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新興縣春秋戰國時屬南裔之地、百越之地,未列入漢族政權的統治疆域。今新興縣地域,在百越(粵)地春秋戰國時,稱為百越(粵)地。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全國為36郡,廣東省僅粵北一部分屬長沙郡。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軍南征百越,在百越地增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3個郡,今新興縣地域屬南海郡。秦末(公元前206年),南海郡趙佗並嶺南3郡,自立南越國,今新興縣地域屬南越國轄地。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新興縣地域設定臨允縣(縣治在今新興縣新城鎮)屬合浦郡(郡治在今徐聞縣),此為新興縣置縣之始。
赤壁大戰後,建安十五年(210年),交州遷到南海郡番禺縣(今廣州市),臨允縣屬交州合浦郡。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臨允縣改屬廣州蒼梧郡(郡治在今廣西梧州)。
西晉,從臨允縣分置出新寧縣(縣治在今新興縣新城鎮)。東晉永和七年(351年),從蒼梧郡分置出新寧郡,從臨允縣分置出單堞縣(縣治在今新興縣東成鎮丹碟村)。因新寧郡郡治在新寧縣,郡縣同名,所以新寧縣改名為新興縣。時新寧郡領臨允、新興、單堞3個縣。
南朝宋元嘉年間(424—453年),新興縣改稱新城縣,仍隸屬新寧郡(郡治遷至南興縣)。時新寧郡管轄的縣增至14個,分別是:博林(今高要市博洞村)、南興(縣治在今新興縣城東北十里,即洞口鎮三挺、都吉附近)、臨允(今新興縣地域,縣治在今新興縣新城鎮)、甘泉(即甘東,今陽春市西北部)、新城(縣治在今新興縣新城鎮)、單堞(縣治在今新興縣東成鎮丹碟村)、龍潭(縣治在今新興縣天堂鎮龍坪村的龍潭寨)、撫納(今高要市南部)以及威平、平鄉、城陽、威化、初興、歸順縣。南齊時期(479—502年),新寧郡治移至博林縣。
梁天監二年(503年),新城縣復名新興縣。梁普通四年(523年)設定新州,轄新寧郡,新州總管府設在新興縣。同時,新寧郡治遷回新興縣,置索盧縣(縣治在今新興縣集成鎮夏盧村)入新寧郡。其時,新寧郡轄14個縣:新興、南興、索盧、博林、威平、龍潭、平鄉、城陽、威化、初興、撫納、歸順、流南(在今陽春市西北部)、西城縣(在今陽春市西南部)。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除新寧郡,將南興、新城等14個縣合併為新興、索盧、撫納、銅陵(縣治在今陽春市石望鎮平地村,581年龍潭縣遷至此地後改名為銅陵縣)、博林5個縣,隸屬於新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廢除新州,撤銷索盧縣併入新興縣,屬信安郡(郡治在今肇慶市)。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新州,州治在今新興縣新城鎮司前村,屬廣州總管府。同時復置索盧縣,從新興縣分置出永順縣,新興縣改名為新昌縣(縣治遷至今新城鎮水東村)。時新州下轄索盧、新昌、單堞、永順(縣治在今雲城區腰古鎮)4個縣。貞觀十三年(639年),將高要郡清泰縣(今高明市西部)併入新州。天寶元年(742年),新州改為新昌郡,設新興縣,撤銷新昌、單堞2個縣併入新興縣(縣治又遷回司前村的郡治西側)。乾元元年(758年),新昌郡復名為新州,撤銷索盧縣併入新興縣,其時新州領新興、永順2個縣。
五代時期,新州仍沿襲唐制。
宋開寶五年(972年),撤銷永順縣併入新興縣。至道三年(997年),時新州(新興郡)屬廣南東路,領新興1個縣。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並新州、春州(今陽春市)為新春州,州治在新興縣。天禧四年(1020年),新州與春州分設新州領新興1個縣。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新州改為新州路,設定新州路總管府於筠城,領新興縣,屬江西省廣東道(道治在廣州)。至元十九年(1282年),新州路復名為新州,降為散州,轄新興1個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新州領新興、陽春、陽江縣。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三十日,廢除新州,重置新興縣,隸屬於廣東布政司嶺西道肇慶府,在新興縣設定廣東布政司嶺西道行台。
清朝,新興縣先後隸屬於廣東布政司廣肇南韶道、肇高廉羅道、肇羅道、肇陽羅道、廣肇羅道肇慶府。
