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造型藝術

木偶造型藝術

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角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

木偶造型藝術

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木偶造型藝術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

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花樣翻新。或行當齊備(生、旦、淨、醜俱全),或工藝精良,或精雕細琢,或曠達寫意,風韻各異,出現了江加走、徐子清這樣聞名於世的雕刻大師。民國以後,尤其近幾十年,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 度,就整體而言,當今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

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軌跡,大體分三個階段:

⑴三雕七畫階段。由藝人先雕頭形,再畫臉譜,以區別人物,造型主要靠畫臉。

⑵雕繪結合階段。造型、雕刻繪畫並重,講求創造性和技法性,出現了專業偶頭藝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屬這兩個階段。

⑶可塑性與隨意性階段。現、當代木偶造型藝術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產品,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和時代審美趨向,設計、製作木偶,使之更富誇張性,更具木偶藝術特點,不僅擺脫了單純戲曲化的傳統,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藝術追求,構成了絢爛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這是中國木偶造型藝術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

四川杖頭木偶

木偶造型藝術

四川木偶,從唱腔、劇目到表演程式廣受川劇影響,而自身又小巧靈便,因而班社多如牛毛,大大超過了川劇班。諸類型中,尤以杖頭最盛;而杖頭木偶又依造型結構和表演風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種。

精木偶,?武兼善。名家吳耀光能活現角色的內在氣質,他的水袖、扇子,風流瀟灑,耍腳步、抖髯口,恰到好處。《殺惜》、《情探》是他的代表作,深得蘇聯木偶大師奧布拉茲卓夫的讚揚。成都市木偶皮影藝術劇團演出的《劈山救母》,繼承了吳先生的傳統技藝,以偶人肢體刻畫人物內心活動,細緻入微,極大地發展了木偶藝術的表現功能。該院還用中型木偶推出了《降魔緣》,在木偶造型和舞台裝置方面也作了大膽探索,雖然偶高1米,但仍保留了精木偶的表演特色。需提及的是, 成都市木偶劇團創作的神話木偶劇《哪咤》獲得了第6屆"文華新劇目獎"。

川北大木偶,乃杖頭之最,流行於川北儀隴馬鞍場一帶。初以"家班"盛,流傳下來的只有李家班,著名雕刻家楊岱吸收川劇行當臉譜,又賦予人物鮮明的"偶性",為其雕成一堂大木偶,使李家班名噪川北。該班持續到五十年代,後加入儀隴縣木偶劇團。1986年,更名為南充木偶劇團。

大偶長約1.4米,重約5公斤,但表情豐富,動作靈活,依劇情要求,可穿衣、點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與"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形成了以假亂真、亦真亦假的藝術特色。這在其代表劇目《盜仙草》、《玉蓮花》中都有完美的體現。

大木偶藝術代代相傳,李家第三代李泗元,技藝全面,尤擅醜行,風格粗獷而又細膩,富於神韻,且特技眾多。《跪門吃草》中須賈的丟帽、亂髯、揉肩、抖袍等一系列動作,準確刻畫了人物驚懼的內心。丁建平、秦映蘭等後輩,亦造詣彌深,他們演繹的《白蛇傳》、《美人魚》、《八仙過海》、《玉蓮花》,技藝非凡,倍受世人矚目。

泉州提線木偶

福建,"傀儡戲"是提線木偶的專有名稱,簡稱線戲,由人幕後操縱絲線懸提的木偶表演故

木偶造型藝術

事。泉州木偶偶長2.5尺,提線一般為16條,多則30條, 因動作和角色需要增刪,集中於"交牌"之上,布線合理,線規謹嚴,動作靈活而真實感強。

舊式戲棚為平面戲台,僅設生、旦、北、雜四個行當。當代以來,出現立體天橋式舞台,增設地台,表演區擴大,縱深感增加,舞台調度日趨靈活。木偶造型因演出而變化,有時一個角色會由提線、杖頭、掌中混合操縱,如《火焰山》的鐵扇公主;線偶的操縱也由一人增至雙人,豐富了表演的細節。

泉州線戲班的戲箱裡擁有偶人36個,"生旦淨末醜,神仙老虎狗",無所不能;而且演出有"傀儡簿"(文字腳本)。"四美班"保留劇目500多出, 包括"說岳"、"水滸"、"西遊"、"目連"及稀有的《張飛私奔》、《韓湘子》、《封神榜》等。

線戲是典型的"演員中心制",表演乃其核心,因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清末,泉州龍班的林承池等能演拔劍、撐傘,虎班何綻可瞬間完成擱腿、出手、握劍、轉目四個動作;近代及今,張秀寅的白素貞(《白蛇傳》),謝禎祥的伍員(《臨潼關斗寶》),黃奕缺的小沙彌(《水漫金山》),均以線功高超、設計奇妙、形神兼備、個性豐富而飲譽劇壇。
潮州鐵枝木偶

