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那古城

朝那古城

朝那古城,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州固原縣城西16公里處的古城鎮人民政府駐地,古城歷史悠久,是寧夏境內設定最早的四個縣治之一。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伐滅義渠戎國,以朝那邑為中心,有縣治達1200多年,明降為東山里,清為古城川堡。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14萬騎入朝那蕭關,北地都尉孫印碧血撒疆場,朝野震動。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任山河戰鬥驚天地、泣鬼神。幾經滄桑,朝那古城已殘缺嚴重,但朝那城址至今輪廓清晰,氣勢雄偉。1985年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那古城的位置

朝那古城點擊查看大圖
古城位於寧夏朝那縣城西16公里處的古城鎮人民政府駐地,朝那城因其年代久遠,故名古城,為秦漢朝那縣治所。朝那城址居古城川正中,茹河北岸,這裡三面環山,峰巒疊嶂,為通往古長安的要衝。 朝那城址居古城川正中,茹河北岸,這裡三面環山,峰巒疊嶂,為通往古長安的要衝。朝那古城地勢平坦,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82米、南北寬480米,占地面積32.7萬平方米。朝那城牆殘高1-13米不等,基寬14米,夯土層14~20米。朝那城依東西南北開四門,今彭固公路穿東西城門而過。沿朝那城牆外四周辟有深3米、寬20米的護城壕塹,至今猶存。朝那古城歷史悠久,是寧夏境內設定最早的四個縣治之一。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伐滅義渠戎國,以朝那邑為中心,有縣治達1200多年,明降為東山里,清為古城川堡。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14萬騎入朝那蕭關,北地都尉孫印碧血撒疆場,朝野震動。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任山河戰鬥驚天地、泣鬼神。幾經滄桑,朝那古城已殘缺嚴重,但朝那城址至今輪廓清晰,氣勢雄偉。

古城地勢

朝那古城

朝那古城地勢平坦,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82米、南北寬480米,占地面積32.7萬平方米。朝那城牆殘高1-13米不等,基寬14米,夯土層14~20米。朝那城依東西南北開四門,今彭固公路穿東西城門而過。沿朝那城牆外四周辟有深3米、寬20米的護城壕塹,至今猶存。

古城歷史

朝那古城朝那古城歷史悠久,是寧夏境內設定最早的四個縣治之一。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伐滅義渠戎國,以朝那邑為中心,有縣治達1200多年,明降為東山里,清為古城川堡。
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14萬騎入朝那蕭關,北地都尉孫印碧血撒疆場,朝野震動。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任山河戰鬥驚天地、泣鬼神。幾經滄桑,朝那古城已殘缺嚴重,但朝那城址至今輪廓清晰,氣勢雄偉。

