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市農業學校

朝陽市農業學校

於1952年8月建校,1988年6月朝陽農業機械化學校併入,是遼寧西部唯一所歷史厚重、底蘊積實、辦學經驗豐富,集種植、養殖、加工、管理、機械、電子為一體的綜合性中等農業學校。校積極開展教育與科技扶貧,直接為\"三農\"服務,2001年被遼寧省政府確定為100個科技扶貧隊之一。

基本信息

朝陽市農業學校

概況

於1952年8月建校,1988年6月朝陽農業機械化學校併入,是遼寧西部唯一所歷史厚重、底蘊積實、辦學經驗豐富,集種植養殖加工管理、機械、電子為一體的綜合性中等農業學校。學校占地260畝,建築面積30168平方米,圖書館藏書 8.92 萬冊,有教職員工179人。在校生2051人,年培訓2200多人。學校建有先進的校園網路和閉路電視接收系統。
一、辦學理念,與時俱進
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1996年12月學校提出"兩研牽動,能力本位,推向市場,辦出特色"的辦學方略,推動了學校前進與發展。1999年4 月以全省21所學校參評名列第二的成績,跨入遼寧省重點中專行列。
整辦學方向,確定了"四為"培養目標,即為立志現代農業者鋪路;為自主創業者保駕;為繼續升學者奠基;為跳農門者添翼。為實現培養實用型、技能型、通用型人才的目標,學校教學以能力為本位,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把學生應具有的能力進行二級分解。確定了兩個等式:
畢業生能力=公共能力+專業能力
公共能力=駕車+微機操作+英語日常會話
構建獨具特色的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養模式。
先實施遼寧省政府"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承辦瀋陽農業大學朝陽大專班。2003年7月首屆300名畢業生回到家鄉,充實到農村基層組織。
校積極開展教育與科技扶貧,直接為"三農"服務,2001年被遼寧省政府確定為100個科技扶貧隊之一。
學校進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1994年起實行了全員聘任制。1995年起實行中層幹部動態聘任制。1999年起實行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動態聘任制。
二、實驗設備,先進齊全
學校有園藝基地105畝,教學用花卉蔬菜大棚6棟,農藝實驗田76畝,牧醫標準畜禽舍550平方米。汽車駕駛訓練中心現有教學用汽車6台,拖拉機3台。汽車綜合實驗實習場陳列車3台及各種工具。
學校有20個實驗室,有4個專業教室,有3個計算機房,有2個多功能媒體教室。實驗室設備先進,如:顯微電子顯像儀、顯微攝像顯像儀 、葉綠素測定儀、755B型電子分光度計等。設備總值457.4萬。
三、師資隊伍,力量雄厚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05人。其中高級講師60人,講師21人,碩士研究生3人,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4人。專業課教師63人,"雙師型"教師37人。近年來湧現出了一批學科帶頭人,其中有5名中青年教師被市政府選入"113"跨世紀人才工程。
四、兩研牽動,成果豐碩
學校高度重視教研和科研工作,通過兩研,牽動教師素質的提高,牽動教學水平的提高。近年來,主編公開出版的國家、省級教材及著作35種,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93篇,省、市學會獲獎論文205篇,獲教育科研成果14項,省、市農業科研成果92項。李學軍為第二主持人的"遼寧省美洲斑潛蠅發生規律及控制技術研究"課題獲遼寧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姚普林主持的《國內外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獲教育部三等獎、學校是"九五"和"十五"中期省科研先進校。
五、辦學形式,多元並舉
學校的辦學形式多樣化,長短結合,全日制與函授並存,校企、校校、國內外聯合辦學。
學校有全日制三、四年制普通中專班。
學校積極探索與相關企業的聯合辦學。2001年與瀋陽天菱公司等聯合辦學,實現了校企對接,實現了訂單式培養。
學校積極探索與境外合作辦學道路。經多年努力,2000年與日本大谷短期大學簽定聯合辦學協定。
學校積極與國內數家高校聯合辦學。與吉林大學汽車學院聯合開辦"2+4 "本科班;與中國農業大學、瀋陽農業大學聯合開辦函授大專教育已8年;與瀋陽農業大學聯合開辦扶貧大專班。
舉辦各種類型短期班。如就業與再就業技能培訓;學校省級科技扶貧隊對專業戶、幫扶點的培訓;駕駛員培訓班,已辦25期,培訓一千多人。
六、教學改革,示範先導
根據教育部和省教育廳有關檔案精神,為了推行素質教育,學校自2000年率先實行了彈性學制和學分制,運作以來,效果良好,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理論考核實行教考分離,能力考核採用社會化標準。1999年學校被省教育廳確定為"雙元制"試點校,並在省教科所立題研究。王勁松主持的語文教學"說寫能力同步訓練"研究成果在全省中專學校推廣。英語聽說訓練,壓縮語法、分析時間,突出訓練英語日常會話。
七、國際辦學,彰顯成效
為了學習和借鑑國外辦學先進經驗,學校在國際化辦學進程中邁出了可喜步伐,取得了顯著效果。學校與日本大谷短期大學簽署了正式聯合辦學協定。近兩年向日本大谷短期大學派留學生12名。近幾年,先後接待加拿大、韓國、日本政府官員和專家考察27次。
日本JICA專家小野先生來校幫助搞組織培養,培訓教師;武田先生連續在學校工作兩個學期,參與兩期日本語強化班的口語教學。學校教師張喜民也於2001年赴日研修。日本專家來校講學三次,介紹日本農業,振興朝陽農業研討會等。日本JICA先後兩次向學校贈送了190萬日元的教學和科研設備。
八、能力本位,取得多證
學校特別重視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從1997年開始實施三大公共能力+專業能力模式以來,所所有學生都進行三大共公能力培養。學生獲得"雙證"比例達83%。有許多學生獲得三證、獲四證。
2002年經勞動部和社會保障部批准,國家第227號特殊工種職業技能鑑定站在學校獨立建站。
九、骨幹專業,優勢強勁
學校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專業結構,現開設農藝、園藝、畜牧獸醫、汽車運用與維修、焊接、電子商務等11個專業。學校把畜牧獸醫、園藝、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作為"九五"期間重點建設的三大骨幹專業。近五年來,連基本建設和教學設備在內共投入240萬元。現汽車專業已被省教育廳推薦入國家級技能型緊缺人才培訓工程。三大骨幹專業生源逐年增加。
十、就業創業,效果顯著
學校對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實行"幫技術、幫貸款、幫還息"的三幫政策,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就業單位:瀋陽天菱機械有限公司、北京福成集團、河北天翔養殖產業有限公司、遼西正大飼料公司等。構建與國際接軌的育人模式,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從而拓寬了畢業生就業和升學的渠道,促使畢業生連續五年就業率為100%,連續三年呈現供不應求的良好態勢。
學校將進一步加強軟硬體建設,強化管理,進一步提高"兩研"水評,擴大學校知名度,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為契機,實現跨躍式發展,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