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刪的文檔

未刪的文檔

書名,衛西諦著,作者為資深影評人,選其十年百萬字影評而成的電影隨筆集,共收約80篇影評。該書附有一張光碟,書和光碟的裝幀均由書衣坊主人朱贏椿設計完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未刪的文檔

《未刪的文檔》系著名影評人衛西諦精選其十年百萬字影評而成的電影隨筆集,共收約80篇影評,清疏優雅的文字書寫了與劉別謙、雷諾瓦、德·西卡、小津安二郎、費里尼、黑澤明、希區柯克、安東尼奧尼、馬丁·斯科西斯、羅曼·波蘭斯基、特呂弗、侯孝賢、李安等大師級電影人的心靈邂逅,蘊藏著這位資深影迷的光影記憶

《未刪的文檔》的裝幀由書衣坊主人朱贏椿設計完成,電腦刻錄盤的外形別具匠心,在表達光影記記、留存文字的主題上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堪稱朱贏椿繼《不裁》、《蟻囈》獲世界最美的圖書獎以來又一經典設計作品,值得廣大影迷以及設計愛好者藏閱。

作者簡介

衛西諦,生於七十年代,現居南京,獨立撰稿人。1998年創辦知名電影論壇“後窗看電影”。迄今主編出版電影評論集近十本,其中包括曾是國內唯一的世界電影評論年鑑《電影+》系列叢書(2002年至2006年),另有《為希區柯克尖叫》、《後窗看電影》、《華語電影2005》等,近年來在國內數十家媒體撰寫專欄影評,歷任CIFF中國獨立影展選片評審。

朱贏椿,著名裝幀設計師,2007年德國萊比錫書展“世界最美的書”《不裁》)的設計者,南京書衣坊工作室主人,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美術編輯,中國版協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會員。先後有十幾部裝幀設計作品和論文在國內國際書籍裝幀展獲獎,他的書裝設計“使中國圖書設計的自己的表達語彙”,代表了中國書籍裝幀設計的最高水平。

