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言人

新聞發言人

新聞發言人,是代表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如公司、政府或其他機構)的身份發言,並向記者宣傳情況、回答提問的公共關係人員。許多政府部門和企業都有發言人,而許多職業運動員及藝人常由其經紀人兼任發言人。在中國共產黨建黨89周年到來之際,中共中央11個部門的新聞發言人於6月30日上午首次集體亮相,接受中外媒體採訪。2013年11月經中央軍委批准,分別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和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武警部隊等7個大單位設立軍事新聞發言人。

基本信息

定義

國新辦新聞局局長郭衛民主持發布會國新辦新聞局局長郭衛民主持發布會

國家、政黨、社會團體任命或指定的專職(比較小的部門為兼職)新聞發布人員。其職責是在一定時間內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時局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約見個別記者,發布有關新聞或闡述本部門的觀點立場,代表有關部門回答記者的提問。

①相近的美國式定義是“新聞發布官-新聞負責人”,但其英語原文press and public relation officer-press and public relation chief

②直接外化了“公共關係”的目標指向,而中國式定義則沒有突出實際存在的公共關係之訴求。

發展歷史

新聞發言人、新聞發布會在西方國家更是常見。它們一方面是政府控制新聞傳播的手段,一方面也是政府和新聞界,並通過新聞界和公眾進行溝通的方式。以美國為例,新聞發言人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總統新聞發言人。19世紀20年代,美國普通民眾獲得了選舉權;30年代,便士報誕生。新聞發言人正是誕生在這樣一個政治改革、經濟成長、傳媒大眾化的年代。安德魯·傑克遜是最早聘用總統新聞發言人的美國總統。但是傑克遜以及後面幾位總統的新聞發言人都是以私人秘書身份出現,不屬於政府系統,政府並不提供資助。直到1857年,麥金利總統上台,他的6名助理才開始領取政府薪水,其中包括負責新聞宣傳的科特柳。白宮的記者招待會和美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密切相關,塔夫脫是第一個安排每周兩次定期記者招待會的總統。從此,雖然有反覆,定期的記者招待會還是維持下來,於是白宮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也就相對固定了。新聞發言人成為一種制度普遍在美國各地建立起來,除了政府對新聞傳播控制的需要外,還得益於兩個因素的影響。

一是現代公共關係理論的套用從企業界向政府部門滲透。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工商界對公眾利益的無視激起一些正直的新聞記者的憤慨,掀起了一場揭露企業醜聞的“黑幕揭發運動”。在輿論的譴責面前,工商界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開始檢討自己的行為,注重自身的社會形象。為了改善與新聞媒介以及公眾的關係,企業廣泛地開展公共關係活動。新聞發言人和記者招待會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良好的溝通效果。現代西方政府的行政事務日趨複雜,很難在一切問題上獲得公眾的贊同,常常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指責。在這種情況下,把政府的職能活動視為公共關係活動,有效地開展這種活動,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就能贏得公眾的輿論支持。政府的公共關係活動必須包含公共信息的傳播活動。因此新聞發言人制度作為政府公共關係框架的一個組成部分,致力於向媒體和公民及時提供信息。在公眾中努力塑造良好的形象,獲取公眾的參與和支持,就成為現代高效政府施政的重要方式。據美國全國政府傳播者協會估計,在美國各級政府大約有40000名政府傳播者。
其次,新聞媒介積極爭取知情權的鬥爭也促使了美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立美國報紙主編協會、美聯社編輯主任協會、廣播電視新聞部主任協會和職業新聞工作者協會,在1940年代末共同開展了爭取信息自由和公開記錄的運動。通過不懈的努力,《信息自由法》在1966年頒布,它要求每個聯邦機構公布詳細規章,保證公共信息的自由流通。並規定對拒絕提供情況的決定進行司法審查,對任意拒絕提供訊息的官員實行罰款等手段,來杜絕來自官方機構的拖延和阻撓。另外,《陽光下的政府法》(即“陽光普照法案”)規定,50多個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成員的聯邦部門舉行會議要公開。到了1970年,除了5個州,其餘都立法規定要公開涉及公共事務的記錄和會議。[6]各級地方政府為了履行這兩個法案的責任,不得不指定專人對新聞界接觸信息和參加會議的要求作出及時而恰當的反應。從這個角度上說,新聞發言人往往作為調解人,調停政府機構想要在相對保密環境下進行工作的要求與新聞記者要求充分披露政府信息之間的衝突。