民國時期,新興縣先後屬廣東省第三、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高要縣)和廣東省第十一行政區。
1949年10月,新興縣解放。新興縣隸屬廣東省西江專區,1953年屬粵中行政公署,1956年2月改屬高要專員公署。1958年11月隸屬江門專區,同月,新興、雲浮兩縣合併,稱新雲縣(縣治在新興縣城關鎮)。1959年1月,新雲縣改名為新興縣。1961年4月,恢復新興、雲浮兩縣建制,新興縣隸屬肇慶專區專員公署。1968年3月,肇慶專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轄新興縣。1970年10月,肇慶專區改為肇慶地區,新興縣隸屬肇慶地區。1979年4月,撤銷肇慶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肇慶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是年,新興縣隸屬肇慶地區。1988年1月,地級肇慶市成立,實行市管縣體制,新興縣隸屬肇慶市。1994年4月,地級雲浮市成立,新興縣隸屬雲浮市。至今,新興縣仍隸屬雲浮市。
行政區劃
2003年12月,新興縣撤銷洞口、共成、船崗三鎮,分別併入新城、太平、集成三鎮。調整後,新興縣轄12個鎮:新城鎮、天堂鎮、勒竹鎮、河頭鎮、集成鎮、太平鎮、車崗鎮、稔村鎮、東成鎮、水台鎮、里洞鎮、大江鎮。
截至2017年,新興縣轄12個鎮(新城鎮、水台鎮、車崗鎮、東成鎮、稔村鎮、太平鎮、六祖鎮、大江鎮、河頭鎮、天堂鎮、簕竹鎮、里洞鎮),199個行政村(社區),縣政府駐地在新城鎮。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新興縣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地處東經111°57′37″至112°31′32″,北緯22°22′46″至22°50′36″之間。東與高明區、鶴山市交界,東南與開平市接壤,南鄰恩平市,西南連陽春市,西北為雲安區、雲城區,東北接肇慶市高要區。縣境南北相距51公里,東西寬56公里,距海洋最近點100公里,全縣政區總面積152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新興縣的地勢是西南高,東北低,南部多高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最高的天露山海拔1250.7米。中東部為起伏的丘陵,海拔在20~100米之間,耕地較平坦。北部地勢較低,地貌屬新(興)——高(明)——鶴(山)丘陵台地區。南面為天露山主峰及其支脈橫貫,東北面、西北面有老香山、崖樓山對峙。東面為布辰嶺山區,西面是雲霧大山支脈。縣境四面環山,有“新興盆地”之稱。發源於天露山山脈的新興江從南向北貫穿,形成了一條狹長的河谷平原。新興縣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縣內小盆地、河谷平原、丘陵、台地相連。
地質
新興縣屬前震旦紀華夏古陸區域範圍。從震旦紀到奧陶紀,縣內都是受侵蝕的陸地,到了志留紀受到珠江海浸,繼續到石炭紀地層。至中石炭紀,海水退出,又為陸地,一直保持至今。三疊、侏羅紀沉積了皀幕山系,到白堊紀的燕山運動時期,大量花崗岩侵入,第三紀又沉積了內陸盆地紅色砂性岩系,第四紀在各種不同場地下形成了堆積沖積地帶。新興縣岩石的分布根據珠江水利工程總局1956年印製《珠江流域主要岩石分布圖》資料,縣城西北,簕竹河中、下游屬石英砂岩,大南河、回龍河及簕竹河葉坑以上屬花崗岩。
氣候
新興縣境處在北回歸線以南,距海洋最近點100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歷年平均氣溫21.6℃,最高氣溫是6~8月,極端最高氣溫38.9℃(1990年8月17日)。全年7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8.2℃;最低氣溫1、2月,極端最低氣溫-2.5℃(1999年12月24日)。全縣多站多年平均降雨量1611.0毫米,比全省均值稍低,年際變化較大,易出現洪澇和乾旱等災害。歷年年平均日照1694.8小時,年日照百分率38%。 有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短的特點。
四季特點
廣東省自然季節的劃分,以平均氣溫小於14℃為冬季,大於或等於24℃為夏季,介於二者之間為春、秋季氣候。新興縣四季氣候特點如下:
春季(3~5月):春季溫度緩慢上升,冷暖、晴雨變化頻繁。
夏季(6~8月):夏季雨量集中,降水強度大,天氣炎熱光照充足。
秋季(9~11月):本季氣溫迅速降低,且日較差大。
冬季(12~2月):天氣晴朗,寒冷,少雨,有霜凍,多偏北風。
