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縣

曲阜縣

曲阜縣在山東曲阜縣城東4公里舊縣村東北。少昊系傳說中五帝之一,姓己名摯,號金天氏,徙都曲阜,修太昊之法,以鳥名官。

基本信息

少昊陵

曲阜縣曲阜縣
陵始建年代不詳,據《曲阜縣誌》記載,宋代即“迭石為墳”,明清兩代多次重修擴建。陵園面積125畝,古建築十七間。陵墓表層為石板砌築,俗稱“萬石山”,呈覆斗狀,下底邊長28米,上底邊長9.4米,斜坡高15.2米。陵頂舊有小廟一座,內供漢白玉石雕少昊像,為宋宣和時遺物。陵前享殿三間,東西底各三間,蒼松翠柏,柯乾夭矯。陵園有重修陵墓和歷代祭祀的紀事碑碣石刻數十塊。門前為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的石坊。前行里許為宋代景靈官舊址,有“萬人愁”石碑,碑首已無存,碑身高7.05米,寬3.76米,厚1.2米。下有龜跌,高2.22米,寬4.6米,長6.2米,共重約140噸,為國內罕見。碑無字,傳為北宋宣和時建,因金兵南犯,未及刻字。後人有詩云:“豐碑不書字,遺恨宣和年”。

孔廟

曲阜縣曲阜縣
在山東曲阜縣城年,南接舊城垣,東與孔府毗鄰。是歷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歿後一年,魯哀公將其故宅三間改建為廟,“歲時奉祀”。自西漢以來,歷代帝王不斷對孔廟進行重修、擴建,成為一處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前後共九進院落,前有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御碑亭。從大成門起,始分三路。中路有杏壇、大成殿、東西廡、寢殿、聖跡殿等;東路為孔子故宅,有詩禮堂、禮器庫,魯壁、故宅井、崇聖祠、家廟等;西路為祭祀孔子父母的啟聖王殿、啟聖王寢殿及用以習樂的金絲堂和樂器庫等。全廟共有殿堂閣廡四百六十六間,南北長1公里多,總面積327畝:周匝垣牆,配以角樓,蒼松古柏,森然羅列:殿宇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廟內碑刻上至兩漢,下迄民國,真草隸篆,各家書體俱備。巨者逾丈,小者不盈尺。種類有:謁廟、祭告、修廟、墓誌、畫贊、詩文、名家法帖、漢畫像石等,共二千餘塊,是我國罕見的大型碑林之一。解放後,曾對主要殿宇進行多次大修,還辟有漢魏六朝碑刻、漢代畫像石刻、玉虹樓法帖石刻三個陳列室。

欞星門

即孔廟大門。古代傳說欞星為天上文星,以此名門,有人才輩出,為國家所用的意思。門始建於明代,原為木結構建築。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改為鐵梁石柱。門上有龍頭閥閱十二,門中有大型朱欄六扇,大石柱四,下有石鼓夾抱,上飾穿雲板,頂端雕有四大天將像。門前立金聲玉振坊,左右兩側各有下馬碑,系金明昌二年(1191年)章宗皇帝所立。門內為孔廟第一進院落,次第立“太和元氣”、“至聖廟”二石坊,直對聖時門;“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兩木牌坊東西相對。均為明代建築。

聖時門

孔廟第二道門。門名取孟子稱頌孔子為“聖之時者也”語義。門為明代建築,飛檐斗栱,綠琉璃瓦覆頂,下築三券拱門洞,形同古堡。院內玉帶河東西貫穿,河水渙渙,荇菜參差,夾岸有透雕蓮柱石欄,中通三橋,名璧水橋。院內東出為快睹門,寓先睹為快之意;西出為“仰高門”,取《論語》“仰之彌高”之義。

漢石人亭

曲阜縣曲阜縣
在孔廟聖時門院內,璧水橋前,立圓雕石人二尊。左高2.54米,腰間佩劍,胸前鐫“漢故樂安太守■君亭長”十字;右高2.20米,手執器柄,胸前鐫“府門之卒”四字,皆為漢代遺物。石人雕刻端莊渾樸,狀貌威嚴。原露立於曲阜城東南張曲村外魯王墓前,清乾隆年間,金石學家阮元移入廟西矍相圃。後碎裂為兩段,仆於地上,風化剝落,無人過問。1953年移置今址,修復完整,建亭保存。

大中門

孔廟第四道門。宋代以前為孔廟第一道門,明弘治年間重修。門面五間,綠琉璃瓦覆頂。門兩側各有角樓一座,同廟北牆兩端的角樓相對稱,系元至順二年(1331年)建,明、清重建。門前有弘道門,取《論語·衛靈公》“人能弘道”之義。

同文門

孔廟第五道門。兩邊不與牆垣連同,為獨立建築,門面五間,進深兩間,中有穿廊。院內有明洪武、永樂、成化、弘治所立的御碑四通,皆龜趺龍首。其中成化碑為重修孔子廟碑,高6米,寬2米餘,為孔廟諸碑之冠。同文門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獨立院落,名齋宿,是祭孔時主祭人齋戒、沐浴的地方。東齋宿清康熙、乾隆兩帝祭孔時曾駐蹕;西齋宿已廢圮,僅存院落,壁上歷代石刻題記甚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