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盤

春盤

餅與生菜以盤裝之,即稱為春盤。源於漢代,與六朝元旦之五辛盤也有一定聯繫。故春盤或亦稱辛盤。

起源

春盤春盤

春盤是漢族民間節日傳統食品。流行於全國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唐宋以後,立春之日有食春餅與生菜之俗。餅與生菜以盤裝之,即稱為春盤。源於漢代,與六朝元旦之五辛盤也有一定聯繫。故春盤或亦稱辛盤。明、清之時,於春餅,生菜外,兼食水紅蘿蔔,謂能去春困,因而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漢崔寔《四民月令》:“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唐岑參《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詩:“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唐杜甫《立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宋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宋史.禮志》:“立春賜春盤。”《類腋.天部.正月》引《四時寶鏡》:“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春盤,相饋貺。”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蔔,名曰咬春。”

從春盤到春卷

唐代長安在節日裡有許多特殊的飲食風尚,唐初“立春日吃春餅生菜”,號“春盤”,就是一例。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將春餅、蔬菜等裝在盤中,成為“翠縷紅絲,備極精巧”的春盤。古人讚美它“大若茶盤”、“柔如春綿”、“白若秋練”。當時人們相互饋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春日春盤細生菜”的詩句,正是對這一習俗的真實寫照。
唐之“春盤”,到宋時叫“春餅”,後又演變為“春卷”。春餅和春卷都是古人心目中春的象徵,但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春餅是用面烙成的薄餅,卷菜吃。春卷是薄麵皮包菜油炸而成。據考證,晉代就有“元旦造五辛盤”(即春盤)之說,用大蒜、小蒜、韭、蕓薹、胡荽五種辛葷蔬菜;到唐代春盤內容有了變化,改為萊菔、生菜、春餅;到元代出現用薄餅卷餡後再用油炸的食用方法,也就是最早的春卷。
立春之際,春回大地,大蔥已出嫩芽稱羊角蔥,鮮嫩香濃,吃春餅抹甜麵醬,卷羊角蔥,稱為“咬春”。但北京人吃春餅更講究炒菜,它要韭黃、菠菜切絲和雞蛋炒一下,拌和在一起,稱為和菜,卷春餅吃。另外還有春餅夾醬肘絲、雞絲、肚絲等熟肉的吃法,而且講究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

做法

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麵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餡心可葷可素,可鹹可甜。
品種有韭黃肉絲春卷、薺菜春卷豆沙春卷等。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
春盤始於晉代,初名五辛盤。五辛盤中盛有五種辛葷的蔬菜,如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等,是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臟之氣用的。唐時,春盤的內容有了變化,春盤的內容更趨精美。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後食用的記載。類似記載,明代食譜《易牙遺意》中也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卷的名稱。製作春卷,一般要經過制皮、調餡、包餡、炸制4道工序。以前為手工製作。近年來,已能進行機械化生產。

材料

春卷皮12張,五香豆乾200克,豬肉150克,捲心菜100克,胡蘿蔔80克,澱粉適量。

調料

食用油500克,醬油1/2大匙,精鹽2小匙。

製作過程

1、五香豆乾洗淨,捲心菜撥開葉片、洗淨,胡蘿蔔洗淨、去皮,均切絲備用。
2、豬肉洗淨、切絲,放入碗中,加入醬油、澱粉拌勻並醃製10分鐘。
3、鍋中倒入適量油燒熱,放入豬肉絲炒熟,盛出。
4、用余油吧其餘餡料炒熟,再加入豬肉絲及精鹽炒勻,最後澆入水澱粉勾薄芡即為春卷餡。
5、把春卷皮攤平,分別包入適量餡卷好。放入熱油鍋中炸至黃金色,撈出瀝油即可。

小竅門

可用蛋清把包好的春卷封好口。

特色

外酥里鮮,口感極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