水文
新興縣境內河流大多發源於縣境南部高山和東西兩側的丘陵山地,分別注入三個水系。流入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有新興江及其支流,占全縣流域面積的83.8%。流入珠江流域開平市境內潭江水系的和流入陽江市漠陽江水系占全縣流域面積的16.2%。全縣河流總長度310公里,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204公里。新興縣境內主要河流有西江一級支流1條(新興江),二級支流3條(簕竹河、大南河、回龍河),三級支流3條(集成河、共成河、船崗河);漠陽江一級支流1條(五四水);潭江一級支流2條(鎮海水、梧桐水),二級支流1條(開平大沙河)。全縣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條,分別是船崗河、共成河、南河、回龍河、簕竹河、新興江。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4年底,新興縣農用地面積14.04萬公頃,耕地總面積2.29萬公頃,其中基本農田面積2.02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88.21%。建設用地面積10051.66公頃,未利用土地面積1695.29公頃。
礦產資源
新興縣礦產資源蘊藏豐富,有3大類共20多種。有色金屬類有:鎢、錫、鉬、銅、鋁、鋅、鉛、金等;非有色金屬類有:花崗岩、石灰石、鉀長石、高嶺土、水晶石、重晶石、石英石、方解石、硫鐵礦等;稀有金屬類有:獨居石、鈾、綠柱石、鉭鈮、鈦鐵礦等。
花崗岩遍布全縣各地,蘊藏量75億多立方米,有玉紅、桃紅、虎紋、新興青、五彩、黑色、黑芝麻、黑玫瑰、條紋黑、粗紋、大斑點、寒夜雪花、黑白大斑晶、灰綠、翡翠等20多個花色品種。經地質部門鑽探和省地礦局中心實驗室鑑定,硬度為摩氏六度,抗壓強,理化指標優良,不含放射性物質,荒料率五成以上,富有開採價值。高嶺土(白泥)分布於上沙、車崗、稔村、河頭、簕竹,質量高,儲量多。石英石分布於共成、河頭、里洞、金礦分布於天堂、河頭、簕竹等區、鎮。經省地質專家推斷,新興縣處於吳川、四會大斷裂幾十公里的地帶中間,是具有成金礦條件的地方。
生物資源
新興縣植物資源有:菌類、果類、木類、竹類、花類、香類、藥類、草類(含藤)、染料類等。
植物資源中屬於珍稀品種有:金銀花、春砂仁、巴戟、淮山、樟樹、赤楠木、粗榧等。
動物資源有:獸類、鱗介類、蛇蟲類。
動物資源中屬於珍稀品種有:虎(華南虎)、豹、箭豬、果子狸、穿山甲、金錢龜等。
人口
人口
新興縣2016年戶籍總人口49.27萬人,常住人口45.01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5.28萬人,女性人口24萬人;新城鎮10.41萬人、車崗鎮30651人、水台鎮16553人、稔村鎮39540人、東成鎮30462人、太平鎮63720人、里洞鎮20296人、六祖鎮67649人、大江鎮11458人、天堂鎮66638人、河頭鎮25333人、簕竹鎮16299人。另有華僑、港澳台同胞15萬多人,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之一,屬粵語方言廣府片區。全縣人口(常住人口計)自然增長率6.07‰,人口出生率13.39‰,人口死亡率7.32‰。全縣政策生育率達95.78%。
民族
新興縣居住人口以漢族為主,其它居住民族還有壯族、瑤族、土家族、苗族、侗族、黎族、滿族、布依族、仫佬族、蒙古族、回族、彝族、白族、畲族、朝鮮族、藏族、傣族、維吾爾族、土族、水族、仡佬族等。
經濟
綜述
2017年,新興縣實現生產總值266.11億元,比上年增長6.2%。
2017年,新興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52億元,增長4.1%,其中稅收收入10.38億元(縣級),增長10.4%。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5.46億元,增長14.4%。
2017年,新興縣稅收收入32.62億元,比上年增長23%,其中,國稅收入12.05億元,增長28.1%;地稅收入20.56億元,增長20.1%。
2017年,按常住人口測算,新興縣人均生產總值58829元,比上年增長5.3%。
第一產業
