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鈞定陵

明神宗朱翊鈞定陵

明神宗朱翊鈞定陵地面建築的總布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建設,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開工,歷時6年方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閒置達30年之久。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它的地面建築共占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

明神宗朱翊鈞定陵

朱翊鈞(公元1563-1620年),穆宗朱載垕第三子,母李貴妃,1572年六月即位,時年十歲。在位48年(公元1572-1620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58歲病死,葬定陵。廟號神宗,年號萬曆。
定陵是明朝的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后妃-王皇后、王皇貴妃的合葬陵。

總布局

定陵地面建築的總布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它的地面建築共占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等建築物300多間。再往後就是陵園最外面的圍牆-外羅城(圍牆外的圍牆)。開有大門三道,門內建有配殿(今已不存)。再後就到了重門(即今天的定陵博物館大門)。重門後面是祾恩門和祾恩殿(今僅存台基遺址),接下來就是寶城和明樓了。明樓是皇陵的標誌,通體用磚石建造不用木料,而外觀則完全的仿木結構,所以至今仍堅固如常。樓內豎立方蚨龍首大碑一塊,上刻“大明神宗顯皇帝之陵”九個楷書大字,筆法遒勁,是明代書法大手筆。明樓後面就是寶頂-皇帝的埋葬之處。墳丘四周砌以磚石圍牆,呈正圓形,如一座城池(直徑81丈,周環約兩華里),所以又稱"寶城"。寶城頂高高隆起如小山,遍植松柏,鬱郁森森。這是定陵的最後部分。
定陵建築,結構嚴謹、布局周密、施工精細。所有雕刻和裝飾,都一絲不苟,美妙絕倫。可惜這些建築歷遭兵燹,戰火的破壞,幾乎全部被毀,今天我們看到的,只有明樓還是明代的遺存。
定陵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地下宮殿,它的縱深有67米長。總面積1195平方米,通體的純石結構,不用樑柱,全用券拱。由前、中、後、左、右五個高大殿堂組成。各殿有甬道相通,又各被石門相隔。前殿、中殿的地面,全用“金磚”(極難燒制,工序、工藝極為複雜的細料方磚)平墁。中殿後部,呈“品”字形放置漢白玉寶座三個。寶座前,擺放著明代玲貴的青花瓷龍缸,內貯香油,油上有浮瓢,瓢內有燃過的燈芯。這就是置於死者靈前的,晝夜不熄的所謂“長明燈”了。
左、右配殿空無一物,只在中間砌一長方形的漢白玉鑲邊的大石棺床。棺床上表面用“金磚”鋪就,只中央留一磚大孔穴,內填黃土。這就是俗稱的“金井”。再配上死者口中含的玉物,就叫“金井玉葬”了。民間傳說,“金井”用以溝通“天地之氣”,“玉葬”可使肉身不腐。
後殿又叫玄堂。是五個殿堂中最大的一個。南北有30多米長,東西有9.1米寬,高9.5米。地面全部用“五花石”墁鋪。中部靠後,是寬大的石棺床,上面並排停放高約兩米的紅金漆棺木三口。周圍擺放著旗、幡、儀仗、什物。兩側擺置紅漆大木箱26隻。箱內貯放著各色陪葬物品。棺床上、下、右還散放著許多璞玉(未經琢磨的玉料)和零星珍珠。擺放在正中的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棺槨。
在他的頭旁,放著一頂翼善冠,這是用純金細線織成的金冠,重一斤六兩有餘。上有兩條纍絲金龍盤繞。做工極其精巧,為我國首次發現,世界上亦屬罕有。
定陵發掘 ,已成為歷史,今天,它的名聲已遠播海外,到過北京的人,無不以目睹地宮為快。它為北京增添了更美好絢麗的色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