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是新加坡最珍貴的國家古蹟之一。當然和中國的西安的古蹟是無法相提並論的。但這棟別墅在二十世紀初期,在改變中國歷史的進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簡介

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當年孫中山先生為了推翻滿清皇朝的專制腐朽統治,在海外四處奔走,鼓吹革命,作起義的準備時,曾8次抵達新加坡,其中3次就住在晚晴園裡。
晚晴園的前身是明珍廬,位於大人路12號,是占地一萬八千多方尺,當年粵籍姓梅殷商所建。屋外周圍草地寬廣,樹木扶疏,空氣清新,地僻人靜,建築屋的主要特徵是講求對稱美,走廊寬闊,活葉窗板,通風設備良好,是間高尚的私人住宅。
明珍廬後來由潮籍殷商張永福先生買下,供奉慈母養老,改園名晚晴,乃取自李商隱的詩句:“夕陽憐芳草,人間愛晚晴”之意思。
孫中山抵達新加坡從事革命活動時,屋主把屋子讓給他居住,從那時期起,晚晴園就成為反清的海外主要革命基地。

歷史

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1906年4月6日,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在晚晴園成立。此後3年,晚晴園不僅成了新加坡革命志士聚會的場所,也是整個東南亞華人革命黨的總基地。
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黃興等風雲人物,在這裡商談國事,為推翻千年的封建專制的政權,嘔心瀝血,由胡漢民在晚晴園起草的同盟會黨章更是成了日後東南亞各地同盟會分會的楷模,此外,在辛亥革命史上,許多著名的戰役,如1907年的黃崗山鎮南起義,1908年的河口起義等,事前都是在晚晴園策劃的。
晚晴園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後,人去樓空,便沉靜了下來。後來,晚晴園賣了給印度商人。而印商也不常住在這裡,晚晴園一度變得淒清冷落。
1938年,李光前陳延謙周獻瑞李俊承楊吉兆李振殿、合資購下晚晴園,贈給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留作永遠的紀念,並開放給公眾參觀。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新加坡淪陷,在日軍統治下,晚晴園被強令充作日軍通訊營。晚晴園在和平後再重修,作為中國國民黨駐新加坡支部辦公室直至1951年為止。
1966年,適逢孫中山百年誕辰紀念,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的倡議下,完成了第4次的重修工程。
新加坡政府於1994年8月29日宣布將晚晴園列為國家古蹟.這更是肯定了晚晴園在新加坡、東南亞以及整個亞洲的歷史地位。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在1994年初,成立了3個工作小組以從事修葺晚晴園建築,並在本地、大馬中國香港台灣倫敦夏威夷等地收集有關的文物資料,以及籌款的活動。
2001年修復工程完畢,並於11月12日重新開幕。修復後的晚晴園稱為“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展覽廳將分為5個部分,突出新馬兩地參與革命的活動和人物。暫名為“留芳館”的展廳則敘述中國革命對東南亞的影響力,甚至以特別的戲劇效果總結孫中山一生的事跡和思想。  

館內建築

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除了具備先進的設備之外,也在歷史資料的基礎上以藝術加工手法重現歷史。

紀念館融合美術和科技,並用油畫水彩畫、電腦合成圖、音樂、燈光和氣氛來展現孫中山在南洋的事跡,使它更為形象化,給予參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覽廳將分為5個部分,突出新馬兩地參與革命的活動和人物。暫名為“留芳館”的展廳則敘述中國革命對東南亞的影響力,甚至以特別的戲劇效果總結孫中山一生的事跡和思想。

對於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的定位,年屆73的館長馮仲漢說:“我們現在講的是紀念館,不是博物館,只要有東西、人物和事件能引起孫中山事跡的聯想就可以了。當然,它們必須有歷史的根據。”

為了忠於歷史,他循著孫中山的足跡走遍馬國多個鄉鎮,訪問會館、歷史見證人或後裔。他說:“沒有活的,也得找死的,因為我們發現墓志銘能提供珍貴的信息。”

