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一

曾凡一

曾凡一,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醫學/理學雙博士學位,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2010年01月獲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基本信息

簡介

曾凡一曾凡一

曾凡一,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醫學/理學雙博士學位,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主要從事發育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研究,以哺乳動物生殖與發育中重編程的細胞和分子機制為核心,研究不同發育階段基因表達和調控的分子機理。建立了體內研究幹細胞生物學特徵的哺乳動物模型和同體克隆技術。在Nature、PNAS等權威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以及2006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近期和中科院動物所合作利用iPS細胞獲得了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首次證明了iPS細胞具有和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多能性。 該項成果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上發表後引起國內外強烈的反響,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

研究方向

主要致力於基因診斷幹細胞胚胎髮育的基因表達和調控等領域的研究。作為主要完成人,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人造血幹細胞的人/山羊嵌合體,證明人源幹細胞在山羊體內可以長期存活、擴增和分化,並分化成相應的人體組織的細胞(如人肝樣細胞等);曾先後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和曙光人才計畫,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上海市衛生系統第十一屆銀蛇獎和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並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了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幹細胞表面分子特徵與功能研究”。入選為06年度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申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3項。

人生路程

實驗室里長大

曾凡一
曾凡一
曾凡一的人生路程要從她的家庭說起。
曾凡一的父親曾溢滔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遺傳學專家。長期從事人類遺傳性疾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學的研究。母親黃淑幀是上海交通大學兒童醫院的終身教授,“新世紀巾幗發明家獎”獲得者,“新中國60年上海百位突出貢獻傑出女性”之一。
1978年,曾溢滔受上級部門委託,在上海市兒童醫院籌辦了一期醫學遺傳學習班。為配合授課,在醫院布置了一個示教實驗室,這就是後來的醫學遺傳研究室。研究室成立第三天,接待了一位貧血原因不明的外國女留學生。曾溢滔和黃淑幀靠著一台自己製備的高壓電泳儀,完成了病人血紅蛋白一級結構分析,診斷她罹患一種新型地中海貧血。這項成果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這個小小的研究室從此一步步走向國際科技競爭的舞台。

回憶童年

曾凡一對小時候的記憶是,讀國小時,和父母一起吃住在實驗室,“我從小就穿白大褂,跟在父母后面。”木匠的孩子生來會釘釘子,在實驗室里長大的曾凡一很小就跟著父母做實驗。有一次加錯了樣品,曾凡一覺得自己闖禍了,沒想到父母沒有批評,反而獎勵了她,因為從她的失誤中,他們發現了一個新的實驗方法。這讓她很興奮,很多科學的新發現原來會從偶然的事件中來,要做一個好的科學家一定要善於分析問題,關注每個細節,找出最好的方案。
讀中學時,曾凡一參與了由父母主持的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血紅蛋白病普查工作,涉及29個省、市、自治區,42個民族,100多萬人。這項工作填補了我國血紅蛋白病在世界上的許多空白。曾凡一跟著父母一起上山下鄉,採集血液樣品。“這些工作讓我樹立了用科學解除病人疾苦的理想,對科學這個神秘而神聖的世界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激勵我到美國深造以報效祖國”。曾凡一如是說。

留學生涯

1988年她到美國留學,在聖地亞哥大學學生物專業,4年的課程,她用3年時間就修完了,隨後,她考取了美國著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醫學、理學雙博士,並成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第一位獲得醫學和理學雙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
“十多年的留學生涯雖漫長,但我覺得完全值得。我的學習和科研的經歷,豐富了我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知識,開闊了我的眼界,也為我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談到這段留學經歷,曾凡一不由感慨地說。“我從來沒想過留在美國,我父親當年回國費了些周折,但他一心想著報效祖國,堅決要回國。他影響了我。”

