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豐江

新豐江

新豐江是珠江水系東江的一條支流,在廣東省中部,發源於新豐縣的小正鎮七星嶺亞婆石,東流經新豐縣、連平縣、東源縣,於源城匯入東江,全長163公里,集水面積為5813平方公里。目前在距河源市僅6公里的新豐江下游亞婆山峽谷出口處建立了一個水電站,形成了一個廣東省最大的人工湖--新豐江水庫。因源出新豐縣得名。

基本信息

新豐江

新豐江新豐江

新豐江珠江水系東江的一條支流,發源於新豐縣的小正鎮七星嶺,在河源市區匯入東江,
全長163公里,集水面積為5813平方公里。目前在距河源市僅6公里的新豐江下游亞婆山峽谷
出口處建立了一個水電站,形成了一個廣東省最大的人工湖--新豐江水庫

 新豐江水庫大壩,距河源市區6公里,為混凝土結構,高程124米,頂寬為5米,長度440米,是世界上第一座經受六級地震考驗的超百米高混凝土大壩。溢洪段設有3孔。公元1997年7月11日至14日、8月9日至16日,大壩兩次開閘泄洪。泄洪時,湖水從閘奔瀉而出,伴隨著雷鳴般的呼嘯聲,捲起千堆雪,仿似一幅蛟龍鬧海圖,十分壯觀。

新豐江水電站

庫容/調節庫容: 139/64.9億立方米
調節性能: 多年調節
裝機容量: 30.25萬千瓦
台數: 4台
保證出力: 9.9萬千瓦
發電量: 9.44億千瓦小時
最大水頭/最小水頭: 82.5/56.7米
設計水頭: 73米
水輪機型號: HL662-LJ-410/3 HL740-LJ-410/1
其它效益: 防洪
淹沒耕地: 168000畝
遷移人口/推算年份: 106464/人/年
壩型: 混凝土大頭壩
最大壩高: 105米
開挖土石方/填築: 156/8萬立米
混凝土總量: 105.73萬立米
水泥: 19.35噸
鋼材: 15617萬噸
木材: 72198立方米
靜態總投資/水平年: 2.192 億元/年份
單位千瓦投資: 725元
壩基岩石: 花崗岩
建設情況: 58.7開工,60.10發電

新豐江水電站位於東江支流新豐江上,廣東省河源縣境內,距廣州市200公里,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改善航運等綜合利用效益。據1984年水利電力部生產司資料,裝機容量302.5MW,保證出力99.9MW,多年平均年發電量9.9億KW·h,以220KV和110KV輸電線向華南電力系統供電。大壩為混凝土單支墩大頭壩,壩頂高程124米,最大壩高105米,工程於1958年7月開工,1960年第一台機組發電,1962年竣工。

水文和水庫特性: 壩址以上流域面積574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65.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08立方米/秒。水庫正常蓄水位116米,死水位93米,總庫容138.96億立方米,調節庫容64.89億立方米,為多年調節水庫。大壩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設計洪水流量10300立方米/秒,相應水位121.6米;校核洪水流量12700立方米/秒,相應水位123.6米。電站最大水頭81米,最小水頭58米,設計水頭73米。

樞紐布置: 大壩座落在燕山三期花崗岩上。壩頂長度440米,左右岸各布置3個混凝土重力壩段,中間共有單支墩大頭壩段19個。其中1~5號和14~19號壩段分別為左右岸非溢流壩段,6~9號為電站廠房壩段,10~13號為溢流壩段。

廠房為壩後式布置,廠內安裝4台豎軸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1~3號機單機容量為72.5MW,4號機為85MW。水輪機轉輪直徑均為4.1米。1~3號機額定轉速為150r/min,4號機為136.4r/min。發電機均為懸式空冷型,額定電壓13.8KV,定子鐵芯內徑8.54米。220KV屋外開關站布置在大壩下游距廠房1.5公里處。

泄洪設施: 溢流壩段設有3孔表面式溢洪道,孔口寬15米,高10米。堰頂高程111.56米,每孔最大泄量3800立方米/秒,固定式卷揚機操作。在水庫發生誘發地震後,為確保大壩安全,又在左岸增建1條直徑為10米,長778米的泄洪洞,最大泄量為1700立方米/秒。4台機組最大引用流量490立方米/秒。

水庫誘發地震: 水庫於1959年10月20日開始蓄水,同年11月記錄到地震活動。1960年5月當水位蓄至81米時,發生了3~4次地震活動,震級Ms=3.1。同年7月18日水位達到90米時,記錄到Ms=4.3的地震活動,震中烈度(Mercalli Scale)估計為5度。1962年3月19日水庫水位110.5米時發生了震級為Ms=6.1的強震,震中在壩下游1.1公里處,震源深度約為5公里,震中烈度約為8度。這次地震,在13~18號壩段高程108米附近產生了長達82米的上下游貫穿性裂縫。2,5,10號壩段,在同一高程附近也出現了不連續的水平裂縫。由於新豐江水庫誘發地震的發生,中國對誘發地震開展了綜合性的科學研究,包括1961~1973年3次大壩原型震動試驗,以及1981年對新豐江大壩頭部抗震穩定問題的模型試驗和非線性計算分析。從1961年3月起到1967年止,對新豐江大壩做了兩期工程加固,對支墩間空腔部分填實,並在壩趾加澆戧台,最後達到設計烈度9.5度和百年一遇洪水位110米相組合的標準。截至1964年底,新豐江大壩附近記錄了超過18萬次微震。以後22年又增加了12萬次,其中大於2度的有1.3萬次。地震活動於1962年3月19日達到Ms=6.1的高峰後即逐年迅速減弱。

運行效益: 水電站發電以來至1987年底,累計發電238.698億KW·h,承擔廣東電力系統的調峰、調頻和事故備用任務。水庫發揮了攔洪錯峰作用,提高了下游的防洪能力。例如1981年一次洪水,新豐江水庫攔蓄21.7億立方米,占洪水總量的80%,使下游洪峰流量減少19.5%,水位下降0.87~1.04米。改善下游航道300公里,通航流量由100立方米/秒提高到250立方米/秒,通航船舶由20~60噸提高到200~500噸。農田排澇受益面積達40~142萬畝。

設計和施工單位: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設計,新豐江水電工程局施工

北江水系、韓江水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