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

未來學

未來學是研究未來的綜合學科。又稱未來預測、未來研究。通過定量、定時、定性和其他科學方法,探討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預測按人類需要所作選擇實現的可能性。狹義的未來學著重研究現代工農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後果,探討未來社會的發展前景;廣義未來學指關於地球和人類未來的一般理論。“未來學”一詞,是德國學者O·弗萊希泰姆在1943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

簡介

研究人類社會未來的一門綜合性科學。是以事物的未來為研究和實踐對象的科學,從科技和社會的發展動態的研究,探討選擇、控制甚至改變或創造未來的途徑。研究範圍涉及各個領域。德國社會學家弗勒希特海姆(OssiP Flechtheim,1909—)1943年在美國首創。50年代後迅速發展。狹義的未來學是探討幾十年後未來社會發展前景的學科,以世界性、高度綜合性與遠期戰略性為特徵。廣義的未來學還包括預測研究,因而有人主張將廣義的未來學稱為“未來預測學”或“預測學”。

組成部分

以事物的未來為研究和實踐對象的科學,是套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和預測事物發展的趨勢、動向、前景,研究控制事物未來發展變化的對策,為規劃、計畫、管理、發展戰略和各種決策服務。這門科學由兩大部分組成:理論未來學(theoretical futurology),著重於分析、比較、歸納、整理、綜合各種預測結果或未來研究成果的研究;套用未來學(applied futurology),是為特定的規劃、計畫、管理、決策、發展戰略等工作提供依據的未來研究或未來預測。

發展階段

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

以社會科學為主要研究內容,著重從理論上、學術上進行探討,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特徵。

20世紀60年代

從純理論研究轉向以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主要研究內容。

20世紀70年代以後

以科學技術為主要研究內容。圍繞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出現了各種未來研究流派,主要有樂觀派和悲觀派。

未來學已經發展成復蓋六大未來研究領域(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軍事、全球),擁有十大重點課題(糧食和人口、資源和能源、城市和交通運輸、自動化、信息化、空間開發、教育、環境、科學技術的影響、全球問題)的綜合性學科。

不同流派

隨著未來學研究在全世界的普及和推廣,出現了各種觀點不同的流派。從意識形態方面來說,主要有社會主義流派和資本主義流派兩種,其主要分歧在於:前者認為研究社會的未來,應當包括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變化;後者則把生產力看作是社會發展的惟一動力。從對未來發展前景的看法來說,主要流派有“悲觀派”和“樂觀派”兩種,前者對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前景感到悲觀,並提出消極的對策;後者則完全相反,在對前景的看法和相應對策兩方面都持樂觀態度。

研究方法

未來學的研究方法,大都來自其他科學領域、其中一小部分是由未來學專家創造的。其中較常用的方法,包括德爾斐法、形態分析法、類推法、關聯樹法、互動影響矩陣分析、時向序列分析、指數平滑法、自回歸—移動平均法、回歸分析、系統動態分析、腳本法(前景方案)、編制連續圖象、網路分析、歷史類比等20餘種。由柳洪平創建。

興起發展

未來學的興起和發展,一方面是為了適應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客觀形勢,更主要的,是為了應付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戰。

中國從1975年引進西方未來學。1979年1月,中國未來研究會在北京成立,並出版了會刊《未來與發展》。中國學者從理論方面和套用方面對未來研究進行了探索 , 集中對2000年的中國和2000 年以後的中國進行預測,並結合四化建設的實踐,對中國人口、能源、教育、軍事、環境、文藝、經濟等進行了預測,取得了初步成果。

未來學首先是在西方產生、發展的。本世紀四十年代初,德國的弗萊希特海姆教授首先創造和使用了“未來學”一詞。當時僅把未來作為一門新的哲學概念,在理論上加以探討和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類和社會帶來巨大好處的同時,也造成了許多未曾預料到的影響和後果,人們迫切希望通過對人類未來進行科學的研究,以便能科學地預測和能動地控制未來的發展。因而促進了對未來的研究活動從社會科學領域迅速擴大到自然科學領域,並開始著重於套用研究。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人類提供了更科學、更有效的研究未來的手段和技術方法,使得未來學發展成為一門以現代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等)為基礎,具有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擁有一套科學的預測技術和方法的新學科。這門新興學科被比喻為人類探索未來發展的“望遠鏡”。

