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動物所致損傷

腔腸動物比其他任何海生動物容易引起中毒,9000種中約100種對人類是有毒的.腔腸動物,包括珊瑚,海葵,水母和螅體(如僧帽水母),有高度發達的螫刺體(刺絲囊),這種螫刺體能刺入人體皮膚.刺絲囊在觸鬚上尤為豐富.一旦接觸,一個觸鬚可向人體皮膚發射出數千個刺絲囊.不同的腔腸動物所致的病損各不相同.損傷的最初表現一般是很快出現一道或幾道不連貫的小丘疹,有時丘疹周圍呈紅斑區.可出現嚴重疼痛,瘙癢也很常見.丘疹可發展為皰疹和膿皰及出血和脫屑.全身症狀有乏力,噁心,頭痛,肌肉疼痛和痙攣,流淚,流鼻涕,多汗,脈率改變和胸膜炎樣胸痛.北美水域的僧帽水母已引起過數例死亡.在所有腔腸動物中,立方形水母屬,特別是海黃蜂(Chrionex fleckeri)和盒水母(Chriopsalmus quadrigatus)最為危險,在印度洋-太平洋水域已造成幾例死亡.

有毒動物所致損傷

內容

腔腸動物比其他任何海生動物容易引起中毒,9000種中約100種對人類是有毒的.腔腸動物,包括珊瑚,海葵,水母和螅體(如僧帽水母),有高度發達的螫刺體(刺絲囊),這種螫刺體能刺入人體皮膚.刺絲囊在觸鬚上尤為豐富.一旦接觸,一個觸鬚可向人體皮膚發射出數千個刺絲囊.不同的腔腸動物所致的病損各不相同.損傷的最初表現一般是很快出現一道或幾道不連貫的小丘疹,有時丘疹周圍呈紅斑區.可出現嚴重疼痛,瘙癢也很常見.丘疹可發展為皰疹和膿皰及出血和脫屑.全身症狀有乏力,噁心,頭痛,肌肉疼痛和痙攣,流淚,流鼻涕,多汗,脈率改變和胸膜炎樣胸痛.北美水域的僧帽水母已引起過數例死亡.在所有腔腸動物中,立方形水母屬,特別是海黃蜂(Chrionex fleckeri)和盒水母(Chriopsalmus quadrigatus)最為危險,在印度洋-太平洋水域已造成幾例死亡.
世界上有些地方不主張治療,但為終止螫刺機制,可用醋治療盒水母螫傷;用烘乾的50:50的蘇打漿治療海蕁麻疹;用大西洋水治療僧帽水母的螫傷.觸鬚應該清除,最好用鑷子或戴手套的手將其拔除.對輕度螫傷,可立即套用阿司匹林和非類固醇抗炎藥或其他止痛藥止痛.對重症病例,需給氧或心臟呼吸支持療法.10%葡萄糖酸鈣10ml靜脈注射可緩解疼痛性肌肉痙攣.嚴重疼痛可用麻醉藥.少數發生休克的病人需靜脈補液和套用腎上腺素.抗某些澳大利亞腔腸動物螫傷的抗毒素,市場上有售;但對北美腔腸動物螫傷無效.
 過去北美海岸地區曾有過每年750例魟螫傷的記錄,但現在的發病率不清楚.魟的毒液儲存於尾背上的一至數根背棘中.魟螫傷往往因在衝浪海岸或河岸或回水區蹚水的潛水或跳水的人,不小心踩著了魟,促使魟的尾部向前上方伸出,把背棘扎進受害者的腳或腿中,同時包裹背棘的外鞘膜破裂,把毒液泄入受害者的組織中,立即引起劇烈疼痛.雖然疼痛常局限於受傷部位,但也可迅速擴展,90分鐘達到疼痛高峰,然後在6~48小時逐漸減弱.暈厥,乏力,噁心,和焦慮常見,部分原因系末梢血管擴張.也有報導可見淋巴管炎,嘔吐,腹瀉,出汗,全身痙攣,腹股溝或腋窩疼痛及呼吸窘迫.
傷口常呈鋸齒狀,出血不止並常被魟的皮鞘碎片污染.傷口邊緣常變色,並有某些局部組織的破壞.一般可見一定程度的腫脹和水腫,開放性創口易招致感染.
肢體受傷者應立即用隨手可得的海水沖洗.若能看到傷口內的皮鞘,應設法除去.用熱水浸泡傷肢,水溫以病人可以耐受又不發生燙傷為限,浸泡時間為30~90分鐘.再次複查傷口觀察是否遺留皮鞘,並清創.應注射適當的抗破傷風製劑,並抬高患肢數日.必要時套用抗菌藥物並外科縫合創口.
若初步急救措施被耽誤或疼痛持續,可用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可能需用麻醉藥.有時螫傷後立即出現的原發性休克,單用支持療法常可見效.若軀體部被螫傷,應仔細檢查有否內臟穿破.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包括芋螺屬,章魚屬和雙殼類(牡蠣)動物.加州芋螺(Conus californicus)是在北美水域中發現的唯一危險芋螺.它的螫傷會產生局部疼痛,紅腫和麻木.北美章魚屬動物的咬傷多不嚴重.麻痹性蛤貝中毒是由於食用了某些吞食過有毒腰鞭毛蟲的雙殼類動物所致(化學性食物中毒).
治療主要是經驗性的,局部治療似乎療效不明顯.有人主張局部注射腎上腺素,然後再用新斯的明.嚴重芋螺螫傷可能需輔助呼吸和抗休克措施.
棘皮動物和海膽
幾個綱的棘皮動物是有毒的.有些海膽(球形叉棘海盤車屬)有毒性器官,並有鈣化的顎能刺入人體皮膚,然而這種螫傷極為罕見.較為常見的是海膽棘刺引起的傷害,棘刺可折斷在皮膚內,引起局部組織反應.若不及時清除,棘刺會潛入更深的組織,引起肉芽腫結節性病變,或楔入骨頭或神經.也可發生關節肌肉疼痛和皮炎.
球形叉棘海盤車屬螫傷的治療是清洗傷口並用薄荷鹽香脂塗抹患處.應當立即清除傷口內的海膽刺,海膽刺進入皮膚處會變藍色,這有助於查找海膽刺的位置.有時用X線也可找到海膽刺.醋可以溶解掉大多數扎入淺表皮膚的刺:每日用醋浸泡傷口幾次,然後用浸醋的敷料蓋在患部即可.在極罕見的情況下,需作一小的切口取出海膽刺,但必須十分小心,因為刺很脆易斷.若刺潛入深部組織,則需手術取出.

配圖


所屬分類

理化因子和理化因子所致疾病
現代醫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