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傳崇禎皇帝傳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三章

作品信息

作 者:吳晗,樊樹志 著
出 版 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10254573
出版時間:2008-09-01
版 次:1
頁 數:702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傳記 > 歷代帝王
圖書 > 套裝書 > 政治法律

編輯推薦

一曲江山風雨,萬世惕厲警心。
勤政亦亡國,明史權威正解“甲申祭”的教訓。
領導者誡:成大事亟須會“用”——用人、用權
故京陵樹多遺恨,鼙鼓暮笳奏斜陽
這是雲詭波譎的皇帝政治生平,也是最值得推敲的管理決策案例。

內容簡介

他的勤勉超出了明朝任何一個皇帝,在位十七年,日理萬機,財色酒氣皆無,竟致國破家亡!歷史讓崇禎皇帝演出了一個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當時他面臨著內憂與外患的雙重危機,內憂與外患的任何一方都有力量滅亡這個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衰朽王朝。
崇禎十七年的政治生涯始終處於各種矛盾的焦點上,強大的壓力使他的品格發生裂變。在他身上,機智與愚蠢、膽略與剛愎,兼而有之。他求治之心太切,結果適得其反,最終魂歸煤山。
迄今三百多年來“甲申祭”最為沉痛,改革除弊者最宜借鑑深思。

作者簡介

樊樹志,籍貫遼寧瀋陽,1937年出生於浙江湖州。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現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專攻明清史、中國土地關係史、江南地區《萬曆傳》《崇禎傳《國史概要》《晚明史(1573-1644)》《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江南市鎮:傳統的變革》《國史十六講》《國史精講》。
吳晗(1909~1969),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明史專家。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義烏人。先後任教於雲南大學、西南聯大、清華大學,曾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歷史系主任等職務。1949年後,歷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等職。1960年寫成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並因此與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傳》,先後寫作四稿,投入了畢生精力,是明史研究的權威經典之作。

媒體評論

君非甚黯,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莊列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張廷玉(《明史》總纂官居)
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
——孟森(史學家)

目錄

崇禎皇帝傳》目錄:
序言/1
第一章 受命於危難
朱由檢生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當時他的祖父朱翊鈞當政,他是皇太子朱常洛的第五子,上有長兄朱由校,其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零。然而,歷史的機緣令人難以捉摸,朱由檢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登上了皇帝寶座。
兄終弟及,八年內第四任皇帝/2
不動聲色,計除魏忠賢/12
清閹黨,毀《三朝要典》/24
昭雪冤獄,弘揚浩然正氣/36
第二章 誤殺袁崇煥的前後
萬曆、天啟之際,遼東戰局成為心腹大患,明朝政治的腐敗、國力的衰頹,在這一事件上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因此,迅速平定遼東便成了思宗繼位後刻意營求中興之治的首選要務。
五年平遼,原來鏡花水月/50
同室操戈,毛文龍之死/58
己巳之變,不僅是反問計/68
第三章 太平何日可望
面對前朝留下的頹靡政局,他煞費苦心,幾乎食不甘味,寢不安枕。《明史》說他“即位之初,沉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厲,殫心治理”。
事事堪憂,虎狼藥焉治/84
恃一人之聰明,臣下不得盡其忠/92
……
第四章 擺不平的黨爭內訌
第五章 舉棋不定的撫與剿
第六章 十年不結之局
第七章 攘外與安內的兩難選擇
第八章 無可奈何花落去
後記
《朱元璋傳》目錄:
《朱元璋傳》重版序言
第一章 小流氓/001
一 小沙彌/002
二 遊方僧/009
三 逼上梁山/019
第二章 紅軍大帥/037
一 小親兵/038
二 小軍官/041
三 大元帥、大丞相/052
第三章 從吳國公到吳王/067
一 鄱陽湖決戰/068
二 取東吳/079
三 南征北伐/088
第四章 大皇帝的統治術
第五章 恐怖政治
第六章 家庭生活
附錄 朱元璋年表

