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概要》

本書對中國古代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時期迄至清代,內容不同於以往的社會發展史模式,而是展現中華文明的發生、發展與演變,以此作為國史主線,演繹出新意。結構不同於以往的章節目三層框架,而是分設專題,推陳出新,刪繁就簡,突出重點,絕非以往多卷本通史的縮編。

國史概要 內容簡介

本書對中國古代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時期迄至清代,內容不同於以往的社會發展史模式,而是展現中華文明的發生、發展與演變,以此作為國史主線,演繹出新意。結構不同於以往的章節目三層框架,而是分設專題,推陳出新,刪繁就簡,突出重點,絕非以往多卷本通史的縮編。

國史概要 本書目錄

導言
一、史前史與傳說時代
1.中國古人類進化鏈
2.石器時代
3.史前文化的各種類型
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化
4.炎帝、黃帝與傳說時代
二、夏與商
歷史時期的開端
5.世界文明史上的中華文明
6.探索中的夏文化
7從“大同”到“小康”
8.商的起源與盤庚遷殷
9.青銅時代
10.商文明:甲骨文,宗教觀念,科學
三、西周與春秋
Feudalism時代
11.周的起源與周朝的建立
12.周公“制禮作樂”
13.“封邦建國”與宗法制度
14.農村公社與井田
15.春秋時代的列國爭霸
16.步入鐵器時代
17.老子與孔子
四、從戰國到秦
大一統中華帝國的建立
18.各國的變法
19.百家爭鳴:群星燦爛的時代
20.秦的大一統及其地理基礎
21.秦始皇:皇帝與中央集權體制
22・秦始皇陣與“兵馬俑”
23.徐福東渡之謎
五、西漢與東漢
帝國規制的完備
24.大一統帝國的重建
25.黃老思想與文景之治
26.漢武帝:中央集權體制的強化
27.“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8.王莽托古改制
29.光武中興
30.清議與大學生運動
31.Thesilkroad
絲綢之路
32.小農經濟的發展
33.科學技術新成就
六、三國與兩晉
統一王朝消失的時代
34.從東漢末的割據到三國鼎立
35.曹操與諸葛亮
36.西晉:從“禪讓”故事到“八王之亂”
37.東晉:北伐與偏安
38.魏晉風度與玄學
七、北朝與南朝
走向再統―
39.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漢胡互化
40.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的改革與漢化
41.均田制與府兵制
42.門閥政治
43.藝術與科學
八、從隋到盛唐
統一王朝的再建
44.隋的統一
45.隋的“國富”
46.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47.從武則天到唐玄宗
48.盛唐氣象
49.佛教的興盛
50.長安:東西方文明的交匯
九、從唐的衰落到五代十國的割據
sl.由盛轉衰的各個側面
52.安史之亂與全盛時代的消失
53.藩鎮割據
劉晏、楊炎的財政改革
54.宦官與黨爭
55.唐朝的分裂
56.五代更迭,十國割據
57.從柴榮改革到趙匡民統―
十、北宋
劃時代的新階段
58.北宋的官僚政治
59.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
60.“田制不立”與井田限田
61.傳統農業的新發展
62.巔峰狀態的科學成就
63“商業革命”面面觀
64.契丹的興起與遼的二元化體制
65.党項羌與西夏
66.宋對遼、西夏的妥協
67.女真的興起與遼的滅亡
十一、南宋與金的對峙時期
68.“靖廉恥”與岳飛抗金
69.金朝統治下的北中國
70.舉棋不定的和與戰
71.經濟重心南移的最終完成
72.朱嘉新儒及其學派遣禁禁錮
73.民族危難時期的文化界
十二、元
蒙古建立的王朝
74.蒙古的興起與成吉思汗
75.混一亞歐的大蒙古國
76.蒙古對中國的統治
元朝
77.勸課農桑與“棉花革命”
78.富有特色的工商業
79.對外交往的擴大
80.郭守敬與關漢卿
十三、明
中華文明的餘輝
81.朱元璋:從遊方僧到開國皇帝
82.“胡藍之獄”與皇權的強化
83.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下西洋
84.海上走私貿易與倭寇
85.商品經濟的高水平發展
86.耶穌會士與早期“西學東漸”
87.正統思想與異端思想
88.張居正與萬曆中興
89.從東林到復社
90.崇禎:攘外與安內的兩難選擇
十四、清
末代王朝的興與衰
91.清軍入關與南明抗清運動
92.康熙之治
93.雍正:“為治之道在於務實”
94.八旗,議政工大臣會議,軍機處
95.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96.“夕陽無限好”
康雍乾盛世
97.文化專制與文字獄
98.乾嘉學派
99.從海禁到閉關
100.人口壓力與社會危機
附錄歷代帝王建元簡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