劇的發展趨向。朱權著有雜劇十二種,今存兩種:一是宣揚出世思想的神仙道化劇《沖漠子獨步大羅天》,一是演繹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風流韻事的風花雪月劇《卓文君私奔相如》,後者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朱有燉是此期創作最為豐富的作家,他的《誠齋樂府》包含三十一種雜劇,是元明雜劇作家保留作品最多的。其作品大多是粉飾太平和宣揚封建道德,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點綴昇平、歌功頌德

明初雜劇明初雜劇
的慶賀劇;二是談玄慕道、度脫成仙的神仙道化劇;以上兩類作品皆是他政治鬥爭失意後的一種寄託和韜晦。三是弘宣教化的節義道德劇,其中《香囊怨》、《繼母大賢》較為著名;四是水滸劇,有《黑鏇風仗義疏財》、《豹子和尚自還俗》,皆是《水滸傳》未載事跡,對研究水滸故事很有文獻價值。朱有燉在雜劇形式上頗多獨創,如打破一本四折和一人主唱的慣例,採用對唱、合唱、輪唱等形式,甚至運用南北合套的體制,促進了雜劇自身的藝術更新。他的雜劇語言質樸本色,音律諧和優美,比較適合舞台演出。楊景賢與劉東生:二人都是橫貫元末明初的作家,並都為明中後期雜劇的南曲化有所貢獻。楊景賢著有雜劇十八種,今存《西遊記》一種,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故事,劇中孫行者詼諧風趣、勇於戰鬥的性格已較突出。與小說相比,明顯看出是早期形態,對研究西遊記故事演變有著重要價值。全劇六本二十四折,除第一本為旦本由唐僧母主唱外,其餘各本均由旦、末分唱,這些都突破了元雜劇的通常體制。劉東生的雜劇代表作是《金童玉女嬌紅記》二本,取材於宋梅洞傳奇小說。寫申純、王嬌娘愛情故事,因種種阻隔最後始得成婚,結尾點明二人是金童玉女下凡,同歸天府。原作為悲劇結局,劉作改為喜劇,並加重仙道成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