目錄

自序:本來沒有這本書

“人生決不能嚴肅談論”:《天堂問題》,劉別謙,1932 美國

雷諾瓦的黑色詩意:《衣冠禽獸》,1938 法國

孤獨是偉大男人的特性:《青年林肯》,1939 約翰·福特 美國

“我們為什麼要拍喜劇片?”:《蘇利文遊記》,1941普萊斯頓·史特吉斯 美國

另一番輕佻的滋味:《天堂可以等待》,1943 劉別謙 美國

黑色海明威:《殺人者》,1946/1964,羅伯特·西奧德馬克/唐西格爾美國

沒有劇情,只有“現實的積分”:《偷腳踏車的人》,1948,維托里奧·德·西卡 義大利

時間的剖面:《晚春》,1949 小津安二郎 日本

費里尼電影總攬:《大路》,1954 義大利

“當你是個孩子,二十四小時就像整個人生”:《無因的反叛》,1955尼古拉斯·雷伊美國

百分百的愛情:《白夜》,1957維斯康提 法國/義大利

“我們又失敗了,贏的是農民”:《七武士》,1957 黑澤明 日本

爵士樂下的新浪潮先聲:《通往絞刑架的電梯》,1957路易·馬勒法

這個世界只有藝術家,沒有藝術:《馬嘴》,1958 羅納德·內姆英國

現代主義生活有問題么?:《我的舅舅》,1958 雅克·塔蒂法國

“戀愛和謀殺本來是一回事”:《眩暈》,1958 希區柯克美國

“沒有人是完美的”:《熱情如火》,1959 比利·懷爾德美國

可憐的蓋斯帕德,可憐的人性:《洞》,1960 雅克·貝克法國

銀座夜生活的進行時:《女人步上樓梯時》,1960 成瀨巳喜男 日本

特呂弗式的男人與哀傷:《槍殺鋼琴師》,1960 特呂弗美國

愛情是忠貞的,而婚姻不是:《義大利式離婚》,1961皮埃特羅·傑米義大利

“讓空間成為角色”:《蝕》,1962 安東尼奧尼法國/義大利

派克先生·芬奇律師:《殺死一隻知更鳥》,1962 羅伯特·穆里根 美國

“我們曾經是豹、是獅,取代我們的是豺狼與土狗……”:《豹》,1963 維斯康蒂義大利

國際歌下清順流:《肉體之門》,1964 鈴木清順日本

屬於建築史的喜劇片:《遊戲時間》,1967雅克·塔蒂法國/義大利

沒有誰比殺手更孤獨:《獨行殺手》,1967梅維爾法國

“男人,一個古老的種族”:《西部往事》,1968賽爾喬·萊昂內義大利/美國

面對死亡的浪漫主義:《虎豹小霸王》,1969 喬治·羅伊·希爾美國

我們在血泊中會合:《紅圈》,1970 梅維爾法國/義大利

“再見,孩子們”:路易·馬勒,1971/1974/1987 法國/德國

“每一個城市,都有獨行人”:《計程車司機》,1976 馬丁·斯科西斯 美國

“看,他沒有眼睛”:《羅斯瑪麗的嬰兒》,1979 羅曼·波蘭斯基 美國

黃菊花與太平洋上沒有回憶的小島:《逃出亞卡拉》·《肖申克的救贖》,1979唐·西格爾·1995弗蘭克·達拉邦特美國

沒有“地下鐵”,只有“地下”:《最後一班捷運》,1980 特呂弗 法國

性格即命運的無機性詮釋:《不良時機》,1980 尼古拉斯·羅依格 英國

停不下來,全在這個空間裡:《舞廳》,1985埃托萊·斯柯拉 義大利/法國/阿爾及利亞

“悲哀總是存在的”:《為了我們的愛》,1983莫里斯·皮亞拉法國

人生和電影就在一碗拉麵里:《蒲公英》,1985 伊丹十三日本

“這些電影有導演嗎?”:《柯蓋爾三部曲》,1985/1992/1994 阿巴斯 伊朗

電影的歸電影,回憶的歸回憶:《天堂電影院》,1988 托納多雷 義大利

歷史撞擊過的傷口:《悲情城市》,1989 侯孝賢 中國台灣

色情、童話與希區柯克的混合物:《本能》,1992保羅·維爾霍文美國

“當你扣下扳機時,就已墮落沉淪”:《不可饒恕》,1992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美國

去巴士底區喝杯咖啡:《人人尋找一隻貓》,1996塞德里克·克拉皮奇法國

杜克先生漫遊奇境:《賭城風情畫》,1998 特里·吉利姆美國

Ozon × 5:弗朗索瓦·奧宗電影札記,1998-2004 法國

瑟蘭的達內兄弟:《羅塞塔》/《兒子》/《孩子》,1999/2002/2005法國/比利時

更接近真實的冰冷:《鋼琴教師》,2001邁克·哈內克 德國/波蘭/法國/奧地利

一個義大利左派的溫情:《兒子的房間》,2001 南尼·莫瑞蒂義大利/法國

人生的測不準原理:《缺席的人》,2001 科恩兄弟 美國

拍到醚味:《千禧曼波》,2001 侯孝賢 中國台灣

好天氣誰給題名”:《咖啡時光》,2004 侯孝賢 日本

“喜劇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悲劇”,《美蓮達與美蓮達》,2004 伍迪·艾倫美國

“我們要對誰開火?”:《鍋蓋頭》,2004薩姆·門德斯 德國/美國

比爾·莫瑞的無聊與悲哀:2003索菲亞·科波拉/2004韋斯·安德森/2005賈木許 美國

隱藏的不僅僅是攝像機:《隱藏》,2005邁克·漢內克 法國/奧地利/德國/義大利

伍迪·艾倫的深永背面:《賽點》,2005英國/美國/盧森堡

“投入虛無,歸於無語”:《百萬美元寶貝》,2005 克林·伊斯特伍德美國

Eros之I、II、III:《愛神》,2005 王家衛、索德伯格、安東尼奧尼 中國香港/美國/義大利

約翰內斯堡的阿飛正傳:《黑幫暴徒》,2005加文·胡德 英國/南非

最愛情的一朵云:《天邊一朵雲》,2005蔡明亮 中國台灣/法國

“好像做了幾場夢”:《最好的時光》,2005 侯孝賢 中國台灣

愛至少可以藏於衣櫃:《斷背山》,2005李安 美國

“獻給HGW XX/7”:《別人的生活》,2006唐納斯馬克 德國

“對歷史說實話,就是對現在說實話”:《風吹麥浪》,2006肯·洛奇愛爾蘭/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

