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山東泰安]

普照寺[山東泰安]

普照寺位於泰山南麓的凌漢峰下。秀峰環抱,翠柏掩映亭殿樓閣,氣象崢嶸。清人有“門前幾曲流水,寺後千尋碧峰。鳥語溪聲斷續,山光雲影玲瓏”的贊詠。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傳為六朝時建,後歷代皆有拓修。寺院以大雄寶殿、摩松樓為中軸,形成三進式院落。兩側配以殿廡、禪房和花園等。該寺為四進院落,以雙重山門、大雄寶殿、摩松樓為中軸,左右配以殿廡、寮房、花園等,面積6150平方米,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群。

基本信息

概述

普照寺普照寺
普照寺位於泰山南麓的凌漢峰下,傳為六朝古剎,又據清聶劍《泰山道里記》載,普照寺為唐宋時期古剎。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題為“普照禪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後屢遭兵燹,基址獨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麗僧滿空禪師登泰山、訪古剎,在泰山20餘年,重建竹林寺,復興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餘人。
現存明正德十六年《重開山記碑》記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並於佛誕之日依古制建壇傳戒。道光年間(1821-1850)建佛閣(今摩松樓)。光緒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東西配殿。建國後多次修繕。
1984年將後院闢為“馮玉祥在泰山”陳列室。

建築結構

普照寺普照寺
普照寺寺為四進院落,以雙重山門、大雄寶殿摩松樓為中軸線,左右配以殿廡、寮房、花園等,面積6150平方米,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

一進山門面闊3間,門樓式建築,門前左右置石獅一對,進門為一院,鐘鼓二樓分列東西,鐘樓內置石柱鍾架及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鑄蓮瓣口形鐵鐘。二進山門為二院,門內兩山牆各開發券拱門。西拱門外有元代經幢一尊,記僧法海於元貞年間(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況。

沿階而上為三院,中為大雄寶殿,五脊硬山頂三開間,前後廊式,端莊雄偉,內供釋迦牟尼鎏金趺坐銅像。東西配殿各3間,院內銀杏雙挺,油松對生,並有清道光年間(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雙檐蓋罩鐵香爐1尊。大殿東西側有垂花門通後院。後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達數抱,枝密盤曲四伸,樹冠如蓋。上有摩松樓,可摩頂觀松;松下有“篩月亭”,取“古松篩月”之意。亭居高台,方形,四檐飛翹,四柱均有楹聯。亭下有方形石桌,敲擊四角和中央,則發出清脆如磬的五種聲音,因名“五音石”。

中軸線之東,有禪院和石堂院;之西為菊林院,山房門額懸“菊林舊隱”橫匾,院內有“一品大夫”松。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頗有成就的詩僧,別號“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 ,其時遍植菊花,號稱“菊圃”。今寺東南尚有其墓塔遺址。普照寺為岱陽唯一的四方叢林,明洪武年間泰安府僧綱司設於此。建國後,遊人很多,進香者來往不斷。“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動。1979年恢復宗教活動。

景點集萃

普照寺普照寺
普照寺位於岱麓凌漢峰下,取“佛光普照”之意而得名。清人有“門前幾曲流水,寺後千尋碧峰,鳥語溪聲斷續,山光雲影玲瓏”的贊詠。寺內東院禪舍清幽,西院綠竹千竿,前院鐘鼓樓對峙,中院依次有山門、大雄寶殿、摩松樓等建築。馮玉祥將軍曾隱居於此,他的墓就在普照寺的西側。

山門前高台壘砌,石獅對峙。門上懸匾。門內有鐘鼓樓,中有明正德年間《重開山記碑》,介紹高麗僧滿空航海到中國後重建泰山竹林寺、普照寺的概況。又有清光緒年間《重修普照寺碑記》 ,記清初名僧元玉等人住持事跡一進山門面闊3間,門樓式建築,門前左右置石獅一對,進門為一院,鐘鼓二樓分列東西,鐘樓內置石柱鍾架及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鑄蓮瓣口形鐵鐘。二山門內有元代經幢。沿階而上為主院,大雄寶殿內供釋迦牟尼銅像,東西配殿陳列明清銅佛像及宋瓷等文物。殿前銀杏雙挺,油松對生,中立雙檐蓋罩鐵香爐。沿階而上為三院,中為大雄寶殿,五脊硬山頂三開間,前後廊式,端莊雄偉,內供釋迦牟尼鎏金趺坐銅像。東西配殿各3間,院內銀杏雙挺,油松對生,並有清道光年間(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雙檐蓋罩鐵香爐1尊。大殿東西側有垂花門通後院。