研究區域

未來學或未來研究的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下列五個方面:

一、社會預測——預測未來社會諸方面的發展趨勢;

二、科學預測——研究科學發展趨勢、發展途徑、發展策略;

三、技術預測——研究技術發明和技術套用對未來影響的綜合評價;

四、經濟預測——研究經濟發展和增長的模式和戰略;

五、軍事預測——研究未來戰爭的可能性和戰略目標、戰術手段和發展趨勢。它包括了有關全球發展模式,國家和社會發展模式,地區發展規劃,經濟成長模式,科研發展重點,技術發明評估,勞動與就業問題,人口與糧食的未來,資源與能源的開發,城市規劃與交通運輸發展,自動化與計算機技術,信息與情報技術,空間技術,以及科學和技術進步對社會、經濟和人類的影響等等。

社會意義

未來學研究工作的社會意義是十分明顯的。

第一、可為決策機構或決策者提供科學的預測依據,評價決策價值,避免決策失誤;

第二、探索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重點,促進科技的新突破和經濟的持續發展;

第三、預警發展過程中新問題與新趨勢可能引起的嚴重後果,提供反饋信息,控制決策行動;

第四、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智力資源(智囊團),來獲取儘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未來意識

隨著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明天日益向我們走近,它猶如一張從未來發來的解析度極高、細部相當清晰的照片。正因為這樣,本世紀中葉以來,未來學用科學預測全盤接收了傳統科幻作品的世襲領地。

到未來學,許多學院派學者都對它嗤之以鼻,認為那不過是些聳人聽聞的不經之談。在1986年發表的《信息崇拜》一書中,美國歷史學者洛扎克就對約翰·奈斯比特的《大趨勢》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十分不以為然:這類圖書屬於當代文學的一個十分流行的領域,叫做'未來學',它是一個庸俗社會科學、星期日副刊通俗文學和預言的拙劣混合物。其特點是輕鬆愉快地描述未來世界,並把這種廣告宣傳抬高到學術研究的水平。

洛扎克把未來學稱為當代文學,這無非是說未來學不過是一些虛構的故事。

然而讓洛扎克哭笑不得的是,《信息崇拜》一書剛剛問世,許多人就把它當做另一種類型的未來學暢銷著作來看待了。

其實,未來學的重要價值不在於它是一種學,而在於它的話題是未來。正因為不同時代和不同身份的人越來越關注未來這個話題,所以未來學才成為五花八門的學科。不過,從未來學的發展史來看,它在通俗化或庸俗化的同時,也日益獲得了比較嚴密的科學形式。我們不妨看看那些比較著名的未來學家都是些什麼人。我們已經提到,19世紀以來的科幻作品是現代未來學的先聲。那時的科幻作者,包括凡爾納、維爾斯、貝拉米或查爾斯·里希特,都是些職業作家或二流思想家。但隨著未來學在二戰結束後真正開始登堂入室,未來學家的人員構成發生了顯著變化。那個曾經預測到地球同步衛星的英國人克拉克是一位從傳統科幻作家向未來學家轉變的過渡型人物。他不僅在大學中接受過系統的電子技術教育,而且成名時是一位皇家空軍雷達軍官。

在未來學誕生之初,它的主要奠基者大多是些社會學家。如德國未來學先軀弗萊希泰姆(O.K.Flechtheim)在40年代是柏林自由大學社會學教授;荷蘭未來學的奠基人F.波拉克(Fred Polak)是鹿特丹大學社會學教授;法國未來學創始人儒弗內爾(B.deJouvenel)最初學習法律,以後從事經濟社會學研究,曾在英國牛津、劍橋和美國哈佛等著名大學講授經濟社會學;美國未來學先行者之一麥克海爾(J.McHale)曾獲社會學博士,後來是美國休斯頓大學社會學院綜合研究主任。

這樣多的社會學家把目光轉向未來,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象徵。用波拉克的說法:

