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寺

普安寺

普安寺,俗稱大喇嘛洞,1883年建成,位於阜新縣南部大板鄉境內的海棠山東南山坳中,是黃教藏式的古建築群體。

基本信息

遼寧阜新普安寺

普安寺位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南部大板鄉境內的海棠山東南山坳中,三面環山,暖河繞寺前平原而過。據阜新縣誌記載,普安寺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章嘉活佛率其徒始建,歷經六世活佛,於光緒九年(1883年)建成,占地面積4.7萬多平方米。它是黃教藏式的古建築群體。其主要建築有26項,1 500多間樓台殿閣,包括措欽大殿(即大雄寶殿)、法相僧院、密乘僧院、時輪僧院、瑪尼廟、活佛宮、龍王廟、舍利廟、關帝廟及白塔等。該寺廟曾是蒙古族民眾景仰的地方,但令人遺憾的是寺廟均遭破壞,僅剩下遺址可供後人觀賞。 黨的宗教政策恢復後,寺廟得到了修建,僧人也回到寺廟。2006年10月2日至4日,普安寺舉行了盛大的措欽大殿開光法會,
海棠山摩崖造像。在海棠山花崗岩石的崖壁上,雕刻著200多尊石造浮雕,集中分布在2平方公里的裸露岩石上。其雕刻時間與普安寺建築同步進行。摩崖造像的雕刻形式有陽刻浮雕,龕內浮雕。造像千姿百態,形象逼真,體態健美、栩栩如生。造像大小不一,最大的造像高達5米,最小的只有30厘米。刻工刀法精湛,豐滿逼真,從雕鑿的刀法、線條看,給人以泥塑般的柔和,繼承和發揚了晚唐的風格,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古希臘和羅馬的雕刻藝術,創造了富有民族風格的佛雕藝術。部分浮雕造像和佛龕造像左右上下刻有蒙文、滿文、藏文的檻聯和文字,並塗有彩繪,歷經二三百年不脫落,不退色。造像種類繁多,有群像、有單像,有主有從.有立有坐,有文靜祥和的造像,也有怒目圓睜,青面獠牙仇怒相,使人望而生畏。造像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彌勒佛、金剛力士、天王、度母、藥師佛等。海棠山摩崖造像是中國“東方藏傳佛教黃教中唯一倖存下來的民族文化瑰寶。這些活靈活現,富於多變的摩崖造像,無論從刀法、工藝、造型、彩繪都是極為寶貴的藝術珍品,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傑作。同時,它還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對研究阜新地區喇嘛教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翔實資料。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浙江臨海普安寺

普安寺,坐落在臨海括蒼鎮獨山村。寺始建於南朝梁時(502—556年),舊名“安眾寶藏岩”。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賜今額,後為兵火所毀。
南宋紹興中(1131—1162年)重修,郡守劉樂以僧彥筠主之。
淳熙十五年(1188年),僧法先立長明燈。紹定中(1228—1233年),文郁出主法席。後廢。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僧覺際建法堂、飯僧堂、禪堂、鐘樓及東西兩廡等,寺遂重興。沈榕有《晨人普安寺》詩;“余濕猶沾屐,輕寒尚襲衣。月高雲影薄,溪遠水聲微。古路無人到,深林有鳥飛。招提看漸遠,一半鎖煙扉”。今寺尚存,為臨海市佛教保留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