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音樂

朝鮮族民歌是我國民歌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她獨特的音調,奇異的風格,多變的色彩。分民謠、舞曲、四樂、盤嗦里(說唱音樂)、唱劇(戲曲音樂)五大類。

朝鮮音樂

內容

朝鮮族漠河自金礦開辦以來,便有少數朝鮮人徙居漠河。據漠河設治民國4年統計,境內有朝鮮族8人。1925年,有朝鮮族3戶,7人。到1935年(偽康德2年)時,境內僅有朝鮮族2戶(單身)2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有朝鮮族216人。l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境內有朝鮮族300人。

朝鮮族民歌是我國民歌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她獨特的音調,奇異的風格,多變的色彩,像長白山的溫泉一樣的甘醇甜美,令人心醉!朝鮮族民歌在其長期發展歷史中,以本民族音樂為基礎,吸收、融合其它民族音樂文化,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朝鮮族素有歌舞的傳統,他們善於用歌舞表達喜怒哀樂,寄託對未來的憧憬。歌舞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朝鮮族民間音樂分民謠、舞曲、四樂、盤嗦里(說唱音樂)、唱劇(戲曲音樂)五大類。

民謠(即民間歌曲) 可分為勞動謠、抒情謠、風俗謠、童謠、敘事謠五類。這裡僅舉勞動謠(農事歌)為例。古朝鮮與韓人傳承下來的家樂舞令旗所書寫的家者天下之大本表明,朝鮮民族重家並以家耕民族而自豪。因而,以嗦里為主的家事歌,在物質民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和比重。插秧、鋤草,嗡嘿呀等田間嗦里,織布、紡線等家婦家庭嗦里等,是朝鮮民間諺語:無歌不幹活,幹活之處必有歌的真實寫照。農事歌的三種類型:(1)節奏感強,同勞動協作一致,一領眾和,鏇律質樸、堅定、粗獷;(2)節奏、速度相對自由,鏇律抒情、質樸、大多為個人歌唱,合著歌曲節拍勞動;(3)音調奔放,節奏自由,鏇律變化幅度較大、開闊舒展、自然。

舞樂(歌舞音樂)朝鮮族民族舞樂豐富多彩,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其中最有代表性是農樂舞。農樂由幾段不同節奏節拍和不同情緒的音樂構成,樂隊以打擊樂器為主,常用一兩支嗩吶。器樂演奏者又是舞蹈者,首席小金演奏者是農樂舞的指揮。農樂舞有情節性表演與技巧性表演,一般由27至29人組成,指導者持令旗或農旗,後面是樂隊及扮演的各種人物。達到高潮時,舞者帽頂上長達幾丈的象帽,在空中揮舞出各種花樣翻新的曲線線條,情緒十分熱烈,歡快,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盤是指人們遊戲,娛樂的場所,嗦里是唱的意思。主要由嗦里、阿尼里、巴兒里姆三個要素組成。嗦里是指唱,主要用來刻畫不同的角色,抒發內心情感,也可以用來描寫景物、敘事等;阿尼里是指白,可分說話式的道白與詠嘆式的道白;巴兒里姆指表演。另外,伴奏者以兒西古,早它的歡呼聲幫腔,激發情緒,渲染氣氛。傳統曲目有《春香歌》、《沈請歌》、《興甫歌》等。

是20世紀在盤嗦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朝鮮族戲曲。最初唱劇是把原來的盤嗦里由一人表演多個角色發展為多人輪流表演不同角色,並加旁唱的唱劇雛形。後發展為根據劇本,使角色固定化,把歌唱、說白、器樂、戲劇情節,及舞蹈、舞台布景、燈光等有機相結合的綜合藝術。

唱劇朝鮮民族的民間音樂發展到今天,隨著所處的人文地理環境的變異而產生了變異。這種變化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1)民間音樂的複合化;遷入中國的朝鮮族,幾乎包如了朝鮮半島各道的人,他們聚居在一起,相互通婚,加上人口流動,使具有本土色彩的民間音樂趨於複合化;(2)朝鮮部分民間音樂的失傳,或文獻化;原在民間藝人中流傳的散調、盤嗦里、唱劇,以及短歌、長歌等,在中國朝鮮族中很少流傳;(3)民間音樂的現實化;有些民歌流傳到我國後,其歌詞內容,曲調以及演唱風格都有變化,而且產生了一些朝鮮民族的新民歌,這意味著中國朝鮮保留和發展了傳統的民間音樂,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朝鮮特色的新的音樂文化。

配圖

所屬分類

亞洲地區
外國音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