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強音

《焦裕祿》能在大眾心中掀起浪濤的重要因素,還在於影片關注時代,符合黨心與民心的渴望。 因此,看《焦裕祿》這部影片,不同層次的觀眾會從自身生活的體驗得到不同的感悟。 《焦裕祿》的啟示是:問題不在於能不能反映現實生活的“負面”,而在於站在什麼立場和怎么去反映事物的本質。

峨嵋電影廠的力作《焦裕祿》,樸實而藝術地再現共產黨好乾部焦裕祿在蘭考戰天鬥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事跡。影片沒有近年來某些花里胡哨的場景,沒有故弄玄虛的情節,沒有故作深沉的哲理,沒有追逐形式上的“新潮”,而是真實、真誠、真情地展現當年蘭考災區的面貌,表現了蘭考人的困苦和頑強奮爭;成功塑造了縣委書記焦裕祿這個具有個性特徵的典型人物。 電影的生命在於大眾。《焦裕祿》的“轟動效應”再次印證了社會主義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正確性和必要性;堅持革命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思想力量和美學力量;反映“主鏇律”影片的振聾發聵的共振與共鳴的作用。時代決定了選題。《焦裕祿》的創作者直面時代與人生,尋求並把握叩人心扉的鑰匙,以真實而典型的藝術形象燃起理想之光。 《焦裕祿》的藝術實踐,廓清了我們有些電影人在反映“主鏇律”,在表現火熱鬥爭的理想人物,在塑造和歌頌社會主義新人和共產黨人形象……在觀念上、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失衡、失調甚至失落。有的人對反映時代精神偏於疏淡,視為“落伍”、“不合時尚的老調”;把人性與黨性看成水火不相容;把適合我國國情的電影功能看成“僵化”、“陳腐”;貶低和否定民族的、革命的傳統和優秀文化。這一切理所當然引起廣大觀眾的不滿和批評了。如今,《焦裕祿》伴隨著主鏇律,理直氣壯、發光發熱地站立在中國銀幕上,走到我們人民生活中來了。 《焦裕祿》的“轟動效應”說明了焦裕祿雖然離開我們已經25年,但焦裕祿的精神沒有“過時”;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對有教育意義的題材並非都存在“逆反”心理。這裡的關鍵是電影藝術家反映什麼和怎么反映。光靠題材的重要和主題的意義是不夠的,有賴於藝術的創意和魅力。這部影片堅持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堅持文藝工作者必須深入生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的原則;貼近時代、貼近現實、貼近人心。影片的切入點別具匠心而又閃爍著思想的光采:畫面是穿著補丁棉襖的焦裕祿到河南蘭考縣委報到。路上被一群飢腸轆轆的孩子們苦苦纏著要吃的,焦裕祿把他僅有的幾個饃掰開分給了他們,急切地探問著:“縣委會在哪裡?”焦裕祿的出現,鮮明地顯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眾所周知,蘭考是著名的重災區。風沙、內澇、鹽鹼地這“三大害”,長期折磨著蘭考人。焦裕祿是在“雪上加霜”的困難時期來到這塊苦難的土地“走馬上任”了。 全片以情動人。滲透、貫串、充盈著深沉、親切、滾燙的感情;它把國情、災情、民情、鄉情、親情、共產黨幹部與老百姓之情交融一體。焦裕祿以他不畏風險、實幹苦幹的精神和人格力量震撼人的魂魄,以他殫精竭慮、忘我勞動的無私奉獻的熱忱浸潤人的肺腑。影片通過觸及心靈深處的典型細節描寫,表現了焦裕祿的人生價值的確立和時代使命的選擇;使先進人物充滿人情味,血肉豐盈地顯示並深存於觀眾的心屏上。 《焦裕祿》能在大眾心中掀起浪濤的重要因素,還在於影片關注時代,符合黨心與民心的渴望。我們正處於世界風雲變幻和動盪的年代,正處於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我們黨和國家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懲治腐敗,加強黨風建設是關係到社會主義事業生死存亡的尖銳而現實的問題。人們呼喚著密切聯繫民眾,關心民眾疾苦的人民公僕,人們期望著焦裕祿精神,人們需要激勵鬥志的精神食糧。因此,看《焦裕祿》這部影片,不同層次的觀眾會從自身生活的體驗得到不同的感悟。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人民對我們革命隊伍中存在的腐敗現象和官僚主義的惡劣行徑深惡痛絕。共產黨人的威望、威信和威力表現在哪裡?在權嗎?在利嗎?不!是在焦裕祿的擲地有聲的言行中:“黨把蘭考幾十萬人民交給我們,我們沒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卻讓他們端著討飯碗四處流浪,我們還不感到羞恥和痛心嗎?” 影片中反映了焦裕祿同人民相依為命,帶領大家戰勝災害……他在風裡、雨里、沙窩裡、激流里探求治“三大害”的第一手資料,親力親為,跋涉調查。當今,人們懷念並呼喚像焦裕祿這樣的黨員幹部。影片的創作符合時代矛盾、時代精神和時代情緒;與觀眾審美需求和審美心理產生了契合。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必須要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和諧與統一。必須在真實可信的基礎上,立體感地塑造一個可親可信的人物藝術形象。《焦裕祿》的“這一個”的成功,在於求實、求真、求深的藝術再現;他的精神力量並非拔高而是合乎情理,順其自然的升華,所以更加感人。 雖然這是一部“悲劇”,寫的全是災情和災民;但看罷並沒有讓人感到消沉和無望,而是產生一種抗爭和奮擊的熱情,一種改變落後貧困面貌的勇氣,堅信黨的事業充滿艱辛更充滿希望。《焦裕祿》的啟示是:問題不在於能不能反映現實生活的“負面”,而在於站在什麼立場和怎么去反映事物的本質。以為“正面表現”只是一味迴避現實的曲折和矛盾,那種經過偽裝的美好,反而是引人憤懣的誤區,達不到振奮人心的目的。藝術同樣忌諱“失信於民”。藝術之大敵,莫過於藝術家良心的失真和被表現事物的失真。焦裕祿不愧是先鋒戰士;他與人民心心相印,忠誠於社會主義事業,完全徹底為人民乾實事。因此才能發揮黨的凝聚力、號召力、影響力和戰鬥力,才能雖死猶生地活在人民大眾的心裡。誰忘記了人民,誰將會被人民所遺忘。《焦裕祿》的藝術形象體現了這一點,歷史與現實也必將證明這個真理。 然而《焦裕祿》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攝製完成實屬不易。我認為這部優秀影片尚有明顯的弱筆和疏漏。主要還是塑造焦裕祿的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缺乏深層的開掘。在這方面多少影響了焦裕祿性格的豐滿和完整,多少減弱了人們“舉一反三”地在生活各個領域的積極反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