2017年,新興縣第一產業增加值55.82億元,比上年增長3.2%,對GDP貢獻率為11.2%。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4.34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農業25.85億元,增長8.4%;林業9.32億元,下降1.0%;牧業54.42億元,增長0.1%;漁業3.56億元,增長20.5%。2017年末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5.49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0.23%;化肥施用量(折純)17597噸;機電灌溉面積24.5萬畝。
新興縣農業形成了“一鎮多業、多鎮一業”的新格局。全縣農業產業化組織銷售收入650億元,增長6.57%,全縣擁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1家、市級30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8個,總數達到520個,各類種養大戶11870多戶,有各類年收益在10萬元以上的家庭農場5140多個。
第二產業
2017年,新興縣第二產業增加值106.76億元,比上年增長8.6%,對GDP貢獻率為56.6%。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3.64億元,增長10.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3億元,增長8.7%。不鏽鋼製品、陶瓷、農副產品深加工、皮具等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不鏽鋼餐廚具產業獲批籌建省知名品牌示範區,有9家企業17個產品獲“廣東省名牌產品”稱號。
第三產業
2017年,新興縣第三產業增加值103.53億元,比上年增長5.4%,對GDP貢獻率為32.2%。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5.1%,批發和零售業下降0.1%,住宿和餐飲業增長12%,金融業增長8.5%,房地產業增長7.8%,營利性服務業增長17.3%,非營利性服務業增長6.4%。
旅遊業
2017年,新興縣共接待遊客1170.8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02.54億元,分別增長8.75%和19.72%,被評為廣東省旅遊創新發展十強縣。
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貿易
2017年,新興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1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全年進出口總額7.06億美元(業務數),比上年下降1.4%。其中出口額6.89億美元,下降0.28%;進口額1653萬美元,下降32.5%。
交通和郵電業
2017年,新興縣完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7.76億元,比上年增長5.1%。
交通運輸
公路
高速公路:江羅高速(全線通車)、高恩高速2018年建成通車、汕湛高速(雲湛段)已通車、汕湛高速(清雲段)2019年建成通車
省道:S276、S113線貫通全境
縣轄公路總里程為962.908公里。其中縣道155.367公里,鄉道469.456公里,村道338.085公里(含等外公路103.949公里),城區和鄉鎮主幹道全部實現了硬底化。
鐵路
三茂鐵路貫穿全境
政治
縣委書記 | 唐誼 |
縣長 | 袁伙月 |
領導信息統計截至2018年9月,參考資料來源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止到2017年底,新興縣國小實際招生6622人,在校學生36479人,畢業生5013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中招生4910人,在校學生13492人,畢業生4350人;普通高中招生2777人,在校學生8909人,畢業生3436人。中職教育中職業高中招生684人,在校學生1595人,畢業生634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984人,其中:國中1242人,高中742人。國小專任教師2227人。全縣登記在冊幼稚園63所,全縣學前教育在園幼兒數(含國小附設班)18338人;幼稚園專任教師1070人。
科學技術
2017年,新興縣實施的市級星火計畫項目1 項、縣級星火計畫項目3項。全縣獲省科技獎項目2項。全縣共申請專利627件,其中,發明專利106件;授權專利286件,其中,發明授權專利12件。
文化事業
