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月報》

《新華月報》

中國大型文獻資料綜合性期刊。新華月報社編輯,人民出版社出版。1949年11月在北京創刊。1981年改名《新華文摘》。

基本信息

期刊簡介

《新華月報》71年10期 《新華月報》71年10期

《新華月報》是中國大型文獻資料綜合性期刊。新華月報社編輯,人民出版社出版。1949年11月在北京創刊。1966年 8月休刊,1970年4月試刊,同年8月正式復刊。月刊。16開本,每期 50多萬字。向國內外發行。期發行量7萬份左右(1988)。此刊專門為中央和各地黨政機關、文化教育和科研單位提供有保存和參考價值的各方面資料。設有“政治”“經濟”“文化科學”“ 對外關係”“ 國際問題”“國內外要聞摘編”“國內外大事記”等欄目,刊載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要檔案、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央各報刊的重要社論等;同時選載闡述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的文章、調查報告、經驗總結以及國內外重大事件的報導。是資料比較完整、內容翔實、查閱方便的文獻資料期刊。1979年增出文摘版,1981年改名《新華文摘》。 

1949年11月,《新華月報》創刊號問世,它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本大型政治文獻性、綜合性月刊。1950年12月,《新華月報》改由新成立的人民出版社主辦。從1979年起,為適應讀者需要,《新華月報》分別出版文獻版和文摘版。文摘版後改作《新華文摘》,文獻版則成為後來的“純”文獻的時政性、綜合性的《新華月報》。

創刊背景

《新華月報》 《新華月報》

新中國成立之際,國家出版總署首任署長的胡愈之決定創辦一份大時政綜合期刊。他親自掛帥籌備,把刊物定名為“新華月報”,請毛澤東主席為《新華月報》創刊號題詞。同時組織了包括胡繩王子野楊培新傅彬然曹伯韓、樓適夷、艾青、臧克家、王淑明石少華等在內的陣容很強的編委班子,並在親撰的“發刊詞”中提出刊物以“記錄新中國人民的歷史”為主要任務。這就成了幾十年來《新華月報》的辦刊主旨。

雜誌出版

《新華月報》 《新華月報》

上半月刊《新華月報》(天下版)

以全景式的報導,全球化的視野,耐讀的敘事風格和獨到精闢的觀念,觀察、解讀社會發展中最重要的標誌性事件和人物,在記錄的同時,引導一種高端的、多元化的、人性化的思維方式與話語方式。內容涵蓋時政經濟、科技軍事、思想文化、生活時尚等領域。

一、時政:萃取媒體當月刊發的時政、經濟領域的標誌性、變革性事件。事件主體的報導簡明扼要,著重對事件為讀者進行全方位的剖析和解讀。
二、社會:記錄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思想、行為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及人們對由此引發的許多現象的困惑和思考。
三、經濟:該欄目每期摘登一件為人們所關注的熱點經濟現象的報導,一篇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的文章.一篇著名企業經營成功(或失敗)的典型案例分析。編輯目的是傳遞給讀者解讀經濟現象的新方法、新思維。
四、科技:介紹最新科學發現、新理論、新觀點;生活中的科學常識以及前沿科學、邊緣科學的新辭彙。
五、文化:分為三塊 〈文化熱點〉——電影、戲劇、電視劇、音樂、美術、攝影、舞蹈等文化藝術的重要評論,推介文章摘編;〈品書〉——月度重要圖書推介、書摘;〈鑑賞〉——對源遠流長的中外文物、郵票、錢幣等進行品評、欣賞。
六、人物:該欄目強調現實性、可讀性和知識性。努力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人格魅力。著重突出揭示人們在精神層面的,人性深處的追求,文章富有情感衝擊力。
七、環球:以平民視角關注全球各國家的風土人情。
八、華人:世界各國中文傳媒優秀文稿摘編,華人華僑事跡、涉僑事件、傑出人士和僑領傳記、報導,等等。此板塊旨在祖國大陸和海外華人華僑之間架起一座溝通橋樑。
九、特別策劃: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回顧(2006年該專欄為“公務員”。內容原創為主)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發展成就。
十、紀事:收錄國內外最新揭秘歷史文獻,批露揭秘文獻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十一、老報舊聞:刊摘幾十年前歷史上的今天發生的當時媒體記錄的舊聞老事,奇聞逸事,重溫歷史上的今天。

十二、視點:社會熱點的各種媒體聚焦。

下半月刊《新華月報》(文獻版)

以持重、縝密和公信力的風格,全面、客觀、權威地記述每月重要事件、政策法規和區域發展信息,內容涵蓋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活動、講話、重要會議、重大政策法規文獻以及地方區域政要活動、發展動態,提供體系完整、內容權威的高端時政及地方區域發展信息。
一、政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活動、重要會議、重要決策等。
二、經濟:黨和國家有關經濟的重要會議、政策、決定,國家權威部門的統計公     
報,經濟領域裡取得的重大成就,重要事件,以及自然災害等。
三、文化科學:有關文化、科學、醫藥、衛生領域的重要事件、決策,以及相關   
的統計數據。
四、對外關係: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出訪,國外政要的來訪,重大外事活動等。
五、國際:近期發生的重大國際事件,重要國際會議。
六、法律法規: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及其職能部門通過的重要政策檔案、
法律法規。
七、特別策劃:我與改革開放30年
八、大事輯覽:全面記錄上一個月國內外各領域發生的重要事件。

創刊者

胡愈之 胡愈之

胡愈之,筆名胡芋之、化魯、沙平、伏生、說難等,浙江省上虞豐惠鎮人。1910年,畢業於縣高等國小堂。1911年,以縣試第一名考入紹興府中學堂。1912年,入杭州英語專科學校。1913年,師從紹興名宿薛朗軒學古文。1914年,考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為練習生,工作之餘讀英語夜校,並自學日語世界語,開始發表著譯文章。翌年起,任《東方雜誌》編輯,並發表著評文章。1919年,胡愈之在上海參加聲援五四運動的鬥爭。“四一二”政變次日,起草對國民黨當局的抗議信,邀集鄭振擇等7人簽名在《商報》上發表。後被迫流亡法國,入巴黎大學國際法學院學習。1931年初回國途中訪問莫斯科,寫了《莫斯科印象記》。胡愈之一生都以進步文化與封建勢力和反動統治作鬥爭,早年即參與創辦編輯進步刊物《東方雜誌》、《新女性》、《商報》等,發表文章,揭露反動統治者的罪行。抗戰期間,出版《團結》、《集納》、《譯報》等刊物,向國內外進行抗日 之宣傳。1930年,遵周恩來意見,到新加坡任陳嘉庚創辦的《南洋商報》編輯主任,後又主辦《南僑日報》、《新婦女》等報刊,直接在海外宣傳中央共產黨的方針政策。解放後歷任國家出版總署署長,《光明日報》總編輯等職,198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