風雨滄桑古朝那

戰國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後的迅速發展,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逐漸超過關東六國,具備了兼併的條件。秦國在統一戰爭前,將開拓西北、鞏固後方作為戰略發展的重點。據《史記》記載,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起兵攻滅義渠,設北地郡.先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後又治馬嶺,今慶陽西北).置朝那縣(今寧夏彭陽縣古城鎮),並沿隴西、北地、上郡邊境築長城以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從此寧夏南部成為秦國直接管轄的地區。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北擊胡,略取河南地(黃河河套地區).設九原郡(治今內蒙古包頭西),遷謫移民。到了秦二世時.中原擾亂,無暇西顧,匈奴伺機南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汗關故河南塞,至朝那、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以戰國秦長城為界.分地自守。經過秦末漢初連續十多年的戰亂,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西漢王朝建立後.為了迅速恢復社會經濟,有效抵禦匈奴侵擾,漢文帝採納晁錯的建議,募民徙塞下,以恢復邊地經濟。漢武帝即位後,隨著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收復河套地區後,加快了移民步伐.於元鼎三年(前114)設安定郡(北地郡析出)、治高平(今寧夏固原市)、領朝那等21縣,上隸涼州刺史都。此時的朝那縣相對處於內地,在後來一百多年間,基本處於和平時期,比較安定的社會環境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西漢政府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頒布馬復令,大力發展以養馬為主的畜牧業,在安定、北地等河西6郡界中圈占草場,寧夏南部地區一度成為國家直接經營的畜牧業基地。馬復令的頒布和朝廷的大力支持,一些人因畜牧業而致富。 自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到東漢初隗囂反莽,以及盧芳割據水(今寧夏同心縣韋州鎮),騷擾地方.構亂匈奴,天災人禍並行,使北方邊疆地區變得千里無煙,無雞鳴狗吠之聲。據(後漢書)記載,至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邊境無事,百姓新去兵革.歲乃有年,家給人足。這之後,戰爭取代和平,動盪多於安定,斷續三十年的3次漢羌戰爭,使朝那地區成為主要戰場,期間又兩次強徙邯縣,逼民內遷,使百姓流離失所,泣血叫號。 三國時期,曹操統一北方,仍置安定郡,上隸雍州.下轄朝那等6縣。此時的安定郡轄境大為縮小,只有以高平縣城(寧夏固原市)為界的以南地區,因高平縣城正處在分界線上,撤併於朝那縣。高平城專為駐軍之地,到北魏時成為邊境懷朔六慎之一的高平慎。朝那縣成為曹魏政權與西北少數民族的分界線,戰略地位更為重要。自曹魏到西晉結束近一百年時間裡朝那縣建置五更改,從東晉十六國到隋統一北方二百六十多年間,朝那地區是匈奴、羌人和相繼南下的鮮卑等少數民族活動的地方,隨著各少數民族政權的更替.胡耶縣建置時徙時廢,但在民族融合中,經過各自畜牧營產,使朝那地區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有了普遍發展。 綜觀秦漢三國時期古胡那的風雨滄桑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除報端專家學者印證過古朝那縣址就在寧夏彭陽縣古城鎮,還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證明;一是秦長城作證。二是戰略地位所指。據(資治通鑑)記載,發生在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的漢羌戰爭,段熲於是將兵萬餘人,齎十五日糧,從朝那直指高平,與先零羌諸種戰於逢義山(今固原西北),大破先零羌,追至靈武谷(今寧夏銀川西北)又破之。《通鑑)中的直指,具有近距離突襲和直接到達的含義,正閱為逢義山之戰是採取突襲的戰術取得勝利的,也是中國古代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再從追至靈武谷的路程和準備十五日軍糧的時間推斷,也完全合乎七百里驅十五日的軍事邏輯。三是邊境位置決定。據《三國志》記載,魏齊王正始元年(公元240),涼州休屠胡粱元碧等,率種落二千餘家附雍州。(郭)淮奏請使居安定之高平,為民保障。高平是曹魏安定郡朝那縣所屬地名,是漢高平縣所在地,治所即今固原市。當時將少數民族安置在這一地區是為了阻止少數民族人入侵,保障邊界安全,增強邊界實力的一種主要措施。
世為名門皇甫家族世居安定朝那縣。西漢前期的皇甫真(約前81-前8)尤以精明算術而著稱於世。
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為阻止斷南北匈奴交通,設定度遼將軍,屯五原曼柏(今內蒙古伊克昭西北)。在漢和帝永元年間(公元89-公元104)安定朝那人皇甫陵任度遼將軍,兒子皇甫旗任扶風都蔚。到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之後)東漢王朝內憂外患,民族矛盾空前熾熱化,先後爆發了三次羌人大起義,朝那地區成了主要戰場,皇甫家族也被捲入了這場民族戰爭。皇甫旗的兒子皇甫節曾任雁門太守,處於戰爭前沿,次子皇甫規(公元104-174)便成了東漢王朝鎮壓羌人起義的具體實施者。

