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朝陽門街道(ChaoyangmenJiedao)位於東城區區境東南部。轄區面積1.2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01萬人(2006年末)。轄9個社區(2007年末)。辦事處駐大方家胡同38號,郵編100010。代碼110101007:~001史家社區~002內務社區~003演樂社區~005禮士社區~006朝內頭條社區~007朝西社區~009竹桿社區~011大方家社區~013新鮮社區
沿革
1958年由前炒麵街道、竹桿巷街道、大方家街道並置為朝陽門街道,1960年改公社,1990年復置。1997年,面積1.4平方千米,人口4.8萬,轄東四南大街、朝內大街西部、炒麵、拐棒、禮士、燈草、演樂、本司、內務、史家、南小街、武學、大方家、小方家、小牌坊、南水關、新鮮、芳嘉園、南竹桿、竹桿、北竹桿、朝內大街南部、朝內大街北部、文化部、科學情報所、國家語委、人藝、外交部等30個居(家)委會。
朝陽門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明正統年間改稱朝陽門。門東向,與面朝正西的阜成門遙遙相對,有“糧門”之稱。當年在城門洞北側牆上曾鑲砌一方刻有谷穗的石頭,以作喻示。城樓高約35米,其瓮城平面呈正方形,東西約62米,南北約68米。元至元二十二年(1258年)建太廟於齊化門北側。明洪武元年八月庚午(1368年)徐達進軍取元都,兵至齊化門,將士填壕登城而入。明正統初年觀象台未建時,曾在此門上進行天文觀測。正統三年(1438年)正月撥官軍十萬四千修葺京師朝陽門等城樓。朝陽門於1970年修捷運時拆除,1978年在原基上建成朝陽門立交橋。
主要胡同
朝陽門街道有大小胡同30餘條,主要胡同有:
1本司胡同,明朝屬黃華坊,因明朝教坊司在此,故名。清朝屬鑲白旗,沿稱。明朝教坊司管轄宮廷音樂、戲曲活動之地。
2大方家胡同,位於智化寺北側,清朝屬鑲白旗,稱大方家胡同。民國後沿稱。
3燈草胡同,明朝屬黃華坊,稱燈草胡同。清朝屬鑲白旗,沿稱。據傳,此地接近燈市,因售賣燈草(燈芯)而得名。
4禮士胡同,明朝屬思誠坊,稱驢市胡同,亦稱騾市。據傳,此地曾是驢驟市場,故而得名。清朝屬鑲白旗,乾隆時沿稱,宣統時驢市廢,以其諧音改稱禮士胡同。清宰相劉墉,號石鷹,諡文正,故第在驢市胡同西頭,南北皆是,其街南牆上曾有一橫石,上刻“劉石庵先生故居”七字,現已無存。
5祿米倉後巷,清宣統時稱倉後身,因其地處祿米倉後面而得名。民國後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祿米倉後巷。
6西羅圈胡同,清朝光緒時稱西羅圈胡同。民國後沿稱。據傳,因此胡同形似羅圈而得名。
7東羅圈胡同,西靠西羅圈胡同,清朝光緒時稱東羅圈胡同。據傳,因胡同形似羅圈而得名。民國後沿稱。胡同北口路東原有一小廟,傳為清朝劉羅鍋於(劉墉)的廟,今為民居。現胡同內均為居民住宅。
8麻八寶胡同,智化寺西側,民國38年(1949年)稱此名。1949年以後沿稱。
9前拐棒胡同,明朝屬思誠坊,稱拐棒胡同。清朝屬鑲白旗,稱前拐棒胡同,因其地形和所處方位而得名。民國後沿稱。
10史家胡同,明朝屬黃華坊,稱史家胡同。清朝屬鑲白旗,沿稱。據傳是以當地史姓大戶而得名。該胡同整齊,房屋較好,多為大宅院。
11武學胡同,清朝屬鑲白旗,稱武學胡同,因明朝此地設有武學,故而得名。民國後沿稱。據《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載:明英宗正統八年(1443年)設京衛武學。《宛平志》載:京衛武學,明屬兵部試場,康熙三年(1664年)改屬順天府,其殿廡衙舍清時已毀,只有遺址。
12小牌坊胡同,明朝屬黃華坊,稱牌房胡同。清朝屬鑲白旗,稱小牌坊胡同,據傳,清乾隆時這裡曾立過賢孝牌坊,故名。
13演樂胡同,明朝屬黃華坊,稱演樂胡同,系明朝教坊司所屬樂隊演習奏樂的地方,故名。清朝屬鑲白旗,沿稱。
其他
有東四南大街、朝陽門內大街兩條重點商業街。有孚王府等3處古蹟。
轄區內有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人民出版社等中央單位36個,市商務局、市化學試劑公司等市屬單位97個及區屬單位161個。大專院校一所和包括北京二中、史家胡同國小等重點中國小在內的中學1所、國小5所。
另外盧森堡駐中華人民共和國使館也坐落在朝陽門街道的內務部街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