邁出“小小”一步

曾凡一主要從事的是遺傳和發育生物學研究。她的工作和她父母的一脈相承。有些疾病是遺傳的,比如地中海貧血。曾溢滔夫婦最早研究的就是血紅蛋白遺傳病。他們發展了一整套遺傳病分子診斷技術,先後攻克了地中海貧血、杜氏肌萎縮症、血友病和亨廷頓氏舞蹈病等主要遺傳病的基因診斷和產前診斷技術。
找到遺傳病的規律後還得找到致病的原因。這就需要做機理的研究,研究發育生物學。曾凡一進而研究早期胚胎髮育,比如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為受精卵之後,基因是怎樣表達與被調控的。
從1998年開始,人的胚胎幹細胞研究有一個飛躍。胚胎幹細胞就是胚胎髮育早期一部分具有全能性的內細胞團。1998年,美國科學家成功地建立了人的胚胎幹細胞系——它有兩個特性,能無限期地擴增,能分化成各種各樣的細胞。有了胚胎幹細胞,就能用它去治療人類的遺傳病。而胚胎幹細胞是從發育生物學中講的早期胚胎來的。
曾凡一很自然地深入到胚胎幹細胞的研究。研究早期胚胎髮育能了解如何調控基因,能夠讓胚胎前期發育得更好,從而得到好的胚胎幹細胞。這些幹細胞可以分化成各種各樣細胞、組織和器官,以替代損傷的不可再生組織,用來治療帕金森症、心肌梗塞等嚴重疾病,在再生醫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為胚胎幹細胞涉及倫理問題,所以科學家們產生了把體細胞變成幹細胞的構想。2009年,曾凡一帶領的研究團隊和中科院動物所周琪研究員的團隊合作,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製造”出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小小”,有力地證明了iPS具有真正的全能性。
“給小鼠起名‘小小’,是希望我們能在這個很大的領域裡邁出小小的一步。”曾凡一很謙虛。但這小小的一步,是全世界範圍內重要的一步,在醫學界引起很大反響,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也入選了2009年中國十大基礎研究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家庭簡介

父親曾溢滔院士是著名的遺傳學家。誰會想到,他喜歡文學並擅長攝影和油畫。他創作的獲獎小說被改編成話劇,拍攝成電影。他對交響樂有著獨到的見解,認為交響樂很像DNA的分子模型。
母親黃淑幀7歲開始學習鋼琴,很快表現出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讀書時,擔任學校話劇團團長,還在上海市的歌唱比賽中獲得大獎。他們的藝術“基因”也遺傳給了女兒。

音樂天賦

曾凡一4歲半開始學習鋼琴,5歲登台演出,二十幾歲開個人演唱會,出版個人專輯。上海舉辦的首屆外國流行歌曲大賽,得了獨唱第一名。1993年,在北京,他的原創《紅帆》拍成了MTV獲得CCTV音樂大獎。曾凡一拍攝過8部音樂電視,在拍攝《當我們老了以後》時,父母還親自上陣為女兒當配角。“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獎者,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iPS細胞具有和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多能性——看似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在一個人身上重疊。
國小至高中期間,一直是學校和藝術團的鋼琴與舞蹈演員。曾凡一的嗓音低沉圓潤,得天獨厚。1984年,上海首屆外國流行歌曲大賽上,她一舉奪得獨唱第一名。在美國留學時,曾凡一在主課之外,還修完了音樂專業的所有主課科目。
她的愛好與追求在她求學路上幫了很大的忙。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是全美第一所醫學院。興趣廣泛,多方位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一向是招生對象。曾凡一在這方面正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除了學習,她之前的科研成績以及多元化的成長經歷,使她從6000名優秀大學畢業生的激烈角逐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年6位攻讀醫學和生物學雙博士學位的學生之一,並獲得全額獎學金。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書兩年後,曾凡一申請休學,除了參與國內的科研工作外,也“為了她酷愛的音樂”。她在北京花了一年多時間,錄製了個人演唱專輯,拍攝了音樂電視(MTV),先後兩次獲得中央電視台MTV大賽特別榮譽獎等獎項。
她還在中、美兩國舉辦多場獨唱音樂會。“這使我走向了社會。我學會了溝通,學會和人打交道,回國那兩年時間,我學到了非常多的東西——之前一直在實驗室或者教室,跟社會接觸不多。音樂對我搞科研影響是非常大的。現在的年輕人,包括我的學生,都是比較直線的思維,讀書就一直讀讀讀,讀下去,思路不開闊。”
09年“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她獲得了第六屆“上海市巾幗創新獎”。而她母親黃淑幀是第三屆“上海市巾幗創新獎”獲得者,母女倆同獲巾幗創新獎,還是頭一回。3月7日,曾凡一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她心裡,科學是神聖的,而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藝術讓科學插上想像的翅膀,科學讓藝術由夢想變成現實。
變換工種是最好的休息。曾凡一說:“工作累了,想破頭也想不出來的時候,就唱唱歌,吹一曲薩克斯;夜裡靈感來了,就作曲。這樣既是一種休息,也是練習音樂技藝的好辦法。”