截止到2017年底,新興縣現有縣級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博物館、中心文化廣場各1個,藝術表演場所2個;廣播電台和電視轉播台各1座,有線電視台1個,廣播電視站12個;全縣共有文化站12個。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100%和100%,有線電視用戶達5.8萬戶。城鄉文化活躍豐富,全年送戲下鄉24場,送電影下鄉1932場,送圖書下鄉10.1萬冊,在全縣實現鎮綜合文化站和農家書屋全覆蓋,建成農家書屋199間。
體育事業
2017年,新興縣體育健兒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得省級冠軍 2 個,省級亞軍2個;獲得市級冠軍27個,市級亞軍25個,市級季軍 23個。
醫療衛生
截止到2017年底,新興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含個體診所、廠礦、醫務室、衛生站)189個,其中:醫院3間,衛生院12間,門診部、所20間,慢性病防治站1間,疾病控制中心1間,衛生監督所1間。醫院、衛生院擁有病床床位1720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486人,全縣執業醫師468人,助理執業醫師329人,註冊護士1066人。全縣共有村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33個,農村醫療衛生狀況不斷加強和改善,衛生保健進一步完善。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26%,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93.26%。城鄉基本醫療保險深入推廣發展,2017年實際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1.7萬人。
社會保障
截止到2017年底,新興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9.3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4.7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3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5.58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5.66萬人,領取養老保險金人數1.04萬人。2017年實際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9.83萬人,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人數6.88萬人。
到2017年底,新興縣各類社會福利機構16個,擁有床位1904張,年末在院人數294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趨完善,全縣社會救濟總人數16606人,其中:城鎮低保1103人,農村低保10367人,集中供養五保294人,孤兒101人,事實無人撫養孤兒62人,農村分散供養五保2593人,臨時救濟人數2086人。醫療救助人數5162人。城鎮社區服務設施292個,社區服務志願組織機構數38個,社區服務志願者人數13642人。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白鹿台遺址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趙佗來境狩獵築白鹿台。位於縣城南6公里的集成區越王殿村(今南塘村)東側象山山嘴。歷代不少人士到此刻石憑弔。遺址面積180平方米。內遺存有漢代、唐代的布格紋板瓦碎片。
筠城遺址 筠城種竹為城,東晉永和七年(351年)始為歷代縣衙、州衙、郡衙及倉庫監獄,官民住宅在城外,遺址即今中山公園。宋代紹興二十年(1150年),州守王濟以城狹窄,將城擴大,城南擴1里,東、西、北各擴大半里。同時,在土基內遍植簕竹環繞,城周1484丈,明朝天順七年(1463年),知府董瑜於土城內築磚城649丈,後幾經修築。民國20年(1931年),拆毀城址改建環城路,全長2231米。今中山公園內遺留有500年前種植的2株榕樹,大門口有兩尊明代紅砂石雕獅子,均是縣衙內的遺物。
單牒縣縣治遺址 東晉永和七年(351年),設單牒縣。至唐天寶元年(742年)廢。縣治遺址在東成區單牒村。尚留南門城樓牆垣兩段,各長14.5米,寬1.6米,為三行一橫七層磚結砌,磚長32厘米,寬15厘米,厚6.5厘米,粉黃色,屬唐代磚。
