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

旁觀者

《旁觀者》是德魯克自傳體性質的小說。在德魯克的著作中,沒有一本反芻的時間像本書這么長--20年,那就是他的回憶錄《旁觀者》。這本書雖不是德魯克最重要的著作,卻是他自己最喜愛的一本。它是德魯克知識及人生旅程的記錄,是一本有關人的書,而不是以德魯克個人為主題,也並非即興式的思念。

基本信息

詞語釋義

置身局外,從旁邊觀看或者觀察的人。如:冷眼旁觀、袖手旁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自傳小說

憶舊,每一組人與事都扣合著20世紀裡最重要的某些領域和特性,借社會的圖像,捕捉並傳達這一代的人難以想像的那種神髓,真正的德魯克也就格外清晰地浮現出來。
也許它是德魯克迷最不該錯過的一本,雖然大家用來讀一本書名中既沒“管理”也沒“領導”的書時間很有限,但可能的話,請翻開開始讀吧。
德魯克簡介:彼得·德魯克,當代國際上最著名的管理學家,對世人貢獻卓越,影響深遠,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之父”。2002年6月,美國總統布希宣布彼得·德魯克成為當年“總統自由勳章”的獲得者,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他的著作多達50餘本,暢銷於130多個國家。

中文圖書

旁觀者雜誌旁觀者雜誌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9月1日)
外文書名: Adventures of bystander
叢書名: 德魯克世紀經典
平裝: 332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產品尺寸及重量: 24.2 x 17 x 2.3 cm ; 540 g
品牌: 機械工業
ASIN: B0011AWPGU

石默小說

作者:石默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7月
書號:978-7-5063-4759-4
定價:29.00元
本書以廣博的視角,清心淡定的筆觸,譜寫了一名優秀女性的人生感悟。文集內容豐富,內涵深遠:有對生活在鄉間大院裡一群國民黨將軍改造過程的親身經歷,有來自於官宦家庭的特殊回憶,有商海沉浮中一些人跌宕命運的真實白描,有留學新加坡時的南洋生活記趣,有對一本書、一部電影的心靈實感。作者在敘事、抒情、憶人中,闡明了自己的人生理念和感悟,以及對某些社會問題的思考與探求。

藝術雜誌

雜誌概述

《WATCH旁觀者》空間藝術雜誌是一本專注室內、建築、藝術跨界資源的融通和價值傳揚的圈層讀本,以藝術為切入點倡導高品質的生活方式,由紮根室內藝術界10餘年的首善傳媒編輯出版,雙月刊,每期200P,單期發行量3萬冊,除在全國精典書店、西西弗書店、建築書店、部分新華書店、機場書店上架銷售外,更多面向廣大企業家、開發商、酒管公司、餐飲企業、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等精英階層精準直投發行。
《WATCH旁觀者》空間藝術雜誌在內容上堅持以新銳的獨立觀點和立場,全新展現室內、建築、藝術的多元性、互動性和豐富性,人文與商業並重,強調“大藝術、大融通、大整合”、“學術化、精英化、專業化”。我們希望通過第三種眼光清醒、冷靜地觀察室內、建築、藝術行業現狀、記錄變化,見人所未見、想人所未想,知行合一、旁觀者清,無所顧忌地表達出“第三種觀點”,為空間藝術“吶喊”,在當下中國啟迪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首善傳媒憑藉10餘年累積的行業及社會資源,以《WATCH旁觀者》空間藝術雜誌為核心平台,全力構建“空間設計精英聯盟”、“青年藝術家俱樂部”兩大資源體系和“策展、出版、經紀、培訓”四大業務體系,通過“大師講壇”、“生活方式論壇”、“學術沙龍”、“設計風雲榜”、“藝術展覽”等多維度的公關活動製造傳播力,影響更多有影響力的人。