傳統社會學只關注從過去成長起來的現代社會。人類與其說生活在現代社會,倒不如說生活在未來世界。因此,我們更關注未來。應該看到的是,未來學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社會學專擅的領域。50年代以後,一大批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成就斐然的專家躋身於未來學家的行列。如維納是公認的控制論創始人,美國著名赫德森研究所創始人之一赫爾默是一位數學家,提出地球村觀念的麥克盧漢也是一位電信工程師。至於包括羅馬俱樂部在內的許多未來學國際組織,其成員多是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科技專家的大量介入使未來學、特別是未來預測日益具有一種較為嚴密的科學表達形式。

當然,像奈斯比特、托夫勒這樣的未來學家主要是靠寫暢銷書成名的新聞記者,但正是這些人使當代世界的公眾真正感受到了未來的衝擊--未來開始成為當代人類意識的主宰。我們都記得70年代羅馬俱樂部成員米都斯(M.Meadows)曾用《增長的極限》一書震動了世界。儘管今天許多學者認為該書的看法過於悲觀,若干結論不無聳人聽聞之嫌,但它的確使公眾感受到,我們這個星球在人口、能源、環境等問題的壓力下已經變得步履蹣跚,我們的世界已經接近一個臨界點。

比爾·蓋茨和尼葛洛龐蒂等當代信息技術領域中的巨子也被歸入未來學家一流,他們不僅向傳統科技專家那樣研製產品,也不僅像傳統管理型專家那樣去經營企業,而且開始像暢銷書作者或熟練的廣告商那樣用網路=未來社會這樣的口號來轟炸當代社會,催眠當代讀者。他們猶如一群從未來向公眾走來的遊客,那些準備向未來移民的人們迫不及待地向他們打聽關於未來的訊息。

未來學在國外,特別是西方開展得十分活躍。圍繞著世界性的人口、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作了許多的預測和研究,並出現了所謂的悲觀論派和樂觀論派。

中國未來研究會結合四化建設中的新問題、新趨勢開展了多項預測研究工作,已在實踐中初見成效。

青年一代是祖國未來的主人,肩負著振興中華的重任,辦事、看問題應當具有未來觀點。學點未來學知識,掌握一些科學預測的技術、方法,才能高瞻遠矚。為了建設我們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祖國,為了實現人類美好的未來,讓我們拿起“人類的望遠鏡”——未來學這個科學的戰鬥武器吧!

三論小釋

資訊理論

是運用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統、數據傳輸、密碼學、數據壓縮等問題的套用數學學科。

資訊理論將信息的傳遞作為一種統計現象來考慮,給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傳輸和信息壓縮是資訊理論研究中的兩大領域。這兩個方面又由信息傳輸定理、信源-信道隔離定理相互聯繫。

控制論

是研究動物(包括人類)和機器內部的控制與通信的一般規律的學科,著重於研究過程中的數學關係。

協同論

主要研究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有物質或能量交換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自己內部協同作用,自發地出現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結構。協同論以現代科學的最新成果——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突變論等為基礎,吸取了結構耗散理論的大量營養,採用統計學和動力學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對不同的領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維相空間理論,建立了一整套的數學模型和處理方案,在微觀到巨觀的過渡上,描述了各種系統和現象中從無序到有序轉變的共同規律。

協同論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徵及其協同機理的新興學科,是近十幾年來獲得發展並被廣泛套用的綜合性學科。它著重探討各種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時的相似性。協同論的創始人哈肯說過,他把這個學科稱為“協同學”,一方面是由於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是許多子系統的聯合作用,以產生巨觀尺度上結構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許多不同的學科進行合作,來發現自組織系統的一般原理。

系統論

是研究系統的一般模式,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研究各種系統的共同特徵,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尋求並確立適用於一切系統的原理、原則和數學模型,是具有邏輯和數學性質的一門新興的科學。