在中國

國新辦新聞局發布會國新辦新聞局發布會

1983年4月23日,中國記協首次向中外記者介紹國務院各部委和人民團體的新聞發言人,正式宣布中國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這是在當時改革開放的形勢下,為了滿足對外宣傳的需要建立起來的。二十年來,這一制度在對外宣傳上有著突出的貢獻,向世人展現了中國的良好形象,為各國媒體提供權威性的信息,讓世界充分了解中國。實踐中,新聞發言人制度基本局限在中央一級人民政府。

河南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地紛紛推出新聞發言人制度,將這一措施作為政府各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姜瑜類信息向社會公開的視窗,旨在保證政府信息的及時性和權威性。應該說,中國人對於新聞發言人並不陌生,電視裡、報紙上時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或名字。

以往的宣傳一直講究內外有別,1983年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初衷主要是為了滿足中央政府對外宣傳工作的需要。但是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之後,外宣和內宣工作在宣傳區域、宣傳對象、宣傳內容上的區別越來越難以界定。

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明年推出

2009年12月29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2009年度最後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國新辦主任王晨表示,推進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將是2010年新聞發布制度建設一項重要任務,也將是明年新聞發布工作的一個亮點。

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中首次明確提出的“要建立黨委新聞發言人的制度”。這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進一步推進黨務公開,增強黨務工作透明度的具體要求。

工作描述

有一群特殊的公務員頻頻亮相鎂光燈下,出現在螢屏上,曝光率之高不亞於影視明星,他們就是政府的形象代言人——新聞發言人。新聞發言人實際上是專門用於向公眾溝通政府的信息,有針對性地回答社會對於公共管理方面的疑問的專業人員。

職責

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劉建超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劉建超

他們主要負責:
準備新聞發布會前的材料,聯繫有關部門;
發布有關新聞,闡述政府的觀點立場;
代表政府或部門回答記者提問;
關注新聞發布後的反響效果。
新聞發言人是一種制度,是對公眾知情權有效履行的途徑之一,是溝通媒體、社會公眾和政府部門的重要橋樑。

職業要求

知識要求:作為一名新聞發言人需具有新聞傳播學、心理學、公共關係學等知識,熟悉新聞相關政策與法規、社交禮儀常識。
技能要求:新聞發言人需掌握新聞發言技巧。
經驗要求:新聞發言人一般是該部門中層以上的負責人。
職業素養:擁有良好的氣質形象、人文素養和人格魅力。不僅對新聞具備敏感性,而且對國家的政策、法律、法規有較好把握和理解,對其所在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未來有較深入的研究。

職業現狀

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外交部率先任命了新聞發言人,目前中國已有15個省級政府建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覆蓋了全國近一半的省級行政區。但是中國的新聞發言人幾乎都是兼職的,國家行政職務系列上還沒有新聞發言人的系列,在正式職位名稱上也沒有這個名字。目前全國已有幾千人接受過新聞發言人培訓,他們都是所在部門的中層以上幹部。目前中國只有少數的企業設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2005年,國務院要求部分大型國有企業、醫院、學校和金融機構建立健全新聞發言人制度,繼續完善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機制。