後院有著名的六朝松,枝繁葉茂,疏密相間,宛如巨大的華蓋,碣刻“六朝遺植”。古松粗達數抱,枝密盤曲四伸,樹冠如蓋。上有摩松樓,可摩頂觀松;松下有“篩月亭”,取“古松篩月”之意。亭居高台,方形,四檐飛翹,四柱均有楹聯。亭下有方形石桌,敲擊四角和中央,則發出清脆如磬的五種聲音,因名“五音石”松下有郭沫若《詠普照寺六朝松詩》碑。西側築亭,清人傅家寶題匾額“篩月亭”,每逢皓月當空,松下銀輝萬點,如同篩月。亭下有方形石桌,敲擊四角及中央,皆出磬之清音,故名五音石。亭北有閣樓,李鐸書匾“摩松樓”。

中軸線以東,前為禪房,後為石堂院。後院正房與摩松樓相齊,後壁嵌清道光年間徐宗乾《石堂題壁》碣。中軸線以西,前為菊竹花圃,中軸線之東,有禪院和石堂院;之西為菊林院,山房門額懸“菊林舊隱”橫匾,院內有“一品大夫”松。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頗有成就的詩僧,別號“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時遍植菊花,號稱“菊圃”。今寺東南尚有其墓塔遺址。1985年立周恩來於1941年11月14日撰書的《壽馮煥章先生六十大慶》碑。後院是菊林院,正房與摩松樓相接,額題“菊林舊隱”。徐宗乾書元玉僧偈語“松曰好青,竹曰好綠;天吾一瓦,地吾一磚”為聯,舒同又書聯“疾風知勁草,嚴寒識盤松”。原為清康熙初元玉僧居所,馮玉祥1932年至1935年兩次來泰山均居此。1984年闢為“馮玉祥先生在泰山”展室,鄧穎超題額。院中有清代寺僧理修入寺時與師傅共植“師弟松”1株。光緒年間何煥章游岱至此,見松裊裊婷婷、冠大如棚,嘆為觀止,遂題“一品大夫”,刻石立於松下。

普照寺普照寺
馮玉祥隱居泰山時,以泰山習俗和民生疾苦為題材,寫了很多即興白話詩,自稱“丘八詩”。並與青年畫家趙望雲合創48幅詩配畫,刻製成碣,後盡毀,1984年重刻,立於寺內。寺東為荷花盪,納凌漢峰之水,溪中雜樹叢生,古藤盤鏇。清康熙初年,元玉僧及其弟子在此開地採石,包崖築台,遂成石堂。元玉題石堂銘及十二景:翠屏石、滌硯溪、慈航石、盤雲梯、白蓮池、玲瓏岩、眺望台、飛來石、友松石、水雲洞、振鐸嶺、石堂。石室久毀,題刻猶存。

寺西南有泉,馮玉祥開鑿,並隸書“大眾泉”。林蔭路旁有巨石夾徑,上題“雲門”、“界塵”。再南路西有方石,上書“三笑處”,源於佛教典故“虎溪三笑”。

三笑處西南為范明樞墓,石欄環圍,柏林遮掩。墓碑書“故山東省參議會范議長明樞之墓”,碑陰載公葬委員會於1950年12月為其撰寫的生平履歷。清人有“門前幾曲流水,寺後千尋碧峰。鳥語溪聲斷續,山光雲影玲瓏”的贊詠。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傳為六朝時建,後歷代皆有拓修。寺院以大雄寶殿、摩松樓為中軸,形成三進式院落。兩側配以殿廡、禪房和花園等。六朝松,狀如華蓋。松旁為篩月亭,每當皓月當空,松下銀灰萬點,如同篩月,故名。亭中有方形石桌,敲擊發鐘磬之聲,且四角及中間音色有別,名五音石。亭北為摩松樓。篩月亭聯:“曲徑雲深宜種竹,空亭月朗正當樓”。

馮玉祥先生隱居泰山時,以泰山習俗和民生疾苦為題材,寫了很多白話詩,自稱“丘八詩”,由趙望雲配以漫畫,刻製成碣,立於院中。後盡毀,現已重刻。後院為菊林院,有松一株,冠大如棚,裊裊婷婷,清代光緒年間何煥章游山至此,題“一品大夫”。後院正房與摩松樓相接,額題“菊林舊隱”曾為康熙初年元玉僧居所。現闢為紀念館。楹聯為:“松曰好青,竹曰好綠;天吾一磚,地吾一瓦。”

