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魯國編年史書]

春秋[魯國編年史書]
春秋[魯國編年史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春秋》本指先秦時代各國的編年體史書,但後世不傳。傳之唯魯國《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六經”之一,傳說由孔子修訂。《春秋》成為經書比《詩》、《書》、《禮》、《樂》四經為晚。《春秋》經書中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

簡介

《春秋》《春秋》

《春秋》,專指魯國《春秋》,此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宛若新聞標題,意不在史而在“義”。辜鴻銘之《中國人的精神》(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所承於此。

雖然據《宋史》記載王安石對此書的評價為“斷爛朝報”,但《宋史》的作者對其變法和學術多做負面評價,自北宋以來,為王安石辯護者眾。通覽王安石全部著作,無一語詆《春秋》者,反而多次引用《春秋》傳義。

成書

《春秋》《春秋》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墨子所謂“百國春秋”,俱已不傳。傳之唯《魯春秋》,《春秋》遂成其專名,即《春秋經》

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最早《孟子・滕文公下》載:“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持此說法者雖眾,存疑者亦眾。

亦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唐代史家劉知幾首先對孔子修《春秋》存疑,孫覺《春秋經解・周麟之跋》、陸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書》都有此疑問。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春秋》總十二公之事,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

《左傳》雖言《春秋》是聖人所修,但其旨亦贊其文筆。

《春秋》作者或未有定論,但孔子與《春秋》的緊密聯繫,卻無可爭辯。

體裁

體例

《春秋》《春秋》

《春秋》以“年・時(季節)・月・日-記事”為體裁。

年:魯國之君主、魯公在位紀年。

時:季節。四季之“春・夏・秋・冬”。

月:“正月、二月、三月…”。

日:“甲子、乙丑、丙寅…”。

記事:短句構成。

王:

例如、隱公元年・二年(文依‘左傳’)。

內容

《春秋》一書文字簡練,記事簡略,少則一字,如僖公三年六月“雨”;或二三字,如僖公三年夏四月“不雨”、八年夏“狄伐晉”;多則如“定公四年春三月”中的敘述也不超過四十五個字。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三國曹魏時張晏計算《春秋》共有18000字,晚唐人徐彥的計算亦有18000字,南宋王觀國《學林》則記載有16500個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為此書又寫了一些著作,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

《春秋》的內容多涉及亂臣賊子,全書共記弒君三十三例,《春秋》文字簡略,敘事重結果,不鋪敘過程,故稱之春秋筆法,朱熹認為《春秋》並無表示褒貶之義的所謂書法。《春秋》也有自然現象,日食、月食、隕石、水災、旱災、蝗災、地震等,記載日食三十六次,例如莊公七年所記“星隕如雨”是關於天琴星座流星雨,文公十四年記“有星孛入於北斗”是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春秋傳

《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

《左氏傳》30卷

《公羊傳》11卷

《穀梁傳》11篇

《鄒氏傳》11卷

《夾氏傳》11卷

其中,《鄒氏傳》和《夾氏傳》今已不存。《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型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說:“左丘明受經於仲尼,公羊高受之於子夏,穀梁赤乃後代傳聞,三傳次第自顯。”《公羊傳》在漢景帝時立為學官,至漢武帝時,《穀梁傳》學者瑕丘江公與《公羊傳》大師董仲舒當朝辯論,江公因“吶於口”,由是公羊大興,後來“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漢宣帝時期,《穀梁傳》的地位提高,徵召瑕丘江公之孫為博士,立為學官,一度取得了與《公羊傳》抗衡的地位。

何休在《春秋公羊註疏序》中說:“往者略以胡毋生條例,多得其正,故遂隱括使就繩墨焉。”公羊傳和穀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穀梁傳講“微言大義”,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左傳以史實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一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杜預統計《左傳》中用“凡”的語句共五十處,即所謂“五十凡”。

三傳之中,《公羊》、《穀梁》兩家以解經為主,左氏則以敘事為主。

註疏

《春秋通論》四卷--清方苞注。

左傳註疏

《春秋左傳註疏》--西晉杜預注《春秋經傳集解》;唐孔穎達疏《春秋正義》六十卷。五經正義、十三經註疏之一。

公羊傳註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東漢何休注《春秋經傳解詁》;作者不可考[17]疏《春秋公羊疏》。十三經註疏之一。

穀梁傳註疏

《春秋穀梁傳註疏》--東晉范寧注《春秋穀梁傳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疏》。十三經註疏之一。

作品價值

春秋筆法

《春秋》《春秋》

事實上,春秋作為一魯國的史書,其作用早已超出史書範圍,春秋用詞遣句“字字針貶”成為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為歷代文代史家奉為經典。《春秋》所記,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國大事,目前所存全文,不過一萬六千多字,但據曹魏時的張晏和晚唐時人徐彥引《春秋說》,都說是一萬八千字(張說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說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見《春秋》原文,從三國以後脫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記。

因為《春秋》是粗線條的筆墨。為補這一遺缺,後來又出現以春秋為主本的《》,即現今流傳下來的《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和《春秋左氏傳》三種,並稱春秋三傳。《傳》的《春秋經》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異,傳文按年合併,先經後傳。

史料價值

《春秋》雖然不是歷史學著作,卻是可貴的史料著作,因而對於研究先秦歷史、尤其對於研究儒家學說以及孔子思想意義重大。因此,從史料學的角度利用《春秋》不僅符合《春秋》性質的本來,而且比將它視為“斷爛朝報”的歷史學著作更具價值。先秦諸子著作無一屬於史學著作,卻都是今人研究古史所必需的史料,《春秋》的史實和大義因“三傳”而明,這實在是它的特點和優勢所在。

學術研究

《春秋》是一部蘊涵著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學著作,這是從先秦孟、荀到兩漢馬、班諸家一致的正確看法。兩漢以後,今文經學衰微,學者多受古文經學門戶之見的影響,錯誤地視《春秋》為歷史學著作,並由此引發了長期以來聚訟紛紜的《春秋》性質之爭。圍繞《春秋》是歷史學著作還是政治學著作這一問題,千餘年來先後形成了以下三種觀點:

一、傳統今文經學家的正確觀點,即以《春秋》為政治學著作,持此說者如清人皮錫瑞,近人徐復觀、呂思勉、胡適等;

二、古文經學家及近代“古史辨”派學者的觀點,即認為《春秋》是歷史學著作,古文經學家如晉人杜預,近人錢玄同、顧頡剛、劉節等人堅持這種看法;

三、調和說,即認為《春秋》“亦亦史”,持此說者如錢穆雷戈

歷史評價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焦茲說“說《春秋》者,莫先於孟子”。

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雖然王安石在《宋史》中評價此書是“斷爛朝報”,但宋史的作者對其變法和學術多做負面評價,自北宋以來,為其辯護者眾。通覽王安石全部著作,無一語詆《春秋》者,反而多次引用《春秋》傳義。因此王安石是否真作此評價,存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