發行渠道

《WATCH旁觀者》空間藝術雜誌自創刊以來,堅持以新銳的獨立觀點和立場,全新展現室內、建築、藝術的多元性、互動性和豐富性,吸引了廣大讀者關注,單期發行量3萬冊,並呈持續上揚趨勢。目前在西部同類雜誌中,發行面最多元、最廣、最深,全面覆蓋高端設計師、高端業主、高端商企公司,精準、有效、全覆蓋、直接是《WATCH旁觀者》空間藝術雜誌在發行上區別於與其他同類雜誌的一核心優勢。
1、書店系統: 
全國精典書店、西西弗書店、建築書店、部分新華書店、機場書店上架銷售。
西西弗書店、精典書店均為目前最活躍的書店之一,據反饋,《WATCH旁觀者》空間藝術雜誌在設計藝術類刊物的購書者中反響巨大。
2、直投系統: 
《WATCH旁觀者》空間藝術雜誌擁有專業發行團隊,面向行業客戶、高端業主兩大圈層精準發行——
設計師渠道:全覆蓋西南各家裝公司精英設計師,全覆蓋西南高端獨立工作室設計師;
各商會渠道:福建、浙江、上海、安徽商會廣大企業家;
汽車4S店:寶馬、進口大眾等高端汽車4S店VIP休息室;
銀行:直投華僑等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戶
酒店:艾美、洲際、香格里拉、希爾頓、澳維等五星級酒店部分客房、公共空間陳列;
開發商:單期近1000本雜誌以快遞形式給成渝各大開發商總經理、行銷部、研發部負責人;
餐飲企業:單期300本雜誌快遞給重慶各大餐飲企業負責人;
其它:成渝各大當代藝術機構、成渝各大領事館、外國商會駐西南辦、華西口腔醫院、高端會所、咖啡廳、高爾夫球場等。

雜誌簡介

旁觀者雜誌旁觀者雜誌
另一說,是英國發行的一周刊
《旁觀者》(英文:The Spectator)
1828年開始發行的英國周刊雜誌,現由巴克萊兄弟(Barclay Brothers)和《每日電訊報》擁有。其內容主要談及政治議題,筆風偏向保守(雖然不少經常投稿的作者如 Rod Liddle 被視為左派)。它亦涵蓋廣泛的題材,書籍、音樂、歌劇、電影、電視節目評論亦占相當比例。

雜誌總編輯

Robert Stephen Rintoul 1828-1861
R. H. Hutton 1861–87
John St Loe Strachey 1887–1925
Evelyn Wrench 1925–32
Henry Wilson Harris 1932–52
Walter Taplin 1953–54
Ian Gilmour 1954–59
Brian Inglis 1959–62
Iain Hamilton 1962–63
Iain Macleod 1963–65
Nigel Lawson 1966–70
George Gale 1970–73
Harold Creighton 1973–75
Alexander Chancellor 1975–84
Charles Moore 1984–90
Dominic Lawson 1990–95
Frank Johnson 1995–99
Boris Johnson 1999–2005
Matthew d'Ancona 2006–

簡要介紹

《旁觀者》從1711年3月1日創刊,到1712年12月6日停刊,一共是五百餘期。這份雜誌每日出刊,每期一篇文章。其中艾迪生和斯梯爾各寫了兩百餘篇文章,其他作者寫了一小部分。刊物聲稱是由一位“旁觀者先生”和他的俱樂部主辦的。第一期(艾迪生執筆)登出《旁觀者自述》:世家出身、學識淵博、閱歷豐富,經驗充足,各行各業無不通曉,是一個理論上的政治家、軍人、商人、工藝家,但從不插手任何實際事務,對於黨派鬥爭更不介入,而且生性緘默,不在自己的俱樂部決不開口——這是“書生論政”的最佳人選。第二期(斯梯爾執筆)介紹《旁觀者俱樂部》的六位成員,其中包括一個愛好戲劇表演的見習律師、一個牧師、一個軍人、一個城市交際老手、一個老鄉紳羅傑?德考福來爵士(代表舊貴族),一個倫敦有名的富商安德魯?弗利特爵士(代表新興的資產者)。在那五百餘篇文章中,多是以俱樂部六七個成員的日常活動的主線展開,從倫敦各界寫道鄉紳田莊,形成了一組以考福來爵士為中心人物的特寫、散記。反映了當時英國中上層社會各種代表人物的生活、思想、風貌。171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第一個《印花稅法》,開始徵收印花稅,不到半年,英國的報刊總量就銳減一半,其中就包括《旁觀者》。艾迪生在《旁觀者》上寫道:“印花稅實行的日子,就是作家發表作品的末日了。” 1714年,由艾迪生獨自復刊,每周出版3期,又延續了6個月

發行背景

英國清教徒革命的復辟時期,英國議會曾於1662年制定一項約束新聞事業發展的《許可證法》,即《印刷管理法》。這項法令幾經反覆,終於在“光榮革命”後的1694年終止,從而解除了新聞事業的一大桎梏。
此後一段時期,英國報業重又煥發革命時代的勃勃生機。一時間,創辦報紙、編輯期刊蔚然成風。另外,作為所謂“公共領域”(哈貝馬斯)兩大場所之一的咖啡館(另一個為沙龍),也是這個時期興盛起來。這些場所成為當時各種社會信息的主要集散地,而它們的顧客自然成為早期報刊、雜誌的主要讀者。
18世紀初,英國雜誌的發展規模和影響遠遠超過了報紙,不妨說這一時期英國報業的主流是雜誌。據英國財政部1711年的統計,當時英國雜誌每周的銷量為44000份,全年達到2250000份,差不多平均每十個人一份雜誌。