研究成果

曾凡一曾凡一

2009年7月23日,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Nature)線上刊發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首席科學家曾凡一和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周琪等的合作研究成果,首次利用iPS細胞通過四倍體囊胚注射得到存活並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從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了iPS細胞的全能性。第一個出生的iPS小鼠被命名為“小小”(Tiny)。《自然》雜誌社向全世界3000多家媒體公布了這一研究成果,並於7月22日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對該項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iPS細胞全稱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是由體細胞誘導而成的幹細胞,具有和胚胎幹細胞類似的發育多潛能性。2006年7月,日本科學家首次宣布發明了將小鼠皮膚細胞轉化為多能幹細胞的方法,2007年11月,美國和日本科學家將人類細胞誘導為iPS細胞,被《科學》雜誌評為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首。iPS細胞在生物和醫學領域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有望成為實施器官再生醫學和現代生物細胞療法的重要細胞來源。
但是iPS細胞是否真正擁有胚胎幹細胞那樣的多能性,從而在醫療套用上真正媲美胚胎幹細胞呢?當研究人員按照檢測胚胎幹細胞多能性的方法將iPS細胞注射進正常的小鼠早期胚胎後,在小鼠出生後可以得到部分身體組織由iPS細胞發育而來嵌合體小鼠;但是當套用驗證細胞是否具有全能性的方法,將iPS細胞注射進四倍體的小鼠早期胚胎(沒有進一步發育能力,僅提供營養環境的胚胎),再種入代孕母鼠體內,觀察iPS細胞能否和胚胎幹細胞一樣發育成活體小鼠時,先前的研究始終未能成功,iPS細胞形成的小鼠胎兒均在懷孕早期至晚期死亡,而這正是驗證iPS細胞是否具有全能性的“黃金標準”。
研究組製備了37株iPS細胞,利用其中6株iPS細胞系注射了1500多個四倍體胚胎,最終3株iPS細胞系獲得了總計27個活體小鼠,經多種分子生物學技術鑑定,證實該小鼠確實從iPS細胞發育而成,最長的小鼠至今已存活了9個多月,有些iPS小鼠現已繁殖了第二代和第三代數百隻小鼠,這些小鼠生長發育良好。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獲得完全由iPS細胞製備的活體小鼠,它們具有正常的生殖和繁育能力,有力地證明了iPS細胞具有真正的全能性。該工作為進一步研究iPS技術在幹細胞、發育生物學和再生醫學領域的套用提供了技術平台,將iPS細胞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也為中國在這一國際熱點研究領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成就榮譽

中國青年科技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以及2006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近期和中科院動物所合作利用iPS細胞獲得了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首次證明了iPS細胞具有和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多能性。該項成果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上發表後引起國內外強烈的反響,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2010年1月獲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2011年1月12日,2010年度時尚COSMO女性盛典在柏悅酒店舉行,獲得年度時尚女性大獎。

記者手記

嬌小的身材,一頭長髮像瀑布一樣披下來,白皙的臉龐上五官緊湊,左手中指戴著一枚精緻的戒指,看人淺笑盈盈,說話輕聲細語,曾凡一是典型的江南女子的模樣。但和她一接觸,從她堅定的目光和自信乾脆的話語中,能感受到她的堅強。曾凡一說,當年父母在艱苦的環境下,從無到有創立遺傳所,讓她學到了在任何艱難的環境下敢於克服困難、執著追求的精神,也教會她在寂寞中堅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