索盧縣縣治遺址 梁普通四年(523年),新寧郡增設索盧縣。唐乾元元年(758年)廢。縣治遺址在縣南集成區夏盧村南側的來龍山腳,坐西南向東北,來龍山山脈兩邊延伸環抱。遺址地勢較今夏盧村稍高,舊縣治依山而築,無濠溝防禦設施,面積8004平方米。1984年普查時在遺址採集到布格紋、灰白色、胎重厚的唐代板瓦。
文井遺址 位於縣城西北郊井料崗(今州背國小前)崗腳水田旁。史載有明王大用《文井記》,稱“泉甘而冽,時上溢流潤,兆科目得人”。現已廢。
明窯遺址 位於縣城南1.5公里的風翔里村側官田山崗腳,遺址10多處,窯址深2米,高1.5米,每窯容300~400磚,是明代燒制縣城城牆磚的窯址。
觀音山遺址 觀音山在縣城北郊,原名峽崗,因崗下有觀音廟,故俗稱“觀音山”。崗高40餘米,突起東門河傍,與對岸巨福山並峙,作縣城捍門。崗西下觀音廟砌有百餘級石階,石級直達崗頂梓潼廟、文昌閣和東麓的康公廟。遍山長松、樟樹,蔥鬱聳翠,東坡靠河,為民國年間學生植樹節植樹場地。南有大堤“梓潼圍”,直貫城區,流經山下的東門河中有潭深水急的“峽山灣”。觀音山向為詩人墨客登臨題詠及縣城居民郊遊憩息之地。建國後,為擴建縣城,發展經濟,山崗已被劈平。遺址2700多平方米,現為縣副食品加工廠、縣松香廠等企業所在地。
梓潼圍遺蹟 梓潼圍原從縣城水街口起沿東門河至觀音山,為長1.05公里、高5米的河堤,是保護縣城北郊、橋亭、坡邊等村莊,橋亭洞稻田不受洪患,縣內規模最大的堤圍。建於宋代,歷代屢崩缺成災。建國後,以磚石、水泥加固堤基,並於1977年改為河堤公路。
高地塔遺址 高地塔又名夏院塔,唐時原是3層木塔。宋淳熙年間,湯邦彥、梁萬頃創建高15丈3尺,凡9層磚塔,後崩廢。清乾隆年間,南外李豫修復六角9層磚木結構舊貌,為縣城建築物之最高點。1948年冬,新興縣政府將塔拆除了4層,第5層改為炮台。建國後,殘塔已拆除。遺址現為縣食品公司、縣醫藥公司倉庫、宿舍。
曾受一故宅 曾受一,原雲浮縣籍人。清川東兵備道重慶知府。曾受一故宅,在原雲浮縣(今新興縣)河頭鎮河仔口竹園窩村,另在二村祠堂屏牆尚殘存有“儒林”二字;在竹完窩祠堂房,門額尚懸有“觀察第”舊木匾。
民間藝術
(一)戲劇
建國前夕,縣內的水東岸、稔村、大穩、舍豐、壩塘、碧塘、布茅、彭山等鄉村有農民組成的業餘粵劇班20多個,為民眾表演古裝粵劇。民間喜慶日子,粵劇班承接吹奏八音演唱粵曲。其中,水東岸“聯超群”八音班,聲藝最佳,譽為縣內第一班。
1956年,全縣有業餘粵劇團70多個,演出劇目有《白毛女》、《王秀鸞》等。1958年至1977年,組織全縣匯演、調演共13次,有66個代表隊共3580人參加,演出粵劇、歌舞、曲藝等節目477個。還組織業餘作者創作多場粵劇、獨幕粵劇、話劇、快板等節目170多個,開展民眾性自編自演活動。至1985年,共創作各類劇目185個,各業餘劇團、演出隊共演出粵劇、歌舞、曲藝節目518個。
(二)舞蹈
獅舞:縣內各村有設館習武術的傳統,館中附習獅舞。每逢春節、國慶等喜慶日子表演獅舞特技如“獅子出洞”、“獅子滾球”、“獅子采青”等(詳見本志第四十三章體育)。
龍舞:民間舞龍,民眾視為象徵吉祥興旺。縣城水東岸擅造火龍,城關鎮倉夏和簕竹鎮良洞的民眾擅長扎金龍,又善於舞龍。1979年後,每逢國慶節、春節均有表演。
(三)音樂
新興地方民眾向有唱山歌的習慣,傳說源自劉三妹。清《肇慶府志》載:“劉三妹新興人,生唐中宗時,年十二善歌,遊戲得道,往來兩粵溪峒間。解諸蠻語,與白鶴鄉一少年登山而歌,人環視之七日夜,歌聲不絕,俱化為石。”
新興民歌種類很多,有縣城山歌、天堂民歌、新娘歌、喃么歌、跳樓調、採茶調、盲公調、哭哀歌和順口溜等。新興民間歌謠約有一百二十多首,結合其功能和對象進行分類,其種類有:勞動歌,儀式歌,時政歌,生活歌,情歌,兒歌。民歌源遠流長,生活氣息濃,語言形象,曲調流暢,內容多是反映下層社會生活、人民悲歡離合的事,民國期間,流傳較廣。
抗日戰爭期間,縣民眾教育館集合民間藝人、各學校學生組織歌詠隊,有時在縣城召集民眾開文娛晚會,以歌詠及曲藝宣傳抗日救亡活動。建國後,縣曾蒐集整理民間歌謠,開展全縣民歌、文藝匯演。1980年後,音樂活動日趨活躍。城鎮設立“兒童小提琴班”、“牧童笛班”。一些機關、學校、工廠組織有成人歌詠隊,豐富文娛生活。
縣文化館先後集體創作一些歌曲。顧劍民創作的《飛奔吧,新興車站》獲省創作獎。
曲藝優秀作品有《李連長認親》(刊登在1982年8月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的曲藝雜誌)、《書記遊園》、《尋牛記》、《手捧香荔話苦甜》、《畫家》(相聲)、《好獵手》(相聲)、《伏虎》(快板)等。
(四)新興民間傳說、故事
新興民間故事、傳說約有五百八十多篇。分類有傳說類:人物傳說、地方傳說、動植物傳說、土特產傳說、民間工藝傳說、風俗傳說;故事類:幻想故事、動物故事、精怪故事、生活故事、機智人物故事、寓言、笑話。
(五)諺語
內容較為豐富,涉及時政、事理、修養、社交、生活、自然、生產等方面。
方言
