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支昷

[10]盍:何不。 [12]髀:大腿。 [24]盪:通“唐”,廣大,浩蕩。

原文

南海之濱,有昭支者,居蛟汭之丘。汭不產牛,有繩犝來者,大如獒,其角繭爾栗爾。昭支昷怖曰:“是何物也?”其友伯昏氏告曰:“此謂犝,《易》稱‘童牛之牯’是也。”昭支昷曰:“吾見皃牛者,形咫尺耳。其大有若斯乎?”懇其人購以歸,驕其比鄰,矜其輿皂,自以為無敵也。
他日,寧宣子過焉。謂之曰:“是未足為大也。高涼之山,有牛曰,其形黃,其尾玄,其色類乎犈牛,其肉重三百餘斤。子盍致之!”昭支昷復往購以歸,又自以為無敵也。
他日,爰子旜過焉,謂之曰:“是未足為大也。空賓之林,有牛曰氂,赤鬣垂髀,紺蔽膝,體長多力,其肉重六百斤。子盍致之!”昭支昷又往購以歸,又自以為無敵也。
他日,居無膝過焉,謂之曰:“是未足為大也。巴峽之中,有牛曰犘,其尾拳然,其睛煜然,其角觺然,其肉重一千斤。子盍致之!”昭支昷復往購以歸,又自以為無敵也。
他日,梁都之舟過焉,謂之曰:“是未足為大也。合浦之間,有牛曰,項肉上葵,龍胡下綏,迅行如飛,其肉重三千斤。子盍致之!”昭支昷復往購以歸,且詫人曰:“如此尚有可敵者也?”岸舞焉,悅囂囂然自溢也。
他日,公孫伯光過之,昭支昷出牛讎之。公孫伯光曰:“是猶未足為大也。岷峨之谷,有牛曰犩,瓊盪以為頂,鵠象以為跟,雕璧以為背,填脂以為尻,其肉重七千斤。子盍致之!”昭支昷惑曰:“有是哉?雖然,且將驗之。”迨至,果如伯光言。因嘆曰:“使人不我告,我終矜犝牛大於天下牛也!”

譯文

南海之濱,有各叫昭支昷的人,住在蛟汭的丘陵之間。蛟汭(那地方)不產牛,有個人綁了只小牛犢來到這裡,它的體形有獒那么大,它得角像蠶繭如板栗。昭支昷驚恐地說:“這是什麼東西啊?”他的朋友伯昏告訴他說:“這叫牛犢,《易經》中稱的‘小公牛’是也。”昭支昷說:“我看那牛偶玩意兒,尺寸只有咫尺而已。它有這么大嗎?”懇請那人(終於)把牛買回了家,在鄰居們面前顯擺,在僕役面前顯擺,自以為沒有大得過它的。
一天,寧宣先生經過。對他說:“這牛不夠大。在高涼山,有一種牛叫螕(“蟲”旁改“牛”),它的身體是黃色,尾巴是黑色,它的顏色類似於黑腳牛,它的體重有三百斤。您何不把它弄來!”昭支昷又前往那買了回家,又自以為沒有大得過它的。
一天,爰子旜經過。對他說:“這牛不夠大。在空賓(那地方)的山林中,有一種牛叫氂牛,赤色的鬃毛垂到大腿,黑紅色的長毛遮蔽了膝蓋,身體長力氣大,它的體重有六百斤。您何不把它弄來!”昭支昷又前往那買了回家,又自以為沒有大得過它的。
一天,居無膝經過,對他說:“這牛不夠大。在四川的峽谷之中,有一種牛叫犘,它的尾巴象拳頭一樣彎曲,它的眼睛明亮,它的角鋒利,它的體重有一千斤。您何不把它弄來!”昭支昷又前往那買了回家,又自以為沒有大得過它的。
一天,梁都的船經過,(梁都)對他說:“這牛不夠大。在合浦那裡,有一種牛叫犎,它脖子上的肉向上隆起象椎,龍一樣的下顎肉向下垂著,快跑如飛,它的體重有三千斤。您何不把它弄來!”昭支昷又前往那買了回家,並且嚇唬別人說:“這么大了還有大得過它的嗎?”將頭巾推上額頭跳起舞來,囂張得意得自滿不已。
一天,公孫伯光經過,昭支昷趕出牛讓他驗看。公孫伯光說:“這牛不夠大。在岷山和峨嵋山的山谷中,有一種牛叫犩,赤色而大的頭,如天鵝腿一樣很長、像大象腿一樣很粗的腳,如雕琢的玉一樣(華美)的背,像脂肪填充起來一樣(肥美)的臀,它的體重有七千斤。您何不把它弄來!”昭支昷疑惑道:“有這樣的牛嗎?雖然這么說,還是要去驗證一下的。”等到到了那,果然如伯光說的一樣。於是感嘆道:“假使別人不告訴我,我終究會以小公牛自傲於天下啊!”

注釋

[1]昭支昷(wēn):人名。
[2]蛟汭(ruì):寓言中的地名。
[3]繩:用繩捆綁。
[4]犝(tóng):童牛、牛犢。
[5]獒(áo):一種身體龐大的猛犬。
[6]皃(mào)牛,這裡指做成牛形的小玩意。皃:人臉白象。
[7]皂:奴僕。
[8]螕(pì):“蟲”旁改“牛”。牛名。
[9]犈(qúan):黑腳牛。
[10]盍:何不。
[11]空賓:寓言中的地名。
[12]髀:大腿。
[13]紺(gàn):黑紅色。
[14]氂(máo):長毛。
[15]煜(yù):明亮。
[16]觺(yí):角銳利的樣子。
[17]犎(fēng):一種野牛。
[18]葵:即“終葵”:椎。指脖子上的肉隆起如椎。
[19]胡:頷下的肉。
[20]綏:下垂。
[21]岸:即“岸幘”,將頭巾上推,露出額頭。
[22]讎(chóu):對、比。
[23]瓊:赤色玉。
[24]盪:通“唐”,廣大,浩蕩。
[25]鵠:天鵝。
[26]迨:等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