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

旒,形聲。字從㫃(yǎn),從疏省,疏省亦聲。“疏”省意為“條帶狀”、“梳齒裝”。“㫃”意為“旌旗”。“㫃”與“疏”省聯合起來表示“旌旗上的梳齒樣條帶裝飾物”。 本義:旌旗上的梳齒樣條帶裝飾物。說明:本字《說文》所無。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名〉

旗子下邊懸垂的飾物 [ribbon]

歷史來源

旗十有二旒。——《禮記》。又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綴(旌旗的垂飾。繫結於旌旗之上。喻附屬);旒蘇(旒旗的垂飾)。

古代皇帝禮帽前後的玉串 [tassels on ancient crowns,etc.]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禮記·玉藻》

又如:旒纊;旒紞(冕冠上懸垂的玉串);旒扆(借稱帝王。扆為帝王座位後的屏風)。

編碼

鄭碼:SYZN,U:65D2,GBK:ECBC

五筆86:YTYQ

五筆98:YTYK

倉頡:YSOYU

筆順編號:4153314154325

四角號碼:0821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5D2

筆畫數

13,部首:方,筆順編號:4153314154325

古代有“目不旒視,充耳不聞”的說法。

引申義

玉串狀的東西

例如:冰旒子(房檐上的懸垂的珠串狀結冰)。

渾江(白山市)三岔子鎮七岔大隊的老家房檐上結了一道道的大冰旒子。

liú

ㄌㄧㄡˊ

古代旌旗下邊或邊緣上懸垂的裝飾品:“旌旗垂~”。

古代帝王禮帽前後懸垂的玉串:“冕而前~”。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求切,音劉。《玉篇》旌旗垂者。《類篇》旌旗之旓。《詩·商頌》為下國綴旒。《傳》旒,章也。《箋》旌旗之垂者也。

又冕旒,以絲繩貫玉,垂冕前後也。《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注》天子以五採為旒,旒十有二。

又《韻補》葉力救切。《皮日休·補九夏歌》何以樂之,金石九奏。何以賜之,龍旂九旒。 《集韻》或作斿旈。

拼音是li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