新興縣境記憶體在兩種漢語方言,分別是屬粵方言的“新興話”和屬客方言的“客家話(嘊話)”。粵方言分布甚廣,河頭、簕竹兩鎮主要使用客方言,其餘各鎮主要使用粵方言。
新興話
新興話屬於粵方言,是新興縣內的通用語言,日常使用人口占全縣人口的90%以上。新興話的形成,大致經過三個歷史時期。一、秦漢時期漢移民的進入,將中原“雅語”帶入新興地域。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軍占領百越。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為“墾卒”遷至嶺南。“墾卒”是歷史上第一批漢族移民。秦在嶺南設定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其時新興地域屬南海郡。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新興地域就有縣級設定,東晉永和七年(351年)就有郡級設定。西晉永嘉年間,中原發生“八王之亂”,繼之又有“五胡亂華”,中原漢人大量南遷,進入新興的漢人開始增多,以中原“雅語”為基礎的新興話形成,成為當地的優勢語言。二、唐宋時期,新興成為朝廷貶官流放的主要地方。明朝嘉靖十四年《廣東通志初稿》“流寓”卷列舉唐宋兩朝共有22位名人流寓肇慶府,明朝時的肇慶府轄新興縣等一州十二縣,22人當中有14人流寓新興縣,其中宰相級就有5人。他們在新興縣寓居期間,開辦學堂,傳播中原文化。他們所操的官話,對新興話產生一定的影響。三、南宋元朝時期,大規模的漢移民進入新興。現新興縣大部分的族群,都是由南雄珠璣巷經珠江三角洲進入新興。這些移民,由於在珠江三角洲居住一段時間後進入新興,使得新興話或多或少受到他們原居住地語言影響。在粵方言分區上,有學者把新興縣劃為“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圍或邊遠地區”,稱其“方言與廣州話比較起來,雖然有著各種不同的特點,但語音、辭彙的共同點仍然比較多,可以說是大同小異。跟廣州人用方言交談,基本上可以互相通話” 。
新興縣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東北面是歸屬粵海片(廣府片)的高要和佛山;東面和東南面是歸屬四邑片的鶴山(鶴山雅瑤屬四邑)、開平和恩平;西南面是歸屬“兩陽片”或“高廉片”的陽春;西北面和北面是同屬雲浮市轄的雲安縣和雲城區,跨過雲安縣和雲城區再往北和西北,則是歸屬“勾漏片”的鬱南、羅定和德慶。新興縣是粵方言幾個大片的接壤過渡地帶。
地理位置的特點往往與方言特點緊密相關,新興縣地處粵方言幾個大片的接壤地帶,很自然地成為一個聯接東西南北、雜糅各片特點的方言點。新興方言的語法存在一些雜糅了東(粵海片)西(高廉片)南(四邑片)的特點;相比廣州話,新興話較多地保留古代漢族“雅語”的面貌。
新興話在縣內各鎮也有差異,形成幾個區域。縣城話:新城鎮、車崗鎮、太平鎮、集成鎮、東成鎮、大江鎮和簕竹鎮良洞村、里洞圩附近地區等。稔村話:稔村鎮南部。水台話:水台鎮。梧洞話:里洞鎮南部地區。天堂話:天堂鎮和河頭舊街附近。
客家話
唐代戰亂至五代十國時期,大批漢人通過橫浦之道或贛南至福建石壁、至梅州、至惠州,或粵海通道到廣東,這是客家人的遷徙之路。在經過長期流徙以後,他們所操的語言慢慢地發展成為一種方言——客家話,這批被稱為“客人”的中原漢人最後定居於梅縣地區。由於客家人都具有正統意識,其語言一直保持穩定狀態,既不受金元之後中原漢語演變趨勢的影響,也不易為粵語所同化。客方言不是一種獨立的語言,而是漢語的一個支派。
新興縣內的客家人,是梅縣地區客家人的遷入。縣內河頭鎮、簕竹鎮是客家人相對集中的區域,水台、車崗、太平、天堂等地也有客家人居住。至2000年,縣內客家人有3萬多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分布在140條自然村。他們日常交往講“客家話”,對外交往可講“新興話”。
風景名勝
國恩寺
龍山旅遊區內的國恩寺,是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故居和圓寂之所,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00多年前惠能大師憑佛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五祖弘忍真傳衣缽,成為佛教禪宗第六代宗師。六祖創“頓悟”學說,把源於印度的佛教改革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其留下的《六祖法寶壇經》更是研究中國和世界佛學史、思想史、哲學史的歷史巨著之一。
神仙谷
神仙谷景區位於六祖鎮西南部留村村委會轄區內,座落在新興縣八景之一的筆架山,距龍山旅遊度假區只有四公里。景區面積約2609畝,谷內全長約四公里,因仙跡而得名。