普照寺將軍梅
泰山普照寺的將軍梅

泰山普照寺位於岱麓凌漢峰下,周圍秀峰環抱,亭台樓閣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氣象崢嶸。該寺相傳為六朝時建,取“佛光普照”之意。馮玉祥將軍愛梅、賞梅、贊梅,更敬梅。在中華大地數以萬計以花命名的地名中,有兩處是他以梅花命名的,即泰山的梅花崗和重慶的梅花山。將軍以這種獨特的方式,表達了他對為民族進步和獨立英勇獻身的英雄的敬仰。泰山普照寺位於岱麓凌漢峰下,周圍秀峰環抱,亭台樓閣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氣象崢嶸。該寺相傳為六朝時建,取“佛光普照”之意。寺內植物以松為主,另有柏樹、銀杏等,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點綴其間的一片竹林及兩株臘梅。四季常青、蒼勁挺拔的青松高雅、純潔,經冬不凋的翠竹以及笑傲嚴寒、破蕊怒放的臘梅,使古樸的普照寺呈現出松、竹、梅“歲寒三友”的景觀。松有著名的六朝松、一品大夫松;竹是北方較普通的淡竹,為今人栽種;梅屬虎蹄臘梅,是馮玉祥將軍親手所植,故又被稱作將軍梅。

泰山日出:泰山日出是壯觀而動人心弦的,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隨著旭日發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最後,一輪火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整個過程象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在瞬息間變幻出千萬種多姿多彩的畫面,令人嘆為觀止。岱頂觀日曆來為遊人所嚮往,也使許多文人墨客為之高歌。

霧凇和雨凇:霧凇和雨凇是泰山奇特的自然景觀。霧凇似霜非霜,似冰非冰,迎風怒放,千姿百態。使松枝、樹叢結滿了毛絨絨的冰掛,象一株株巨大的白珊瑚,殿閣披上了柔軟的輕紗,大地鋪展開潔白的氈毯。雨凇則使岩石、大地、房頂、林木都結滿了晶瑩剔透的冰層,讓萬物驟然間凝聚成凍的世界

泰山佛光:泰山佛光是岱頂奇觀之一。每當雲霧瀰漫的清晨或傍晚,遊人站在較高的山頭上順光而視,就可能看到縹緲的霧幕上,呈現出一個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將整個人影或頭影映在裡面,恰似佛象頭上方五彩斑斕的光環,故得名“佛光”或“寶光”。泰山佛光是一種光的衍射現象,它的出現是有條件的。據記載,泰山佛光大多出現在6-8月中半晴半霧的天氣,而且是太陽斜照之時。雲海玉盤夏天,雨後初晴,大量水蒸氣蒸發上升,加之夏季...

歷史沿革

普照寺,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約627——649),在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昔日全盛時,殿宇雄偉、塑像精美、文物薈萃、為諸寺院之冠。寺內藏有歷代經卷6358卷,其中公元1419年刻印的《永樂南藏》638函,現藏於甘肅省圖書館。 

清末民初,普照寺方丈釋眾誠,號悟明上人(俗稱藍大師),其視寺院經卷為生命,持戒嚴謹、道場莊嚴。1933年春季,開壇傳授三壇大戒,得戒僧尼數百人。後又邀來西北弘法的湖北名僧心道法師入寺講經,共辦“護國息災”法會,宣講反侵略、反邪教和眾生平等的主張等,吸引了眾多善男信女及各界人士,使寺院香火旺盛,信徒雲集。1939年,日本侵華空軍狂轟濫炸蘭州時,具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普照寺遭劫,使“視經卷為生命”的藍大師與藏經樓同為灰燼,真是”千年古剎遭劫運一代名僧殉經樓”。

為了發揚佛教愛國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教義;為了緬懷捨身護法的大德高僧;為了恢復昔日古剎雄姿,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決定重建一座極具現代化又不失古老莊嚴風格的普照寺。普照寺的重建,既可以帶動市旅遊業和經濟的發展,又可以使佛教弘法事業邁上一個新的台階。為儘早完成這利國利民的工程,仰乞十方大德高僧、護法善信、仁人志士慷慨解囊、隨心捐助、共襄盛舉、功德無量。並願施資者:現眷增福慧已故得超升。重建普照寺工程是弘揚佛教文化。帶動市發展旅遊業的重點工程。因此,籌委會決定,寺院座落在向陽的山坡上,左傍小山溪,右臨峽谷的出口,可謂左右逢源,樸實無華的建築群,順山勢向上而建,院門橫匾《普照寺》三個大字。一進寺門,左、右是鐘鼓樓,東、西廂房各一,附近叢竹婆裟。迎階而上,是一個大平台,台上的香爐中,輕煙繚繞,正北面是大雄寶殿,東、西廂房同樣各一,只是地勢抬高不少,明窗淨几,規格又自不同。大殿東西兩側,各有小門進入後院,進入後院是更高的石台,人須仰視,由兩側拾階而上,迎面是虬枝盤札的花架,匾書《篩月亭》 。亭後是一棟木結構兩層樓房。兩側各有旁院,月門相通,東西旁院內,各有平房數間,風格迥異,西院華貴,臘梅、桂花等花樹不少。東院簡潔、乾淨,可能是僧房。整個寺院掩映在翠綠的松柏樹林裡,氣氛祥和而又幽雅。

