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性水腫

旅遊性水腫

旅遊性水腫,是指外出旅遊時出現的手足麻木、發脹、小腿及足背發生水腫,甚至臉部和全身都浮腫現象。常見於中年和體胖者,女性更易發生。

定義

外出旅遊時,由於長時間坐車或終日不停的奔波,至晚上便手足麻木、發脹、小腿及足背發生水腫,嚴重者甚至臉部和全身都浮腫,醫學上稱之為“旅遊性水腫”。

出現原因

旅遊性水腫旅遊性水腫
1、長途坐車,因兩腿長久擱置在某一彎曲位置,久坐不動,下肢的血流不易回流至心臟,血管中水份就滲漏至周圍組織中,形成下肢水腫;

2、長途步行,直立行走因重力關係,下肢靜脈回流受阻,毛細血管濾過壓增加,體液在皮下組織間滲漏,形成下肢水腫;

3、旅遊時終日奔波、長途跋涉、攀山越嶺,體力消耗極大,且肌肉四肢活動時占用體內大量血液,而大腦內供血相對不足,由此導致一系列神經體液反射,即大腦使腎上腺分泌醛固酮激素,使腎小管吸收的水和鈉增多,大量的水鈉積聚在體內,導致水腫;

4、肥胖者多見常因脂肪多需依賴周圍血管擴張散發體熱,促使下肢靜脈壓力升高,血液回流受阻,從而下肢水腫發生。

預防

1、途坐車時,經常變換體位,雙腿儘量不彎曲、不受壓;每到一車站,下車散步幾分鐘,以疏通血脈,放鬆肌肉,有利血液回流,防止下肢瘀血和水腫;

2、旅遊時量力而行,不使體力過度消耗,儘量避免長時間行走,做到勞逸結合,適當休息。有條件者可在小腿以下的足踝部綁上綁腿布,也可穿彈力襪,以促使下肢血液回流;

3、旅遊休息時,可用手按摩下肢肌肉,既可消除肌肉疲勞,又可促進下肢血液回流。晚間可用稍燙的水洗澡和洗足,浸泡半小時之久,以擴充下肢血管,有利消除水腫;

4、注意旅途中的飲食營養,可適當多食些蛋白質,以提高血液的滲透壓,減少血管中水份的漏失,適當的淡食,減少因多食鹽可引起體內水鈉增多而誘發和加重下肢水腫;

5、夜間睡覺時,將下肢墊高一些,如此有助於下肢血液回流,使下肢水腫儘快消退。

治療

一般而言,旅遊性水腫只要停止旅遊,稍加休息即可自行消退,不必用藥。但對嚴重者,或伴有心血管病者,可用少量的利尿藥如雙克等,即可收到明顯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