..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豪強董卓專擅朝政,私興廢立,遷都長安。此時皇甫嵩(皇甫規侄兒)率領三萬軍隊,屯守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即其家族的內徙之地。董卓徵召皇甫嵩做城門校尉。皇甫嵩的長史梁衍勸其討伐董卓,因董卓寇掠京邑,廢立從意,今征將軍,大則危禍,小則困辱。皇甫嵩沒有聽從,便服從了徵召。而東面以袁紹為盟主的各路豪強正大舉討伐董卓,中原大地布滿戰火,軍閥混亂,民不聊生,百姓紛紛向戰亂較少的邊疆地區逃亡,內徙的各郡縣又相繼復置。據《三國志》記載,這次人口大遷徙中,除平民百姓外,還有一些世為著姓的望族。黃膚家族也第二次遷回了故土朝那(今寧夏彭陽縣古城鎮),皇甫嵩在天下喪亂的憂憤終於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死去。中原地區軍閥混戰局面一直持續了二十多年後才基本形成三國鼎立的格局。而皇甫嵩的曾孫皇甫謐就是這個年代出生在當時偏安一隅的故里朝那線縣。
據西晉張華著《博物志》記載,東漢建安後期,皇甫隆為魏王曹操進獻養性法,大略雲體欲常少,勞無過慮,食取肥濃,節酸鹹、減思考、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春夏泄瀉,秋冬閉藏。武帝行之有效。說明皇甫家族中,在皇甫謐之前就有人研究醫學。西晉時期,皇甫家族中有晉武帝司馬炎十分寵信的諫臣左將軍皇甫陶,以及出任益州刺史的皇甫晏,還有在八王之亂中喪生的左將軍皇甫商和秦州刺吏皇甫重。晉朝南渡後,皇甫家族人乃居北方北魏至隨時著名的有皇甫績、皇甫和、皇甫璠、皇甫誕及隋大業年間主持開鑿大運河的皇甫議等。唐及五代時有皇甫德、皇甫鏞、皇甫遇等。追溯皇甫謐及其家族,的確千年不絕於史,一個個響亮名字的背後不僅留下的是歷史故事,重要的是蘊含著很高的開發價值。 潛心著述皇甫謐皇甫謐是魏晉時期傑出的醫學家,同時又是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他的文章《三都賦·序》曾成就了洛陽紙貴的歷史典故。尤其是他的醫學名著《針灸甲乙經》,被後人譽為針灸鼻祖,對以後一千七百多年來針灸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歷久不衰的巨大影響。

..

皇甫謐,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彭陽縣古城鎮)人。他生於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一生經歷了東漢、曹魏、西晉三朝七帝,卒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
皇甫謐五歲時被過繼給叔父,遷居新安(今河南新安縣境)。生逢亂世,又遷轉不定,加上叔父叔母的過分溺愛,使他少年時期本應得到的良好教育受到影響,以致貪玩不羈,無心向學,幾近弱冠之年,還未同經書。世為書香門第的叔父母對此不學無術之子憂愁萬分,尤其是叔母焦慮之心與時俱長。後在其叔母寬嚴相濟的淵源授受下,他才埋頭經籍,樂此不彼地追求學問,終成一位大器晚成的集大成者。
皇甫謐雖然出生在一個重文尚武的封建官僚世家但對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多有了解,也做過很多有意義的事情。親眼見到戰亂與災荒把百姓置於無法生存的境地,而當政者無動於衷,無所作為。他編撰《帝王世紀》等書,實際上是拐著彎為民請命,希望當政者有所借鑑,善待百姓,使國家長制酒案。他向為安平樂道、不問仕途,但在時代重大的社會問題上,趨向是進步的、積極的。他或許由於生逢亂世沒有遇到適當的機緣和施展才華的政治空間,而沒有接受朝廷的徵召;或許她本來就不具備一個政治家的素質,不可能在政治上有大作為。總之他沒有什麼功垂史冊的政績,不是以一個政治家名傳後世,這是事實。
皇甫謐的業績和對後世的巨大貢獻主要在針灸醫學方面,其次在文學、史學、哲學等領域也負有盛名。皇甫謐中年時期患有嚴重的右半身癱瘓症,又逢三國之間戰爭經久不息,災荒瘟疫連年,百姓掙扎在死亡線上。面對無力回天的現實,他想乾一番利國便民地事業,也只有深研醫道,拯救百姓於疾疫之中是唯一的選擇。他千方百計收集、借閱先秦兩漢的醫學書籍,隱居山村,研習不輟,;歷經二十六年時間,終於完成了我國最早的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共12卷、128篇,分基本理論和臨床治療兩大類。此書對我國先秦時期的各種針灸醫著進行刪其浮詞,除其重複,論其精要,統一了古代針灸穴位的位置、名稱、有博採當世醫學名家涪翁、華佗、張仲景的臨床實證,開我國針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之先例,被譽為中華針灸醫學之祖。後世傳到國外,對世界針灸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日本、朝鮮等國家特別注重開發套用,從而奠定世界針灸鼻祖的地位,名列影響世界的100本書之中,成為世界醫學界的景點。皇甫謐不僅是華夏古代十大名醫之一,也是享譽全球的世界級歷史文化名人,他的銅像現陳列於莫斯科博物館,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膜拜。

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