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自來水歷史博物館

昆明市自來水歷史博物館

昆明自來水歷史博物館位於翠湖九龍池內,是一座見證昆明自來水發展歷史和昆明飲用水歷史的專題博物館。該館舊址始建於1917年,距今已有94年歷史,全部工程由泵房、水池和五華山上的水廠組成。

基本信息

簡介

昆明自來水歷史博物館位於翠湖九龍池內,是一座見證昆明自來水發展歷史和昆明飲用水歷史的專題博物館。該館舊址始建於1917年,距今已有94年歷史,全部工程由泵房、水池和五華山上的水廠組成。
資料顯示,20世紀初,昆明市民的生活飲用水多以井水為主、河水為輔,除私家院壩有井外,市面上還出現了以擔水賣水為生的“清泉業”。直到1917年8月,昆明建成第一個自來水廠,這才翻開了市民飲水的新篇章。

自來水歷史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賽典赤拜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

昆明市自來水歷史博物館昆明市自來水歷史博物館
“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廢棄,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張立道,付二千役而決之,三年有成。”(元趙子元《賽平章德政碑》)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萬餘頃,皆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雲南行省》),元代幾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與滇池湖面分隔,成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於中種千葉蓮”,周圍“蔬圃居半”,稱菜海子,又稱翠海。翠海東北面湖中,有九個出水泉眼,“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名九龍池。”翠湖之水經河道注入滇池。
而九龍池,就是近代昆明自來水的發源地。每次路過這個tinymuseum時,大門總是緊閉的,好奇裡面是怎樣一番景象。
20世紀初,昆明市山清水秀,城池相容,市民生活飲用水多以井水為主,河水為輔,除私家院壩有井外,市面上還出現了以擔水賣水為生的“清泉業”。
1910年4月滇越鐵路通車後,昆明與外埠的交往日益增多,許多機器零件可從越南海防通過鐵路運抵昆明。1912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投產,並陸續向昆明送電。交通和電力為昆明創辦自來水提供了先決條件。1915年黃毓成、羅佩金、王燦等一批開明紳士,以“謀都市人民之健康及社會之消防安全”和“注重飲料、脾益衛生、便利人民”為宗旨,積極倡議創辦自來水,經當時雲南督軍唐繼堯贊同,招商集股,籌措銀元203,420元。並委託英商旗昌洋行“代為調查安裝自來水一切事件”,隨之派員前往越南海防、河內自來水廠考察學習,由法商海防機械建設公司工程師戴阿爾負責,承建整個水廠工程。
水廠於1916年9月破土動工。全部工程由泵房、水池和五華山上的水廠組成,由法國工程師戴阿爾設計,設備採用西門子機械設備。1918年5月2日水廠正式開機售水,日供水量為1034立方米。西門子機械設備至今保存基本完好。中途,由於股金未能收齊,導致資金拮据,工程幾乎中途夭折。為此,籌建處不得不向省警察廳等籌借款項延續工程。1917年8月泵房和水池竣工,1918年5月2日正式送水。水廠以翠湖九龍池為水源,占地面積5977.5m2,日供水量1034m3。供水乾管最大管徑220mm,最小為75mm,支管均為鉛管,管道全長9.5km,分東、南、西、北四條幹管全日供水。水費實行“水錶制”計量,每立方米自來水為5分3厘5毫銀元,大約折合大米35左右。由於自來水問世“民風初開,多為觀望”加之水費昂貴,因此截止1922年也僅安裝水錶35支,龍頭84個,各街道水盤(水站)44座,且用戶大多為機關、學校、公共場所和紳商大戶人家。
1912年,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投產並陸續向昆明送電,昆明進入“大發展”時期。1915年,黃毓成等一批開明紳士提出“謀都市人民之健康及社會之消防安全”和“注重飲料、裨益衛生、便利人民”,倡議創辦自來水廠。這一建議很快得到唐繼堯的贊同,他專門派員前往越南海防、河內自來水廠考察學習,最後,由法商海防機械建設公司工程師戴阿爾負責承建整個水廠工程,採用西門子公司的設備。
1917年8月,水廠泵房和水池竣工。自來水廠則位於五華山西麓(今華山西路東側),1918年5月2日正式送水,日供水量1034立方米。水費實行“水錶制”計量,每立方米水價為7分3厘5毫銀元,折合下來可以買大米3千克左右。由於水價昂貴,所以當時供水對象多為公共機構,直到1922年,市民才陸續飲用自來水。
隨著昆明自來水產業的發展,1949年10月20日,昆明市自來水公司顧問工程師許興漢,以個人身份赴荷蘭出席國際供水協會成立大會,成為中國最早參加國際供水協會的中國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