木偶造型藝術

今日粵東的潮汕揭陽饒平一帶,是碩果僅存的鐵枝木偶流布地。據說它是由當地皮影戲演變而成,故潮州人稱"紙影戲"。清末,潮州皮影棄皮成形改捆稻草為身,泥頭,紙手,木足,著戲裝,並在背後和雙手安硬鐵線一根操縱表演,使之成為木偶。藝人們仿戲劇舞台,去窗掛幕,前置桌椅,演出形式從此定型。  

其造型,酷似當地傳統工藝花燈的形象,偶高1至1.4尺,鐵線長1尺, 後加長到1.6尺,表演或坐或立,班社9人(操縱、演唱、樂工各3人)。 舞台一丈見方,離地約4.5尺,台中掛幕簾,操縱者在簾後表演,分頭、二、三手。

龍溪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戲。據《漳州府志》載,龍溪地區宋代已有傀儡戲。清中葉後,布袋木偶興盛,至抗日戰爭前,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鄉鄉有專業或業餘戲班。長久以來,它與閩南人民血肉相連,成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布袋戲的特長是演員用手指直接操縱,因而動作節奏明快,迅捷有力。龍溪布袋戲以演武戲見長。偶頭是其結構的主要部件,雕刻家徐年松、徐竹初父子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仔細研

木偶造型藝術

究戲劇各行當、角色的臉譜,結合自身體驗與藝術素養,雕繪出許多深刻體現典型性格的偶頭,善惡忠奸,千姿百態。指掌功夫又是其表演藝術的關鍵,演員運用偶人不同的立姿、頭姿、手姿、步姿,塑造有內心活動的偶人形象,概括、誇張而又真實,而"反套"(表現偶人"背手")和"飛套"(偶人飛出,或騰空、或躍牆,套入另一隻手)的操縱技巧,更令人驚嘆。布袋演員有三個"自我"--演員、角色、偶人,常雙手同時搬演兩個以上角色,一心多用,呼應自如,足見其難度與演員的功力。

著名演員楊勝是龍溪布袋戲的代表人物,他有一雙神奇的手,能代言、能歌舞,表情達意,揮灑裕如。他擅長武戲,"三國"、"水滸"、神怪,無一不精;特技眾多,喘氣、縮頸、甩髮、脫衣,渾然天成。 《蔣乾盜書》使他聲名雀起,《雷萬春打虎》、《大名府》令他藝驚海外。他以細膩的人物塑造,豐富的舞台動作, 鮮明的京劇唱腔,繁難的操縱技藝, 代表了"北派布袋戲"的最高境界, 成就了龍溪布袋木偶的藝術高峰。

龍溪布袋戲劇目題材寬廣,傳統戲、現代戲、兒童劇數百個,足跡遍布四大洲。《雷萬春打虎》、《大名府》在第2 屆國際木儡戲比賽中曾獲表演金獎,《蔣乾盜書》、《搶親》、《鄭成功》等都是其代表作。

陝西合陽線戲

木偶造型藝術

合陽線戲,又稱"線腔戲",俗稱"線胡胡戲"。其角色形象酷似唐俑和"來報子",有"郭禿"遺痕,因而它歷史悠久。合陽線戲偶高80至90厘米,初期偶身扁平,無手足,以袖袍代之。提線5至7根(頭3,手2,腰1), 特殊需要加至13根,線長約1米(名為"低線"); 七十年代後舞台更新,藝人在高空操作,"高線"出現。藝人們經過長期實踐,摸索出提、撥、勾、挑、扭、搶、閃、搖八種技法,使偶人幾乎可以做出各種生活與舞蹈動作,神態逼真。早期舞台約15尺見方,木柱支撐,布幔相圍,兩側上下場。六人伴奏,五人操偶,往來逡巡,莫不應節,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明末清初的戲曲家李灌,曾對合陽線戲的木偶結構、造型、唱腔進行大膽改革,並專門為其撰寫劇本。王武汗、"六六子"、黨文輝等,都是名噪一時的藝人。新銳王紅民、肖望峰等,創作了端椅子、寫奏章、閃扁擔等不少高難動作,屢獲褒獎。

線腔傳統劇目頗豐,大致分為愛情戲、歷史戲、公案戲三類,約500餘種,向有"十二鴛鴦"、"十二龍鳳"、"二十四卷"、"七十二圖"之說,常演《西廂記》、《謫仙樓》、《金琬釵》等膾炙人口的精彩劇目,本戲後還加演詼諧幽默的折子戲。

合陽木偶,造型古樸,唱腔激越,具三秦大地慷慨悲壯之風,至今光彩依舊。

返回:傳統表演藝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