編輯方式

《旁觀者》的編輯方式新穎別致,它經常採用“來函照登”加上編者按或者“答讀者問”的形式來發表議論。實際上,這些“來函”是作者虛設,以便使作者把自己的社會、哲學道德、美學觀點廣泛套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執筆人

艾迪生(1672—1719),18世紀英國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出身於鄉村牧師家庭,早年就讀於卡特豪斯公立學校,後入牛津大學,1693年獲文科碩士學位。1704年出版詩集《遠征》,獲得好評,並受到輝格黨倚重,從此,宦途得意,履任要職。1706年出任國務大臣助理,以後又充任愛爾蘭總督秘書。最後升任英國國務大臣。1709—1711年與斯梯爾合編《閒談者》,是英國第一家文學性期刊,出版後大受歡迎,成為當時俱樂部和咖啡館裡不可缺少的讀物。1711年—1714年又與斯梯爾合編《旁觀者》,並發表了大量以英國社會風俗和中上流社會生活為題材的散文,文字平易暢達,自由灑脫,文體親切樸實、典雅洗鍊,很受歡迎。《旁觀者》對18世紀英國散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致散文的題材內容、表現形式、寫作風格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斯梯爾(1672—1729)文學批評家、劇作家、記者和政治家,出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1684年,斯梯爾進入倫敦的卡爾特公立學校念書,並在那裡結識了艾迪生,從而開始了兩人長達三十二年的友誼。斯梯爾於1709年創辦了《閒話者》,借斯威夫特作品中人物艾薩克?畢克斯塔夫之名,向讀者報導了社會上的逸聞趣事。文章絕大部分為斯梯爾所寫,他在這些小品文里以活潑多姿的筆觸,譏諷嘲笑貴族社會的寄生生活,揭露倫敦的各類騙子和惡棍的醜陋嘴臉。《閒話者》於1710年停刊,從1711年開始,斯梯爾又與艾迪生合作創辦了另一頗富影響力的雜誌《觀察者》。同《閒話者》一樣,它所探討的話題也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還包括文學與藝術。1718年,因某些政治見解上的分歧,斯梯爾和艾迪生最終分道揚鑣。

讀者對象

資產者和富裕市民

宗旨

在《旁觀者》第十期上,艾迪生以風雅、輕鬆、詼諧的筆調申訴了《旁觀者》的宗旨,其中有段話寫道:“有人說,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帶到了人間。我不自量力,願意讓人說我把哲學從私房、書庫、課堂、學府帶進了俱樂部、會議廳、茶館、咖啡館之中。”

影響

1721年,美國著名政治家、作家、科學家班傑明?富蘭克林同父異母的哥哥詹姆斯?富蘭克林在波士頓創辦的《新英格蘭報》效仿《閒談者》、《旁觀者》等,辦的生動有趣、活潑可愛。同時,將艾迪生和斯梯爾的隨筆小品引入殖民地,為殖民地吹來一股清新的文風,這種文風對於班傑明?富蘭克林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759年,俄國第一份私人創辦的雜誌《勤蜂》問世,是一份類似《旁觀者》的期刊,上面刊登的一些文章就譯至《旁觀者》。
《旁觀者》這種隨筆文體及其風格,也對我國日後的報刊文章與現代文學起到了示範作用。比如,我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林語堂、梁秋實、周作人等為代表的一批閒適文人身上,就不無艾迪生和斯梯爾的影子。

各方評價

“《旁觀者報》比《閒話報》辦得更精彩。”
——劉炳善
“《旁觀者》不是書齋讀物,而是咖啡館讀物,是普通市民的讀物,它的發行量看起來不大,每期3000份,但是讀者眾多。據艾迪生估計,每份報紙有20來個讀者,所以每一期報紙都會有大約6萬個倫敦市民的讀者,這在當時是10%的倫敦人口。許多讀者自己並不是《旁觀者》的訂戶,都是在咖啡館讀這份報紙,咖啡館因此也成了讀報室和議論場所。報紙上的議論成為他們的共同話題,這樣的公共隨筆和寫成“書”的隨筆是不同的,讀者對之未必會作精細的閱讀和長久的回味,更不用說珍貴的收藏了。但是,他們會在一起談論共同讀過的東西,共同的議論把那些本來可能互不相識的陌生人變成了互相有聯繫的公眾,這就是現代公共社會。”
——徐賁
“這種報刊和咖啡館、沙龍等聚會場所構成了在政治上抗衡宮廷文化的文學公共領域(literary public sphere),文學公共領域又衍生出政治公共領域(politicalpublic sphere)。”
——哈貝馬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