“眾人分散在全地上”:《巴別塔》,2006伊納里圖法國/美國/墨西哥

義大利工人在中國:《消逝的星星》,2006吉安尼·阿米里奧 義大利/法國/瑞士/新加坡

愛的惡化:《氣候》,2006 努里·比格·錫蘭 土耳其/法國

洪尚秀的心事:《海邊的女人》,2006 韓國

陽光照進現實:《密陽》,2007 李滄東 韓國

歷史洪流里的男性與女性:《色,戒》,2007李安 美國/中國

代後記:給某位影迷的一封信

……

序言

自序 本來沒有這本書

本來沒有這本書,呈現在你面前的這些文字,多是報刊雜誌編輯催逼下的產物。每每文章寫就後,總有一兩天的得意或失意,隨後就放置在硬碟一角,未刪掉,卻也不再過問了。

偶爾翻檢,這些文字倒可以視作我看電影的札記,基本上是當時查閱的資訊、觀影的心情、一時的評判,私下裡未敢稱之為“影評”,叫作“隨筆”就好。

本來無意將這些文字收攏起來,後來偶見友人朱贏椿設計的這個“等待書的封面”,心裡非常喜歡。所以,就有了這本書。書名定為“未刪的文檔”,是我對自己舊文的態度,也切合這個封面的意味。

寫電影大約十年了,職業地作自由撰稿也有五年,文字拉雜約有百萬。這本選集不斷刪減,選了十分之一。所選文章都是自己用心寫成;所選影片也是自己喜歡的。不過因是陸續給各處刊物所供的稿件,所以在體例、風格、長度上多有參差。而文章次序是我以影迷的心態用電影出品的年代排列。

——如果閱讀時覺得文法跳躍,那么謹向讀者致歉。

後記

代後記 給某位影迷的一封信

Ada,你好

非常感謝你給我這么大的讚譽,我並不敢當,能知道我的文章能起到一些作用已經非常高興了。首先要回答你一個你認為費解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免費”更新部落格,其實這是你的誤會,這些文章(大多數規整一些的)都是發表在平面媒體的——不然作為我很難長時間維持這樣的部落格寫作。而我的職業就是寫一些關於電影方面的文字,且是全職,只寫電影,這可能在國內非常少,因為大多數“影評人”,是有自己的別的工作的,包括媒體。

另外你談到把電影當作逃避現實的工具,這當然就是我們迷戀電影的共同的開始,也是它的娛樂性所在。我自己是一個半路出家的影迷,幼年並沒有太多機會接觸電影,等錄像帶租賃的時代(大概90年代)才開始對電影感起興趣,那個時候已經大約已經高中畢業了,看的多是香港電影與好萊塢最商業的電影。等到VCD普及的時候,大量接觸經典電影時,我大概已經工作了。所以現在像你從中學時代就能接觸到各類電影的影迷,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幸福的。當然也有可能因為資源泛濫,反而無所適從。我的建議是在持續關注新片時,得有系統地看一些經典電影(時期、導演、類型、風格)。