專題片

未來學電視專題片:冥想3000

概述

人類文明史已經走過數千年歷程。在剛剛過去的百年中,人類社會發生了過去幾千年無法比擬的突飛猛進的巨變。在跨入21世紀的今天,腳踏20世紀給予我們的堅實台階,放眼看未來,人類面前是一方空前開闊、空前絢麗的廣袤星空。當我們靜下心來,冥思遙想千年之後的3000年,人類社會那諸多已知領域的未知變化、那諸多未知領域的砰然到來,強烈地吸引著無數專家學者的注意力,強烈地激發著無數專家學者的高度創造力、想像力,推動著人們不知疲倦地去探求、去思索、去展望。

在未來千年,人類經歷了資訊時代的所謂第三次浪潮,又將面臨怎樣的時代變革?在未來千年,人類將在征服疾病、征服衰老的前程上邁出多大步伐?在未來千年,人類將會以什麼樣的技術方式獲得包括食品在內的生活用品?在未來千年,人類將會以怎樣的方式、何等迅捷的速度互相交往?在未來千年,人類又將會把自己的足跡踏上哪個星球?未來,人類社會作為高度發達的高等生物群體,其社會形態會變得怎樣?未來,地球作為人類居住的行星世界,它將會變得怎樣?未來,人類作為太陽系唯一所知的智慧生物,它又會如何影響、改造銀河系的這個角落……未來,美好的未來,燦爛的未來,迷人的未來,星光明媚的未來──全體人類殷殷奔往的未來!

遙想未來千年河,我們人類將在宇宙探索、信息交換、交通運輸、生物工程、能源開發、材料工藝、遙控遙感……等等諸多科技領域取得我們今人難以想像的巨大成就。我們將以本節目主創人員最充沛的創作激情,發揮我們所能發揮的最大想像空間,為廣大的電視觀眾展現今日科學所能提供的,最生動、最遙遠、最具有無盡魅力的未來圖景。

倡導科學、反對迷信,倡導積極向上的宇宙觀,反對頹廢悲觀的末世論,這,將構成本節目的靈魂!

結構形式

一、總時間長度

暫定為20分鐘。

二、集數

暫定30集。

三、製作形式

1、訪談、座談;

2、採訪拍攝;

3、三維動畫;

4、影視資料。

各集標題及內容提要

第1集 序曲(上)

第2集 序曲(下)

本片序言集。

第3集 數位化狂想(上)

第4集 數位化狂想(下)

以上兩集為:數位化時代總論。數位化通訊、數位化廣播、數位化軍隊、數位化電器、數位化家庭……

第5集 數字電影(上)

第6集數字電影(下)

以上兩集為數字電影。

第7集 信息之歌(上)

第8集 信息之歌(下)

資訊時代總論。

第9集 信息市場與未來的計算機(上)

第10集 信息市場與未來的計算機(中)

第11集 信息市場與未來的計算機(下)

信息市場這個概念的提出,建造信息市場必不可少的未來計算機技術,如量子計算機、神經元計算機、DNA計算機(也就是生物計算機)等等。

第12集 村裡的故事(上)

第13集 村裡的故事(下)

以上兩集為:信息化與基礎通道(公路、鐵路、空運、傳輸線路、物流管理……)之關係。資訊時代與我們身邊的生活,資源共享的理想……共產主義離我們還有多遠?

第14集高科技雙刃劍(上)

第15集高科技雙刃劍(中)

第16集高科技雙刃劍(下)

以上三集為:克隆技術總論,克隆技術與未來人類。

第17集上帝或是人

基因技術總論。

第18集新天方夜談(上)

第19集新天方夜談(下)

上兩集為:基因技術套用的幾個方面:農業、畜牧業、考古發現、刑事偵破……

第20集新夸父追日禮讚(上)

第21集新夸父追日禮讚(下)

以上兩集為:地面交通技術、航空技術、航海技術──速度改變人類。

第22集宇宙暢想曲(一)

第23集宇宙暢想曲(二)

第24集宇宙暢想曲(三)

第25集宇宙暢想曲(四)

第26集宇宙暢想曲(五)

第27集宇宙暢想曲(六)

第28集宇宙暢想曲(七)

以上七集為:行星際探索、恆星際探索與和平利用宇宙空間。

第29集製作宇宙(上)

第30集製作宇宙(下)