歷史上,普照寺自有香火繚繞的鼎盛時期,數千年來,保存至今實屬不易。篩月亭上,那棵虬枝盤龍數千年的老樹,便是一個歷盡滄桑的見證。就近百年來講,轟轟烈烈地民族變遷,它又何曾置身事外。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它接待過民族的優秀兒女,直到今天,馮將軍、范老人的陵墓仍在它附近陪伴。身在他鄉為異客,月夜思念故鄉人。作為一個普通人,幾十年來,浪跡天涯,足跡大半箇中國,每每思念家鄉和親人,普照寺,在心中占據著一個重要位置。

新中國剛剛建立,滿目是戰爭的創痍,百廢待興。大人們忙於修復戰爭毀壞的家園,普照寺接納了這些無人問津的孩子,他們,大都是在戰爭中失去了親人的孤兒。當時的普照寺,門窗洞開,殘坍斷壁,院裡蒿草叢生。荒蕪的寺院,平時絕少人跡,卻成了孩子們的玩樂場所。在這兒,童趣,使孩子們暫時忘卻了失去親人的痛苦,寢沉在天真爛漫的歡樂中。直到回到家裡,心又收縮起來,怯怯地看著大人的臉色,籠罩在家庭哀痛的陰影中。

詩詞文化

普照寺普照寺
游普照寺①

沈桂清

我輩何多幸,名山作比鄰②。向游山下寺,俱是畫中人③。

佛殿松篩月④,雲門石界塵⑤。如逢菊林隱⑥,相與叩迷津⑦。

說明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載《黁園詩集》 。詩題為“游普照寺”,但對普照寺這個風景勝區涉筆不多,主要寫了家住泰城,與泰山為鄰的幸運心情和對菊林隱的企氨之意。從作者的身世、思想來看,對菊林隱以僧隱儒這樣的人物,是極為崇拜的。其中既有企羨,也有自況。

注釋①普照寺,唐宋以來的古剎,創建無考。②比鄰,近鄰。言居處同泰山作比鄰,可蕾一大幸運。③畫中人:言普照寺背山面溪,竹青松茂,風景秀麗如畫,人在此地游賞,宛如畫中人。④松篩月。六朝松枝幹蔥范茂密,樹頂平鋪如蓋,覆壓在佛殿上,月明之夜,月光透過枝葉,狀如篩月,篩月亭以此得名。⑤雲門句:在普照寺南半里許,山徑旁有“雲門”、“界塵”兩刻石,意為雲之門,紅塵之界。⑥菊林隱,指名僧元玉。元玉字祖珍,號古公,廣陵崇川人。清康熙初年,居泰山普照寺。元玉學識淵博,亦僧亦儒,當時州學正孔貞瑄稱他“貌則積也,言則儒也,學則岸乎其高,窈乎其深,灝乎莫可涯埃也,薦紳先生從之游離傾倒”。元玉又好養菊,岩阿種菊皆遍,命日菊圃,有詠菊詩百餘首,故號“菊林隱”。現普照寺北院有一廳堂,額曰“菊林舊隱”。⑦即迷津:即,詢問;迷津,迷失津渡,即找不到渡口的意思。言如果遇到元玉這樣的名僧,一定向他請教,解決疑惑。這是祈望之詞。

民風民俗

普照寺普照寺
天貺節農曆六月初六:公元1008年農曆六月初六天降天書於泰山,於是宋真宗大舉封禪,為感謝上天,不僅在岱廟修建天貺殿,而且定農曆六月初六為天貺節。此節現已延習成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家看望雙親的節日,或曬衣、曬書的日子。

浴佛節農曆四月初八: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節又增加了慶賀東嶽大帝和碧霞元君誕辰的內容,三位一體,自古以來都十分隆重。

東嶽廟會:起於唐代,原先以東嶽大帝的誕辰(三月二十八日)作為泰山廟會的主要內容,後又增加了慶賀碧霞元君的誕辰活動。現在的廟會,除了保留傳統的宗教活動外,結合了物資交易、文化娛樂和旅遊觀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