馮仲權:紀念館根據大量史料和現代科技,重現孫中山在南洋的事跡。

南洋藝術學院多名畫家更重尋孫中山奔走膠園和錫礦場的事跡,重新呈獻20世紀初的景物。展覽品中將有很多南洋風味的畫像,屬紀念館所獨創,例如孫中山坐船循馬來亞河岸以及深入錫礦場向礦工演講。

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國風起雲湧,東南亞無不受到震盪,紛紛剪掉象徵舊思想的辮子和擯棄纏足的陋習。這些深遠影響民生的連鎖反應將在畫像上呈獻。

紀念館也為孫中山豐富的私生活,將較少人知的紅顏知己陳粹芬一起列入展覽品中,使一般人所知的元配盧慕貞宋慶齡之外,再添一員。通過查閱族譜和走訪陳粹芬在翠亨村的墳墓,紀念館填補這方面資料的不足。

晚晴園的重建獲得民間大力的支持,李氏基金、南洋藝術學院和陳昌父子云石私人有限公司捐出16噸的花崗岩等,都給予各種各樣的援助。

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的整棟建築已粉刷上白色,外觀如欄桿和屋檐也儘量保持100年前的建築特色。館內全部有冷氣設備,窗明几淨的內部有落地玻璃窗和雲石地板,風格清新。在紀念館的南洋室,有一幅引人矚目的巨幅油畫《華僑是革命之母》,畫的是1907年孫中山在新加坡向當地礦工和膠工宣揚革命思想的場面。那也是一幅具有濃厚生活氣息和南洋色彩的畫作。作品裡畫了孫中山和10多個追隨者,還有礦工、膠工、農民、婦女和小孩等130多人。背景是新加坡錫礦區的典型風貌。整個作品氣勢恢宏,人物個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設在二樓前半部的新加坡室介紹了新加坡華僑追隨孫中山的事跡。那時晚晴園成了革命義士聚集的地方。展覽室右側展示的一組塑像,就生動地展現了當年孫中山與同志密謀推翻滿清政府的場景。

和平室

把晚晴園的過去與現在一一地陳列出來。為了讓各層階級的人士了解孫中山是在何種情況下開始革命活動的,在這裡先給參觀者做一個中國時代背景介紹,表現出當年中國陷在內憂外患不斷,國家陷入被列強瓜分的慘痛景象,孫中山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誕生。

奮鬥室

將追蹤孫中山的家境和他從夏威夷檀香山到廣州香港的足跡。這裡能認識到孫中山如何學醫和如何將美好前途拋之腦後,投入革命生涯。革命工作不只是策划起義。籌募支援起義更為頭痛,而孫中山不惜負起這龐大的任務,到世界各地如日本美國英國比利時法國德國等勞碌奔波。在這間展覽廳里,來訪者能得知並深入了解孫中山與他的同志們如何起義,改變歷史。

晚晴園庭院還有其他精彩的展覽物和表演供遊客觀賞,包括:烈士樹、六種南洋熱帶水果樹、酸仔樹。孫中山母親愛吃酸仔炒鹹蝦,孫中山孝順母親,特地把酸仔樹的種子從檀香山帶回翠亨村栽種。晚晴園這棵樹就是來自翠亨村酸仔樹的種子。

由來

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晚晴園始建於19世紀末。當時是由橡膠業巨頭張永福為他的母親陳寶娘女士買下的一幢獨立洋房。張永福是中國革命事業的熱心支持者。1906年2月,他將這幢獨立洋房送給孫中山先生,以方便他進行革命活動。1911年,中國革命成功後,晚晴園由當時的中華總商會(現在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接管。

1964年12月,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及其革命活動,中華總商會對晚晴園進行翻新。翻新工作於1965年結束。晚晴園也隨之更名為孫中山故居

1994年,古蹟保存局將孫中山故居評定為國家級古蹟。1996年,中華總商會將其更名為孫中山南洋紀念館,以追念孫中山先生在東南亞一帶的革命事跡。1997年,中華總商會成立了子公司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有限公司,負責紀念館的修復工作。

