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案

朱三太子案

扯起故國旗號,擁立亡皇后裔,起兵對抗朝廷,是不少野心家在王朝鼎革之際所常用的一種手段。康熙年間發生的偽“朱三太子案”,就是一個極為突出的典型。電視劇中只記述了楊起隆假冒“朱三太子”謀反,而康熙年間歷史上真實的“朱三太子”案件卻有十起之多。所謂朱三太子僅是清康熙年間的人懷念明朝後代的一種通稱,不一定確指是誰,稱朱三太子乃是因為崇禎末年見存的皇子有太子、定王、永王三人。

基本信息

簡介

清康熙時發生的反清事件。清初﹐流傳明崇禎帝第三子尚在民間﹐一些人即以“朱三太子”為號召﹐舉兵抗清﹐清廷大力搜捕﹐史稱“朱
朱三太子案朱三太子案
太子案”。康熙十二年冬(1674年1月)﹐北京有楊起隆者﹐詐稱朱三太子﹐組織旗下奴僕﹑佃戶﹐密謀起事。因事機漏泄﹐為清廷鎮壓﹐起隆逃走。十九年﹐在陝西漢中捕獲自稱朱三太子慈的反清者﹐訊即起隆﹐然清廷指其假冒﹐在京磔死。三藩亂時﹐福建蔡寅亦詐稱朱三太子﹐擁眾數萬﹐與台灣鄭經勾通反清﹐被清軍擊敗於天寶山。康熙四十年後﹐江蘇太倉﹑浙江大嵐山等處反清力量均稱擁立朱三太子。四十七年正月﹐捕獲在浙江大嵐山起兵抗清的張念一(念一和尚)﹐四月﹐清廷根據他的口供在山東汶上縣捉獲張姓父子﹐指為起義軍所擁立之朱三﹐押解至浙審問。張供認本名朱慈煥﹐系崇禎帝四子﹐長期流落河南﹑浙江等地﹐先後改姓王﹑張﹐以課讀餬口﹐時年已七十五歲﹐與江南﹑浙江等處反清力量並無關係。但清廷指其偽冒明裔﹐以“通賊”罪仍將朱氏父子解京處死。朱三太子一案從此遂寢。 具體過程

楊起隆起事

楊起隆起事,是康熙年間以“朱三太子”為號召影響較大的一次。楊起隆,雖為無業游民,但為人果敢,有謀略。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楊起隆藉機在京城率眾舉事,起義失敗後,楊起隆逃脫。1680年在陝西鳳翔被捕遇害。

事件過程

康熙十六年關於蔡演冒稱朱三太子案的資料

1644年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從西安經山西直搗北京,走投無路的明崇禎皇帝逼周皇后在坤寧宮自縊後,又用劍砍了袁貴妃和女兒長平公主,並對三個兒子:太子慈烺、三子定王慈燦、四子永王慈煥作了吩咐,讓他們投奔外祖周奎家,然後“混跡民間,見老者稱之日翁,壯者稱之日伯叔,幸而不死,為父母報仇。”安排完畢後,在煤山東麓的一棵古槐樹上自縊而死。當時太子慈烺16歲,定王慈燦13歲
朱三太子案朱三太子案
,永王慈煥12歲。李自成進北京後,沒有殺死這三個孩子,反而還把太子封為“宋王”,讓一個姓杜的將軍予以照管。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李自成率農民軍和吳兵、清兵大戰於山海關,打了敗仗,然後迅速撤離北京。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殺死崇禎帝這三個皇子。清兵占領北京後,太子慈烺被其外祖父周奎獻於清廷,清廷藉口說太子是假冒的,殺死了太子。並且把證明太子不是假冒的15個人也全部殺死,而說太子是假冒的人都活了下來。1644年6月明朝在南京的官員擁立了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年號為弘光,這時也有一個太子投奔南京,引起了南京政權的內訌。這個太子據說才是假的,是清朝派去的“諜者”,藉以引起南京內訌,使弘光政權早日垮台。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撤離北京後,永王慈煥被李自成部下一個姓毛的將軍帶著逃到河南,他們賣了戰馬,買了耕地,準備種地為生,但是由於清朝查捕起義軍風聲很緊毛將軍自顧不暇,只好扔下慈煥又南逃了。慈煥當時只有13歲,自己便從河南往東南流浪到他祖先朱元璋的故鄉安徽鳳陽。鳳陽有一個姓王的鄉紳,在明朝時作過諫官,了解到永王的身世,收留了他,並且讓他冒充自己的孩子改名叫王士元,和自己的孩子同窗讀書,慈煥十八九歲時,王鄉紳病故了,他就又離了鳳陽,流落到江南,因無所依靠,便到一座小廟裡落髮為僧,苟延歲月,偷生度日。後來又流浪到浙江餘姚的一座古廟裡安身。有一日一個姓胡的鄉紳來到此廟,和慈煥的閒談中,發現慈煥知書識字,頗有才學,便說:“子有如此才學,何為流於空門?”於是把他帶到自己家中,改換衣帽,邊耕邊讀,後來又把女兒嫁給了他,慈煥便在這裡住下來,主要靠教書維持生計。過了些年,又通過朋友的介紹到山東張岱霖等人家中教書,到山東後改名叫張用觀,他小心謹慎,唯恐暴露,所以在山東時,和李方遠等人認識了二十餘年,李家只知道他是浙東名士張老先生,連他在浙江時名叫王士元也不知道,當然更不知道他叫朱慈煥,是先朝的皇子了。清朝在北京定都後,明朝抗清的南方政權相繼有弘光、隆武、魯監國、紹武、永曆等政權。明朝的遺民有這些政權作為抗清的旗幟,自然不必再去尋找遁跡民間的皇子。直到1661年南明最後一個抗清政權永曆政權被吳三桂消滅,清朝也進入了康熙時代,思念明朝的人才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幟,所謂朱
朱三太子案朱三太子案
三太子僅是清康熙年間的人懷念明朝後代的一種通稱,不一定確指是誰,稱朱三太子乃是因為崇禎末年見存的皇子有太子、定王、永王三人。根據《清實錄》、《東華錄》等書記載,康熙朝破獲和朱三太子有關的案件就有多次。例如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楊起隆以“朱三太子”名義在京城糾眾反清,並建廣德年號,但鏇即失敗。失敗後,楊潛逃。直到康熙十九年在陝西漢中、興安一帶又有一個自稱朱三太子的人,秘密進行反清活動。但清廷並未能將該人捕獲。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夜,漳州人蔡寅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率“白頭軍”數萬人起事,然後活動於南靖、長泰、同安等縣山谷間。康熙十六年六月河南柘城有人詐稱明皇子起事。康熙十八年八月受命平定三藩的定遠平寇大將軍、安親王岳樂在湖南武岡州楓木嶺俘獲了傳說中的明太子,十二月岳樂奉旨將明太子解送京師,加以殺害。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從杭州歸途經過南京謁明孝陵後,諭大學士等:“訪察明代後裔,授以職銜,俾其世守祀事。”這是公開物色明後裔,授一官職的開始。順治年間,清兵全力對付南明諸政權,無暇顧及逃匿民間的皇子,康熙年間,南明政權已相繼滅亡,遺民歸心明代皇子,不斷以“朱三太子”名義起事,清廷也開始加緊物色。所以當時康熙這樣的上諭,無非是使海內聞風,或有自投羅網的明裔,誘之以利翦除。因此諸臣奉諭後,隔五個月才復奏:“明亡已久,子孫湮沒無聞,今雖查訪,亦難得實。”後來康熙三次南巡,皆祭明孝陵,但再也不提訪察和授職一事了。 康熙四十四年前後,江蘇太倉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嵐山張念一、張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義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起事,分別活動於江蘇太倉