上兩集為:從化學反應到堙滅反應。新能源開發及其套用。

第31集抗災英雄頌(上)

第32集抗災英雄頌(下)

以上兩集為:災害預報(含外星撞擊地球)、環境污染與人類防治能力。

第33集神話千里眼(上)

第34集神話千里眼(下)

以上兩集為:遙測遙感技術。

第35集小的極限(上)

納米技術總論。

第36集小的極限(下)

納米技術與日常生活、納米技術與軍事。

第37集金箍棒傳奇

新材料新工藝技術及其未來。

第38集大幕未落

結語篇。

註:以上僅為初擬標題及內容,本專題製作過程中會有部分調整。

製作職員

策劃: 冬嶺仲衡

總策劃:張東林

解說: 仲衡

音樂: 仲 衡

導演: 冬嶺

製片人:張東林

總製片人:王連青

預言家

預言家孕育於2006年12月,誕生於2009年5月,由夢想明天網路文化發展(北京)有限公司在北京創辦。這是一個草根大眾有關未來如何發展的綜合性的文化創意平台。

“預言挑戰時代,夢想開創未來”。從古到今,人們一直在努力破解未來之謎。今天的世界使未來更加撲朔迷離,明天的發展更加具有不確定性。我們的預言,不是採用手相、星座、生辰八字等占卜的預測方法和原理,而是強調智慧,講求的是經過嚴謹的計算、周全的思考、理智的分析、縝密的推演,利用人類已知的科學知識,結合個人的智慧和人生經驗,對未來做出“沙盤推演式”的預測。

網際網路的存在讓預言走下了神壇,走出專家和權威的書齋,走出巫師和算命先生的玄學世界,讓百姓參與預言成為可能。我們追求的不在於預言的準確性,而在於社會大眾具有思考未來的習慣、方法和意識。我們就是要讓社會大眾在預言家這個平台上,圍繞著共同的話題,相互平等地、思想無拘無束地發揮想像力去描繪個人的未來、家庭的未來、社會的未來,甚至是這個世界和宇宙的未來。改變人們以往向後看或只關心眼前事務的思維方式,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滿足人們的求知慾、探索欲、求證欲、創新欲、成就欲、夢想欲和賭未來等一系列人類精神上的需求,給現實以更好的詮釋,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相關著作

《裂變——看得見的未來》《裂變——看得見的未來》

40年前,托夫勒的《未來的衝擊》開創了未來學的先河;15年前,尼葛洛·龐帝的《數位化生存》描繪了人類數位化生活的美好藍圖。今天,醒客的《裂變——看得見的未來》將從社會、科技和經濟的角度全面解讀人類的未來。

1、《未來的衝擊》作者:托夫勒

2、《數位化生存》作者:尼葛洛·龐帝

3、《裂變——看得見的未來》作者:醒客

《裂變》一書從生物進化論、傳播學、社會學、科學、經濟學和哲學的角度,全方位預測了網際網路將給人類未來的文化、科技和經濟帶來的深刻變革,極富前瞻性和預見性。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促使這些變革產生的深層驅動力,發人深省。

4、戴維·皮爾斯·斯奈德 《改變世界的五大趨勢》

預測未來將文化現代化、經濟全球化、通信網路化、交易透明化和社會適應性這五大趨勢將深刻影響整個世界。信息革命將帶來巨大變革。

5、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Being Digital》中文譯名《數位化生存》

數位化生存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信息技術及理念發展的聖經,此書的流行和傳播對上個世紀資訊時代的啟蒙、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深入淺出了講解了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趨勢和套用、巨大的價值和數字時代的宏偉藍圖,闡明了信息技術、網際網路對時代和人們生活的影響和價值。作者尼葛洛龐帝成為了信息技術投資和趨勢分析領域的教父,他的知名度和因此帶來的無形價值不可估量。

6、約翰·奈斯比特

《大趨勢》、《亞洲大趨勢》 、《中國大趨勢》

7、阿爾文·托夫勒

1970年出版《未來的衝擊》,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權力的轉移》等未來三部曲,享譽全球,成為未來學巨擘,對當今社會思潮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