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川村

景川村

景川村隸屬於雲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錦屏鎮 ,地處錦屏鎮中心,該村國土面積11.77平方公里,海拔1200米,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1100毫米,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為主。

基本信息

(圖)景川村景川村

景川村隸屬於雲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錦屏鎮 ,地處錦屏鎮中心,距錦屏鎮政府所在地1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1公里。東鄰景范村,南鄰斗閣村,西鄰新民村,北鄰北屯村 。轄三道溝 、文舊 等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359戶,有鄉村人口4357 人,其中農業人口4353人,勞動力257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10人。

村情概況

(圖)景川村景川村

景川村現有農戶1359戶,共有鄉村人口4357人,其中男性1855人,女性2502人。其中農業人口4353人,勞動力2570人。該村是漢族彝族哈尼族混居地,其中漢族3577人, 彝族629人,其他民族151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54人,占人口總數的19.6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783人,參合率86.83%;享受低保39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8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

全村國土面積11.77平方公里,海拔1200米,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11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121畝,人均耕地0.49 畝,林地15380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222.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80元。該村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圖)水田水田

景川村有耕地總面積2121畝(其中:田1700畝,地421畝),人均耕地0.49畝,主要種植糧食、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1538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畝,主要種植芒果、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41畝,其中養殖面積131畝。

基礎設施

(圖)村內道路村內道路

景川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有路燈。全村有1359戶通自來水。有1359戶通電,有119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31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7.71%和96.3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22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07戶(分別占總數的90.43%和81.94%)。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已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6輛,拖拉機29輛,機車51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70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7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9畝。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2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97戶;建有小水窖1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25戶。

全村有1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1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其中有312戶居住磚混結構;有238戶居住磚木結構;有80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

農村經濟

(圖)蔬菜種植蔬菜種植

景川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22.9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5.2萬元,占總收入的7.43%;畜牧業收入366.92萬元,占總收入的16.5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100頭,肉牛22頭,肉羊54頭);漁業收入117.95萬元,占總收入的5.31%;林業收入66.32萬元,占總收入的2.98%;第二、三產業收入1293.93萬元,占總收入的58.21%;工資性收入21.5萬元,占總收入的0.97%。農民人均純收入3280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50人(占勞動力的1.95%),在省內務工32人,到省外務工18人。

特色產業

(圖)木材加工木材加工

景川村的主要產業為第二、三產業,主要銷往縣內外。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293.9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8.21%。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第二、三產業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 。

文化教育

(圖)錦屏鎮中錦屏鎮中

景川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00平方米,擁有教師2人,在校學生417人,距離錦屏鎮中學1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7人,其中小學生232人,中學生185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 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圖)民族服飾民族服飾

景川路村雜居在景東縣城內及城郊,總面積12平方公里,地處川河西岸玉屏山麓,四周為錦屏鎮所轄範圍,北以菊河為界;西靠御筆、玉屏、翠屏、瑞屏及文舊村民小組;東至川河;南至馬關橋,呈無規則塊狀聚落,素有“五龍朝一鳳”之稱。景川路村下設14個村民小組,2008年末有1359戶農戶,4357人,住有漢、彝、白、哈尼等11個民族。景川路村地處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區內商鋪、飯店、旅店雲集,並有御筆山森林公園河濱公園及多個綠化廣場,是村民茶餘飯後休閒、鍛鍊、小聚的好去處,在綠化廣場隨處可見,老年人自發組織的多種藝術形式的自娛自樂。每當夜暮降臨,四處燈火輝煌,勞作一天的村民便在街心花園跳起“三跺腳”,在廣場上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景川是縣城的腹地,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歷史上出現了眾多有影響力的歷史名人。如:侯應中、李德和等.

侯應中: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生於西正街。1882年應童試入黌學,學優被召入開南書院深造。1894年(光緒二十年),20歲的侯應中便設館學教讀,取館名“韻泉山房”,此後為邑中造就諸多人才,漸成郡內名士。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被委任為景東直隸廳學務學董;1909年(宣統元年)被提褒為“已酉科選拔進士”,後經禮部引進,吏部簽發執照為四川直錄州判,因念母心切,辭官孝母。1911年被選為景東直隸廳第一屆參事,當年勸學所成立,又被委為勸學委員長。1913年(民國2年)被選為雲南省第一屆省議會議員。1916年繼任景東高等國小黨校長。1919年(民國8年)受景東知事周汝釗之命,出任《景東縣誌》總纂,四年成書22卷民國《景東縣誌稿》付梓。1933年病故,因在文化事業上成效卓著,省督軍公署曾授一等“金質梅花章”、二等“金質梅花章”各一枚。

李德和:錦屏鎮東正街人,1909年2月生,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景東籍人士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人,也是雲南早期共產黨員之一。李德和1925年考入景東中學就讀即開始接觸進步書籍;1927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公立雲南省第一師範學校;1929年秦美等八位共產黨在昆明慘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在白色恐怖籠罩之時,他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0年畢業後和楊東明參加陸良三岔河武裝暴動;1935年與中山大學進步青年組織“突進社”;1936年在廣州成立抗日組織“抗日救亡前哨” ;1939年回景東開展抗日救國運動,任景東中學校長;1941年暴動失敗,潛回昆明;1950年組織西南大學雲南分校籌建工作,任校總支委員;1952年被錯誤開除黨籍,1969年被遣送回錦屏槐樹村勞動改造;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錯案得到平反,現離休在家享受老紅軍,正廳級行待遇。

村務成就

景川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5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896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342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

相關問題

景川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需資金重修水毀農田地,修復田間溝渠。
2、有3個自然村需硬化進村道路。

景川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到“十一五”期末,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3280元增加到3500元。繼續發展養殖業與種植業,養豬5400頭,養羊200隻,發展茶葉140畝,完成蠶桑種植600畝;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39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