楊起隆部下借“朱三太子”造反

康熙十八年(1678),陝西漢中、興安一帶有人自稱“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後被撫遠大將軍圖海擊敗逮捕。此人自稱楊起隆,經楊起隆家人及其同夥辨認,得知此人曾是楊起隆部下,知道事情原由,因此借“朱三太子”之名謀劃造反。康熙十九年(1690),假楊起隆被押往北京處死。楊起隆本人雖然銷聲匿跡,不知所終,但“朱三太子”的名號卻作為一種有力的號召,更為許多起事者所借用。康熙三十八年(1698),江南金和尚擁立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為“朱三太子”,聚眾太湖,密謀在康熙南巡時將其劫持,關鍵時刻由於發炮不鳴,最後雙雙被捕伏誅。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江蘇太倉州與浙江四明山幾乎同時暴動,且首領都以“朱三太子”為號召,因此引起了康熙的特別重視。他一邊親自批閱奏摺,部署追捕方案;一邊派人喬裝打扮,細訪賊人老巢;並特彆強調一定要立即緝捕所有涉案人員,與現獲賊犯一併審結。對康熙來說,“朱三太子”本人並不可怕,但“朱三太子”這面大旗的感召力卻不可輕視。所以,每次爆發以“朱三太子”為名號的起義,都會讓康熙感覺猶如芒刺在背;而每次只抓到偽“朱三太子”,卻讓康熙大失所望、寢食難安。那么,真正的朱三太子究竟身在何方?

真實的朱三太子

崇禎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殤,只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明亡後,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人流落民間,不知所終,但據後來朱慈煥被捕後交代,三個皇兄均被清廷捕殺。朱慈煥因與四哥朱慈炤同歲,所以人們習慣把他稱作“朱三太子”。 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朱慈煥被迫離開宮廷,到處顛簸流離,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後來,朱慈煥改名王士元,入贅浙江餘姚胡家,生有六兒三女,但是,他擔心被別人利用,害怕成為反清的一塊招牌,所以不敢在餘姚常住,而是長期在四明山一帶輾轉,以教書餬口。 四明山“朱三太子”案,讓朱慈煥甚感恐慌。於是,他帶著老婆孩子躲到了寧波。慈谿縣的葉氏兄弟,便攜朱慈煥的四子朱壬“欲圖為匪”,後因事機暴露作罷。後來,朱慈煥又化名何誠躲避到鎮海縣。房東張月懷藉機以“朱三太子”的名義,秘密開展反清活動,朱慈煥因此惶恐不安。 康熙四十五年間,朱慈煥先後逃往湖州長興縣和山東汶上縣避難。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朱慈煥在汶上縣被清廷抓獲,後經九卿科道會審,幾個已經投降清廷的明朝老太監辨認後也均稱“不認識”。於是,清廷判定朱慈煥為“假冒”,將其凌遲處死,幾個兒子全部被斬。 幾十年來,朱慈煥隱姓埋名、東躲西藏,並沒有真正從事過“反清復明”。但作為一種號召,“朱三太子”的名號對清政府確實構成了威脅,所以朱慈煥含冤背上了“莫須有”的謀反罪名。《明史》中說朱慈煥五歲病逝,不過是給朱慈煥硬加上了一個以“朱三太子”為名蠱惑人心的罪名。 朱慈煥死了,“朱三太子”案似乎應該塵埃落定了。但康熙六十年(1721)台灣朱一貴起義,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號。可見,在清初很長一段時間內,“朱三太子”已經成為一面不倒的旗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