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扶貧

智力扶貧--廣東模式
智力扶貧工程被譽為黨心連民心的血脈工程,其醞釀、發展和延伸的過程,滲透著三任省委書記情系民眾、心牽百姓的心血和智慧。
1994年7月,清遠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的謝非同志到清遠考察災情時指出:“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確定了扶貧工作首先在清遠市技工學校開始。
1998年4月7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同志到清遠考察扶貧試驗區,對清遠市委、市政府實施智力扶貧的思路和學校幫扶的做法表示讚賞,認為這是個帶方向性的好典型,指出:“把貧困家庭子弟每戶安排一人到技工學校培訓,然後推薦到珠三角地區和扶貧區工作,這樣安排一人,這戶就能穩定脫貧。”同時他指示學校:“繼續擴大辦學規模,探索總結出一個在全省具有示範性作用的山區智力扶貧模式。”此後,與清遠市對口扶貧的佛山市先後捐贈了320多萬元在清遠市技工學校辦起了扶貧班。
2002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到清遠市技工學校視察並且指出:“上技工學校可能改變了一個孩子的命運,改變了一個家庭的生活,辦好技工教育對家庭、對企業、對社會都有極大的好處。”
三任省委書記立足廣東實際,從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出發,著眼於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智力扶貧這一重大改革舉措,“智力扶貧”四個字很快成為一個響亮的時代名詞,傳遍全國。
扶貧先扶智改變數萬人命運
智力扶貧主要面向農村,扶貧對象從農村貧困家庭轉移到家庭子女身上,著力於青年勞動力,這是一項具有根本性、長遠性的戰略舉措,不僅為千千萬萬農村寒門子弟幫助其家庭謀脫貧致富創造了出路,甚至可能改變幾代人的命運。據了解,目前智力扶貧生畢業後大多數被推薦到珠三角地區的企業工作,月工資普遍在1000-3500元之間。像唐小蘭信中提到的幾名學生,畢業後兩三年就成為主管、項目負責人,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智力扶貧工程從2002年至2005年,連續4年,按照每年每人3500元標準,每年招收來自全省50個山區縣5000名的農村家庭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入讀技工學校。從2006年起,省委、省政府決定將扶貧規模擴大到1萬名,去年由於廣東省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又增加了2000名指標專門招收韶關、梅州、河源和潮州等重災區的重災戶青年入讀技工學校。
省勞動保障廳與各有關部門積極協調,扎紮實實做好此項民心工程,每年與省財政廳、省扶貧辦聯合下發招生計畫,由各技工學校嚴格根據計畫錄取招收穫得當地扶貧辦確認資格的貧困生,從下達各生源地質部、各技工學校招生計畫、招生程式、經費撥付辦法、學生就業監督檢查等,都做了具體的工作安排。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各技工學校也積極完善智力扶貧“幫扶”體系,通過“獎、勤、助、補、免”等多種形式對扶貧生給予扶持和照顧。
調研結果顯示,技工學校智力扶貧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受助學生和家長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點亮了‘寒門子弟’的希望之燈”,希望“擴大扶貧規模,長期堅持下去”的反映十分強烈。
智力扶貧--博天模式
博天行業人才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陽春分校,是中山市博天人才智力市場有限公司與陽春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採取“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共同建立的“校企合作”掛牌學校。
這種模式有“四贏”作用:政府沒免學費一分錢,家庭不交學費一分錢,學校學費收取不減一分錢,企業不額外增加開支一分錢能用到好工人,實現了學生、家長、學校、企業“四滿意”;這種模式是適合廣大農村經濟困難家庭子女讀中職的新“智力扶貧”模式。
目前,博天中專的第一批實習生(138名)已順利安排到校企合作企業實習,在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英明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即將有1000多實習生即將完成崗前培訓進入企業中。零學費、零生活費入學的就讀模式讓很多偏遠山區失學的孩子們將重新拿起書本,進入學堂。
更多詳情,請登錄如下網站:
南方人力資源網、博天人才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