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編鐘

曾侯編鐘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是戰國早期著名青銅樂器。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現存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的總音域達到五個八度,略次於現代的鋼琴。侯乙,是戰國時代曾國(今湖北隨州、棗陽一帶)一個名叫“乙”的諸侯。此人死於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1978年曾侯乙墓被發現並開掘,使得許多埋藏地底的珍貴歷史曾侯編鐘文物得以重見天日。現存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是戰國早期著名青銅樂器。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曾侯乙,是戰國時代曾國(今湖北隨州、棗陽一帶)一個名叫“乙”的諸侯。此人死於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1978年曾侯乙墓被發現並開掘,使得許多埋藏地底的珍貴歷史

曾侯編鐘曾侯編鐘

文物得以重見天日。現存湖北省博物館

概述

關於古代樂器,在曾侯乙墓中有著驚人的發掘。墓的東室有琴(十弦)、箏(?)、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兩件和懸鼓一具。沿北牆放有編磬,靠東南角放著巨大的建鼓。此外,還有篪兩件,排蕭兩管,瑟七件和枹鼓等等。其中最為輝煌,堪稱“國之瑰寶”的,要數龐大的樂器組合——編鐘。編鐘共有六十五枚,全部為青銅鑄造,製作精美。鍾架呈曲尺形,銅木結構。鍾列在鍾架上分上、中、下三層。上層鍾十九枚,中、下層鍾是編鐘的主體部份,分為三組,這三組鐘形制各異。一套稱為“琥鍾”,由十一枚長乳甬鍾組成;第二套稱為“贏司(音sì)鍾”,由十二枚短乳甬鍾組成;第三套稱為“揭鍾”,由二十三枚長乳甬鍾組成。每件鐘體上都鐫刻有錯金篆體銘文,正面的鉦間部位均刻“曾侯乙乍時”(曾侯乙作)。琴它體的銘文,基本是關於五聲音階名與八個變化音名;敲擊每一隻鐘的正、側都可以奏出升、降兩個音。曾國其他五均調高銘文,曾國與晉、楚等國律名的對應文字等等。這些銘文是研究我國古代樂律極其寶貴的材料。

曾侯編鐘曾侯編鐘

曾侯乙編鐘的總音域達到五個八度,略次於現代的鋼琴。中聲部約占三個八度,由於有音列結構大致相同的編鐘,形成了三個重疊的聲部,幾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個半音,可以奏出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音樂作品。

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推想,這套編鐘演奏時應由三位樂工,執丁字形木槌,分別敲擊中層三組編鐘奏出樂曲的主鏇律,另有兩名樂工,執大木棒撞擊下層的低音甬鍾,作為和聲。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曾侯編鐘曾侯編鐘

鍾在我國商朝時就已出現,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13枚,戰國時發展成61枚。人們按鐘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鍾編成組,製成編鐘,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曾侯乙編鐘共65枚,其中1枚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鎛。編鐘分八組,共分三層懸掛在銅、木做成的鐘架上。包括鈕鍾十九件,甬鍾四十五件及一件鎛鍾,共六十五件,總重量達2.5噸。鍾架全長10.79米,高2.73米,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著。六十五枚編鐘的總重量達3500千克,它的重量、體積在編鐘中是罕見的。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十九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著音名,中下層四十五枚鐘上不權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

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鐘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考古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鍾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無不驚嘆。曾侯乙編鐘是我國古代音樂史上的一個光輝成就,為今天古音律和編鐘製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曾侯編鐘曾侯編鐘

一九七八年發掘的舉世聞名的我國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我國古代最龐大的樂器,它共六十四件,(計鈕鍾十九件,角鍾四十五件),分三層懸掛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鐘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點四公斤,高二十點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點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點四厘米。它們的總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鍾架通長十一點八三米;高達二點七三米。氣魄宏大,場面相當壯觀。這座墓的下葬年代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餘年。它的出土引起國內外的重視,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佛山球墨鑄鐵研究所漢工學院哈爾濱科技大學等單位上百名科技人員通力協作,採用了雷射全息攝影和掃找電鏡等現代技術手段,發現我們的祖先早在兩乾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銅、錫、鉛三種成份的最佳配方,以獲得優美的音色;掌握了鐘體大小,鐘壁厚薄與音高的嚴格比例,鑄造出不同音高的編制系列;設計了“合瓦式”的獨特鐘形與複雜的鐘腔結構,形成了奇妙的一鍾雙音和優美的鏇律。這套編鐘都能別兩個樂音,全部音域貫穿五個半八度組,高音、低音明顯,中間三個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由於有了完備的中間音,所以能在任何一個音上靈活自如地鏇宮轉調。尤為可貴的是,鐘體和附屬檔案上,還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錯金銘文,記載了先秦時期的樂學理論以及曾和周、楚、齊等諸侯國的律名和階名的相互對應關係,這一重大發現,據棄了所謂“中國的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來、不能鏇宮轉調”的說法。

為了使這套中華樂器史上珍貴的國寶發揮更大作用,科學工作者將曾侯乙編鐘進行複製。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中國音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會、考古學會的學者專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漢對複製的編鐘進行了鑑定。專家通過聆聽和比較原件和複製品每個鐘的音色、音高,並交替欣賞原件的錄音和複製編演奏的《胡笳十八》、《梅花三弄》、《瀏陽河》、《聖誕夜》等中爍曲。他們認為複製品確實達到了原件的音響效果,高音區清脆,明亮,悠揚;低音區渾厚,深沉,氣勢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數音樂與原件的差異小於正負五音分之內,為一般聽眾所難以辨別。

歷史考證

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縣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王,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曾侯乙編鐘

曾侯編鐘曾侯編鐘

數量巨大,完整無缺。編鐘共64枚,全部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字較少,只標註音名。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鍾,有長柄,呈圓柱形,枚為柱狀。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緻。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標出不同音高如宮、羽、宮曾等22個名稱,另一面鑄有律名、調式和高音名稱以及曾國與楚、周、齊、晉的律名和音階名稱的對應關係。另有一件鎛鍾,位於下層甬鍾中間,形體碩大,鈕呈雙龍蛇形,龍體捲曲,回首後顧,蛇位於龍首之上,盤繞相對,動勢躍然浮現。器表亦作蟠虺裝飾,枚扁平。鎛鐘上有銘文,記述此鍾乃楚惠王贈送的殉葬品。

鍾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橫樑木質,繪飾以漆,橫樑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

這套編鐘深埋地下二千餘年,至今仍能演奏樂曲,音律準確,音色優美,是我們研究先秦音樂的重要資料。春秋戰國編鐘氣勢恢宏,後世多有仿製。宋徽宗崇古尚古,仿照當時出土的六件春秋時期宋成鍾鑄造了一組編鐘,稱“大晟”編鐘。鍾為橢圓形,扁體雙夔鈕,飾多層蟠虺紋,其形制呆板,紋飾模糊,是典型的宋仿銅器。後因戰事,這套鍾散落民間,至今可知有十餘件流傳於國內外,故宮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都有收藏。北京市文物工作隊曾從廢銅中挑選出一件宋代小鍾,鍾鈕明顯是後續的,乃“大晟”編鐘之鈕,此鍾則可能是制假之人拼湊而成的一件偽器。

相關詞條

跳於菟天津泥人張舞蹈演員劉岩萬里長江圖小產權房香港漫畫

http://bbs.suizhou.biz/viewthread.php?tid=263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