前言

俄羅斯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這部巨著中深有所感地說:“皇帝是歷史的奴隸!”這種驚世駭俗的議論令歷史學家們拍案叫絕。在一般人看來,皇帝是至高無上、權力無邊的,不僅可以向任何人發號施令,也可以向歷史發號施令。其實不然。正如托翁所說,人類有意識地為自己而生活,卻在無意之中成為達成全人類歷史目的的一種工具。皇帝也不例外。歷史是人類無意識的共同集團生活,將皇帝生活的所有瞬間當做是達成自己目的的道具,只為自己而利用這個道具。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皇帝是歷史的奴隸。文學家在小說中以藝術的手法演繹歷史,歷史學家在史著中以實證的手法展現歷史,兩者給予人們的啟示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這本崇禎皇帝的傳記,寫了他的一生三十幾年的歷史,如果要概括成一句話,那便是:一個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清朝編纂《明史》的史官們,曾有“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萬曆)”的感嘆。明清史的一代宗師孟森把這種感嘆加以引申,從一個巨觀的視角議論道:“熹宗(天啟),亡國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澤猶未盡也。思宗(崇禎)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也,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這實在是精闢之極的見解!歷史讓崇禎皇帝演出了一個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他成了歷史的奴隸!當時他面臨著內憂與外患的雙重危機,內憂與外患的任何一方都有足夠的力量滅亡這個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衰朽王朝,要他在攘外與安內的兩難抉擇中挽救行將衰亡的王朝命運,幾乎是不可能的。

精彩書摘

九月初六日,光宗的長子朱由校倉促即位,下詔以明年為天啟元年,這就是明朝第十五個皇帝——熹宗。
朱由校生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即位時虛齡十六歲。在此前的歲月中,父親連遭厄運,作為長子所受的教育與乃父相比更遜一籌。無怪乎歷史學家孟森說“熹宗為至愚至昧之童蒙”“。有的學者甚至稱熹宗是光宗的“文盲兒子”、“一字不識,不知國事”。這種說法,不免有誇張的成分在內,但點到了要害:熹宗確實是明朝諸帝中最無知無能的一個。他根本不曾料到,父皇即位剛一個月,就會輪到他來當皇帝。
要說熹宗是一個白痴,那倒未免有點冤枉了。其實他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最大的愛好就是做木匠,而且手藝頗精。當時人這樣描繪這位皇上:“上性好走馬,又好小戲,好蓋房屋,自操斧鋸鑿削,巧匠不能及”。“又好油漆,凡手用器具,皆自為之。性又急躁,有所為,朝起夕即期成”。萬曆、天啟間在宮中當太監的劉若愚對此有更詳細的描述:“先帝(指熹宗)好馳馬,好看武戲,又極好作水戲。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鑿孔創機,啟閉灌輸,或涌瀉如噴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機於下,借水力沖擁圓木球如核桃大者,於水涌之,大小盤鏇宛轉,隨高隨下,久而不墮,視為戲笑,皆出人意表。逆賢(魏忠賢)、客氏(熹宗乳母)喝釆讚美之:天縱聰明,非人力也。聖性又好蓋房,凡自操斧鋸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又好油漆匠,凡手使器具皆御用監內官監辦用。先帝與親昵近臣,如塗文輔、葛九思……朝夕營造而喜。喜不久而棄,棄而又成,不厭倦也。且不愛成器,不惜天物,任暴殄改毀,惟快聖意片時之適。”“你看,他的創造發明、思路多么機智,手藝多么精巧,要是他不當皇帝的話,肯定能成為一名能工巧匠。比起那班一無所長的王孫公子要好得多了。然而他當皇帝是極不稱職的。每當他與近臣潛心於斧砍刀削、解衣盤礴之際,非平素親昵近臣,不得窺視。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掌東廠太監魏忠賢每每乘熹宗興致勃勃地埋首於營造時,從旁傳奏緊急公文。熹宗一邊經營鄙事,一邊傾耳注聽,奏畢,便不耐煩地說:“你們用心去行,我已知道了。”聽任大權旁落而不顧,魏忠賢終於操縱如意,儼然成了皇帝的代言人,甚至肆無忌憚地以“九千歲”自居,距“萬歲’僅一步之遙。尾大不掉之勢已成,熹宗對魏忠賢百般容讓,在詔旨中與魏忠賢平起平坐,動輒稱“朕與廠臣”如何如何,所謂“廠臣”即總督東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