關於我自己的“影評”(且稱作“影評”吧),非常高興你能喜歡,並從中得到啟發。其實我的文章也有很多都是在我喜歡的評論者、學者,那些更專業、更敏銳、更有洞見的人的文章中得到啟發的。我只想成為最普通影迷去往更高層次途中的最底層的台階,這不是出於矯情,而只是我的自知,也是我的願望。我覺得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一方面是推薦給別人看,介紹一種看的方法,以及一種客觀的見解;另一個對於我更重要的方面是自我的學習,包括查閱背景資料、拜讀他人文章、整理自己的思路。漸漸你自己會有一種“直覺”,就是對電影的第一印象和判斷,然後在寫的過程中產生更深入的思考。比如你發來的《回歸》的觀後感,第一印象和判斷就是這是一個“關於女人的故事”,男人是缺席的、被批判的,而女人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偉大的寬容。這已經很好了,因為這已經不單單看到了一個故事。但是你一個明顯的缺點,敘述(包括抒發情感)的時候不夠流暢、簡潔、明晰,這完全可以通過多寫來訓練自己(阿莫多瓦的劇情的確很難寫)。

如果要談如何成為一個“影評人”(這個問題已經有無數好奇的、大概是你這樣年紀的朋友問過我),我自認沒有太大資格,因為我從前是學土木工程的工科學生,後來做過幾年電力工程的結構設計,和電影完全無關。儘管我開始寫電影后,“被迫”讀過一些專業方面的書,但由於缺乏理論訓練,在很多方面是無法深入。所以有學院裡很好的朋友說,我在談到一些觀點的時候,眼見觸及核心時,就跑遠了。這是缺乏專業素養和理論基礎使然。你要掌握一部電影的全部內涵,包括視聽語言、文本分析、敘事學、精神分析、意識形態,等等,可能必須得多閱讀各種書籍,電影內的和電影外的(可以推薦你看一本戴錦華老師的《電影批評》)。當然,在國內的影評人很少具有全面的素養——我目前看到的、在大眾媒體上發表影評大概不超過五個;當然只在某一方面對電影做出有趣獨到的讀解也是不容易的;另外一些非電影專業的作家、藝術家、學者作的“跨界”的讀解也很有價值。這得看你自己想成為哪一方面的“專家”——即使是成為最主流、最大眾的影評人也值得尊重,因為他必須具有一定的才華和準確的觀點,要有文采和幽默感,這在當下也很少。

關於閱讀,其實得看個人的時間、精力和興趣,我經常搖擺不定,又不求甚解,不足以為榜樣(也因此,我更願意稱自己的文章作隨筆,逃避一些作影評的責任)。但是培養視覺方面的直覺,我知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多看電影“經典電影”,可能沒有別的替代的方法。只要累積到一定程度,對構圖、對調度、對剪輯,自然會有一個自己的判斷——這是不是一個棒的導演、這是不是一個厲害的電影;同時也會逐漸提高對影片情感與深度的認知。

還有,我談一點不知道該不該對你說的話,因為我闡述的並不一定準確。你在信里說“通過電影,能夠讓人們更深刻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只是,有那么多的人不了解電影,不知道什麼樣的影片適合他們……”,是的,在迷戀電影的初期,我們常常會覺得“通過電影,我們能生活得更深刻”。但當我們真正對生命和生活有所體悟的時候,我們會“通過生活,選擇更深刻的電影”,一個情感不豐富的人(不是濫情),是不可能感受到一部好電影帶給他真正的心靈上的衝擊,甚至也不大可能會喜歡真正的深刻的電影。所以我覺得僅是看電影是不夠的——他可能成為一個很精通技術的影迷,或者熟悉電影史的影迷,我們可能還需要對日常生活進行細緻體驗,電影學院有一門課叫做“人間觀察”。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意識到:電影都是虛假的,生活比電影更重要。如果我們迷戀電影,就迷戀它的虛假,而不是因為它比生活更真實(所謂“更真實”只是一種修辭)。當然我說“不知道該不該對你說的話”,這可能是對創作者的要求,也可能只有歲月和經歷才能達到這一點。但這的確是我自己的一些體會。

最後,必須對上面所說的一切做一個解釋:千萬不要被“要去解讀”的想法纏繞住眼睛。別因為諸多自己已知或未知的理論而誤解電影,看電影的時候最好是“所見即所得”,不然就會很累,失去趣味——很難,我正在這樣努力,為了擺脫這一切,我甚至想過不要再寫影評了。要相信自己的直覺,而不是別人說的,甚至也別相信導演說的——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或驗證。但,一切以銀幕為證。

祝,一切都好

衛西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