晚晴園修復委員會是由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前任會長郭令裕發起並成立的。在郭先生領導下,委員會屬下還包含了五個工作小組,彼此為著共同的目標奮鬥不懈。經過四年的艱苦耕耘,終於將晚晴園改造成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經過了4年的修復,這棟耗資新幣800萬的紀念館,已在2001年11月12日,由內閣資政李光耀主持開幕典禮。

開館

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新加坡“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開幕典禮暨孫中山先生誕辰135周年紀念集會20001年1月12日傍晚在晚晴園舉行。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主持開幕典禮並致辭,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郭令裕發表講話。新加坡新聞及藝術部長李玉全、教育部長張志賢、中國駐新加坡大使張九桓以及新加坡各界人士和海外賓客共300多人一起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和高尚情操,追憶孫中山對海外華人的重大影響和本地社群對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支持。

李光耀說,孫中山先生是20世紀亞洲最偉大的領袖之一。孫中山先生啟發了海外華人,他的呼籲激起了海外華人要使祖國強盛的願望。他說,紀念館記錄了孫中山先生的在東南亞的活動,以及本地社群對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參與和支持。修復後的晚晴園已成為一棟深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將成為反映新加坡多元種族和多元宗教社會的國家歷史古蹟。

郭令裕在講話中說,孫中山“不只是一位中國偉人,也是一位亞洲偉人,世界級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說,紀念館將負起教育國民的重任,將孫中山百折不撓的鬥志、偉大的愛國精神以及南洋先賢回饋社會、公而忘私的品德傳給下一代。晚晴園將在新加坡文化發展的道路上放射光芒。

具有120年歷史的晚晴園於1906年由新加坡富商張永福提供給孫中山寓居並作為南洋同盟會總部,1996年被新加坡政府列為國家古蹟,翌年被正式命名為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1997年開始翻新擴建,耗資800餘萬新元(1美元約合1.8新元)。

翻新擴建後的晚晴園新立一塊3米高、16噸重的褚紅色巨石,巨石上鐫刻著李光耀對孫中山的評語:“孫中山,一個改變中國命運的人”。新落成的紀念館以大量的史料、文物複製品、400多幅歷史圖片以及繪畫、雕塑、書法作品和現代化多媒體手段,重現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奮鬥歷程和來南洋開展革命活動的歷史足跡。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長吳邦國於2005年5月18日下午到訪晚晴園參觀,了解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早年在南洋展開的革命活動。

吳邦國參觀後說,在參觀了晚晴園之後,心中有頗深的感觸。因為中國的革命來之不易,孫中山為中國的革命貢獻了一生,推翻了滿清,是革命的先驅。吳邦國一行走遍紀念館各處,詳細了解孫中山在上世紀初旅居南洋期間,如何深入馬來西亞礦區向礦工們講解革命和爭取他們的支持,以及在新加坡同革命支持者商討革命大業的情況。在約一個多小時的參觀活動中,館長向吳邦國逐一講解館內收藏的珍貴歷史圖片以及晚晴園百年的歷史變遷。吳邦國說,“要收集這些照片,也真不容易。”在離開之前,吳邦國在貴賓冊上親筆寫下“先驅革命勝跡,南洋歷史瑰寶”這12個字,作為紀念。

2005年4月17日,中國台北兩位名人連戰先生江丙坤先生蒞訪晚晴園。在參觀過程中,連先生特別注意聆聽孫中山當年怎樣以非常落後的陸地與河流的交通工具,走訪一百年前遍布馬來半島的近百個礦場和樹膠園。連先生也詢問了一些有關南洋革命黨人的故事。連戰先生於接受晚晴園的錄音訪問時說,他對於孫中山先生在南洋的艱苦行程和魄力非常感動、敬佩。他也感謝晚晴園所作的史料保存和展覽的鋪排。他認為“晚晴園”之行使他從孫中山在南洋的許多民眾活動中得到很多啟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