古塔春暉
寶寧塔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位於天堂鎮內垌盆地的出口處三廟口兩山嘴間的中點。塔高24米,壁厚1.45米,八角七層,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縣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塔。內垌四面有高山相環,中間卻地勢平坦開闊,自古農業發達。
水台疊翠
水台鎮位於新興縣東部,面積約70平方公里,距縣城30公里,是新興縣農業發展區域化萬畝連片水果基地。水台鎮的山頭低矮、坡度平緩,土質疏鬆,有利於水果生長,傳統種植有西瓜、香蕉、柑桔橙等。溫氏集團祖代原種豬場投產、珠三角花卉培育種植後方生產基地引成,使水台鎮形成集科研、生產、旅遊於一體的觀光農業,成為廣東省著名的三高農業示範鎮。
天露山
天露山旅遊度假區位於里洞洛洞村,坐落於粵中南部最高峰天露山北麓 ,新興致力打造的“中國第一禪漂”的禪龍峽也位於此。禪龍峽漂流全長3.8公里,總落差188米,最高落差20米,有聖祖峰、平湖秋色、忘憂谷、佛在我心等景點。
金水台溫泉
金水台溫泉水質晶瑩清澈,有淡淡的“臭雞蛋”味,水溫高達70℃,水質含有偏矽酸、氡、硫、鉀、鈣等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礦物質元素,有很好的保健療養價值。金水台溫泉由多米尼家外商投資,首期投資人民幣1.2億元,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池區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建有30多個特色不一的溫泉池,溫泉衝浪池、溫泉滑梯、大型溫泉水療池、溫泉魚療池、溫泉酒吧池等。景區的各種會務及娛樂設施完善,高級卡拉OK歌舞廳、各種20人至400人的大型會議中心及配套完善的多媒體設施,600多餐位的特色中餐廳、西餐廳,加勒比海風格別墅60多套,每套別墅更配有私家溫泉池及獨立的車房,共有豪華客房200多套,房間設有露天陽台。
藏佛坑
藏佛坑位於廣東新興縣六祖鎮寺田村東側,距國恩寺3公里。藏佛坑內 有約2公里的長坑延綿於兩山之間,原始自然生態保持良好,坑內淺流飛瀑,奇岩怪石,綠蔭山色相映成趣,藏佛坑內還有架古色古香的水車。傳說六祖圓寂後,屍體端坐在坑中一塊石上,因此得名!坑內的化身潭有瀑布從峭壁下瀉成數米深潭,潭內有岩洞為六祖惠能圓寂之處。潭外百餘尺溪中有一平面石,舊社會遇天旱之時,鄉民常迎六祖塑像來此石求雨,據稱相當靈驗。在平面石的對面山有一塊高數十丈的巨石,似韋陀佛像,故名“韋陀石”。坑兩側山麓有數巨石,如四大天王,俗稱“金鋼石”。藏佛坑石奇、山清、水秀,是旅遊覽勝的好去處。
特產美食
蛇肉
新興人食蛇,最早流行於民間,聽聞蛇肉可以去除小孩晚上冒汗的毛病,並且可以美容小孩肌膚,其實蛇乃高膽白食物,吃之對肌膚增白無可厚非。後來由於療效顯著,加之廣州、南海等地食蛇的菜不斷豐富,食蛇的風俗在新興悄然興起,首家經營蛇食餐的是現太平鎮鳳凰水閘的蛇餐館。最初的菜式是將蛇折骨撕肉,加之雞肉絲、火腿絲、豬肉絲、冬菇、木耳等作為配料火文成蛇羹,專供顧客品嘗。後來發展至“三蛇龍虎鬥”、“三蛇龍虎鳳大會”。這些菜式正流行於各大賓館、酒樓,但以原鳳凰水閘的蛇王旺經營的最好,其店址現已遷至冼河橋旁,原店址仍為舊稱,但被他人經營,在冼河橋蛇餐館一般用眼鏡蛇(飯剷頭)、金角帶、過樹榕這三種蛇匯於一起做蛇羹,其中加入果子狸的蛇羹叫“三蛇龍虎鬥”,加入老貓的就稱“三蛇龍虎鳳大會”,新興人食蛇比起以前已有大發展了,除了蛇羹外,還有炒蛇絲、火文蛇肉、炒蛇皮、蛇湯、燉蛇盅、火局蛇木錄、蒸蛇木錄等,有近百個品種。
簕竹田螺
簕竹田螺是簕竹鎮“好好餐廳”的一道名茶,其選料上乘,味道鮮美,配料獨特,馳名縣內外。簕竹田螺的原料田螺來料來自於簕竹沙涌純粹的無污染的本地產螺類。螺體螺紋清晰,螺殼滿而透明,螺肉肉質肥美。簕竹田螺的烹製方法多用猛火乾炒,配以紫蘇、蒜米、蚝油等炒至螺殼紅方可下鍋上桌。新興人食螺多於中秋前後,因為此時的螺肉最為肥美,螺籽少,吃起來比較方便。簕竹田螺現已發展成以田螺為主打的河鮮宴。除田螺以外,河鮮宴會有當地河涌盛產的魚類、肝魚、山斑、河蝦、黃骨魚等。
天堂狗肉
有諺云:“狗肉滾三滾,神仙企(站)唔(不)穩”,“夏至狗,無處走。”說明新興人非常喜歡狗肉。不過新興人吃狗肉多在冬季而不大夏天了。天堂狗肉的吃法是有一番講究的,首先在選科上,普遍有“一黃二黑三花四白”,認為黃狗的肉最香,白狗肉的肉最猩。烹製狗肉時,將狗殺死後,刮清身上的毛,然後用禾稈(或木柴)燒煨,煨成黃後,洗淨內臟,切塊放在鍋里炒乾水,再轉到砂煲用文火火文,拌以油、鹽、姜、陳皮、片糖,用火文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