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巾牛村

方巾牛村,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新民市,發展蔬菜大棚,是國家建設部指定的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個國家級試點示範村之一。

基本信息

方巾牛村簡介

方巾牛村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新民市大民屯鎮,距瀋陽西40公里,全村有801戶、2800多口人。該村被譽為東北棚菜生產第一村,2006年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是國家建設部指定的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個國家級試點示範村之一。先後被國家建設部確定為全國村莊整治規劃與行動計畫編制工作試點村、全國現代文明村。

方巾牛村發展

方巾牛村有農戶801戶,過去單一種大田作物,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1993年秋,村民吳亞芬家建起全村第一棟占地不到一畝的蔬菜大棚,年收入竟接近兩萬元,一時轟動全村。村民雖然看好扣棚種菜的前景,但扣一畝大棚需要萬元資金,不少農民望而卻步。1998年,村領導爭取到銀行貸款和上級對設施農業的扶持政策,立即召開村民大會,號召大家建設蔬菜大棚;為了少花錢多辦事,村里還統一購買塑膠薄膜、竹竿子等建材,統一運輸和施工等。2005年,全村扣1000畝大棚,全村實現社會總產值1.5億元,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目前全村800餘戶、2740口人,已實現戶均9個棚。全村實行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統一組織技術服務,棚菜生產按“一年三茬”的流程有序運轉,產出的棚菜俏銷瀋陽及吉、黑、上海和廣東等省市。自從1997年發展棚菜以來,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已超過萬元。這個村致富還有一個新招法———成立“產業黨支部”。新民市於去年把方巾牛村黨支部擴建為黨總支,按行業以“支部+協會”方式組建了棚菜協會黨支部、運輸協會黨支部、綜合黨支部。運輸協會黨支部成立後,運輸大戶徐樹義出任支部書記,堅持每月搞一次集中活動,黨員們帶頭千方百計開拓市場,在東北各大市場建立了蔬菜銷售點,每天將全村大量蔬菜運往各大城市。方巾牛村高峰期日產棚菜200多噸,每天需要100多輛機動車外運蔬菜,受其拉動全村已有120戶農民投身運輸業。村里種植“天之綠”牌綠色無公害蔬菜需求大量雞糞,因之帶動全村40戶農民養雞15萬隻。棚菜業還拉動了商飲服務業的發展,目前全村農藥店、商店、小吃部有300多家。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6畝(其中:田89畝,地107畝),人均耕地1.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258.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2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02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0畝;草地2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690.9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0戶通自來水,有116戶飲用井水,有1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4.44%)。有36戶通電,有2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69.44%和69.4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7戶(分別占總數的94.44%和47.22%)。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0畝,有效灌溉率為30.6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7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48萬元,占總收入的44.19%;畜牧業收入7.56萬元,占總收入的23.07%(其中,2006年內出欄肉豬120頭,肉牛14頭);林業收入0.58萬元,占總收入的 1.77%;第二、三產業收入2.40萬元,占總收入的7.32%;工資性收入7.75萬元,占總收入的23.65%。農民人均純收入1320元,農民收入以勞務輸出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7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人(占勞動力的51.85%),在省內務工20人,到省外務工22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36戶,共鄉村人口165人,其中男性86人,女性79人。其中農業人口164人,勞動力81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53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4人,參合率93.90%;享受低保1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12戶,占農戶總數的33.33%。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禮樂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洛黨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4公里,距離中學10公里。截止2006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3 人,其中小學生14人,中學生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9.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250個(勞均3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級財務收支狀況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