風險與回報

作為政府的代言人,新聞發言人的發言是需謹慎的,已經確立的政策和規定可以公布;而尚在制定或修正過程中的政策不能對外公開。真實是新聞發言制度的生命,新聞發言人所提供的信息,都必須是經過核實的。
中國目前沒有新聞發言人的專門職位,大多數發言人都是部門中層以上的負責人兼任。

職業趨勢

章啟月(原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原外交部發言人)

發展路徑:從2003年開始國務院新聞辦啟動了全國範圍內的新聞發言人培訓工作,各地方各部委也紛紛舉辦培訓班,與此同時在企事業界新聞發言人培訓班也開展的如火如荼,學員多為大中型企業老總、負責公關傳播的高層管理人員以及新聞宣傳主管。
轉型機會:新聞發言人不僅能在政府部門服務,同時也可從事公共關係、教育培訓等相關領域的工作。

職業典範

章啟月:前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現中國駐比利時大使,中國外交部歷史上第三位女發言人,以端莊、沉著、樸實、親切的發言姿態而為業內人士稱道。

作用

設定新聞發言人的初衷是要增強權力與大眾的溝通,發言人背倚公共部門而面向社會,要披露政府信息,形成互動。 信息公開法規定了政府義務,新聞發言人是主動達成這一願景的法定中介。他們的真正價值就在於儘可能多地掙脫部門束縛,儘可能深切地投向公共性。這是新聞發言人必須要選擇的左右之境,它們對應於可能獲致的職業境界。不過也要看到,即便王旭明屢屢製造議題,表現出創新的強烈意志,最後卻依然落入窠臼,只能憑機巧得分,足見此間景況的分裂。

從西方國家的實踐來看,新聞發言人制度就是一種有限的信息源,作為一種潤滑油,協調政府和媒體以及公眾之間的關係。同時,在此基礎上隱蔽地引導輿論。從傳播學角度看,新聞發言人制度是通過議程設定對輿論進行控制。議程設定理論是上個世紀70年代在美國風行起來的一種有關大眾傳播效果的假說。

其主要含義是:大眾媒介注意某些問題、忽略另一些問題的做法本身可以影響公眾輿論,人們將傾向於了解大眾媒介注意的那些問題,並採用大眾媒介為各種問題所確定的先後順序來安排自己對於這些問題的關注程度。隨著研究的深入,傳播學者發現議程設定過程並非如此簡單,傳媒議程背後存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力量博弈的關係。

正如羅傑斯教授所劃分的,這一過程包含三個環節,即:傳媒議程的設定、公眾議程的設定、政策議程的設定。在社會生活中,這三個環節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新聞發言人制度體現了政府或政治家從自身的立場出發,根據國家的需要、公眾的需要以及政治運作過程的需要,設定政策議程。以此影響媒體議程,進而設定公眾的議程,其中更多地表現了政策議程對傳媒議程和公眾議程的引導。

影響

在新聞發言人成為當前時代流行術語的今天,無論是打開電視還是翻開報紙,新聞發言人的言行隨處可見。新聞發言人的優秀與否,在21世紀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在媒體越來越有滲透力的今天,已經對現代企業運作模式和社會各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2000年底,史克公司在應對其明星產品康泰克的“PPA”事件時,該公司在與政府部門溝通信息後,就迅速把所有相關產品下架,並及時公布信息。由於企業新聞發言人反應迅速、過程透明、把消費者健康放在首位,當康泰克新產品復出時,很快就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
與之相反,2006年的SK-II化妝品“重金屬超標”危機與今年蒙牛“OMP”公關危機中,相關公司的反應遲緩與反應過程的不透明則是造成公眾不滿的主要原因。

黨委三關

發言人的形象就是黨委的公共形象,發言人的發言效果直接關係黨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這樣的獨特責任與使命,注定讓黨委新聞發言人這個角色不好當,至少要過好這樣三關。

第一關,語言風格關

立場是黨委的,語言是自己的。發言人若不能把黨務信息很好地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就注定難以勝任這個職位。這勢必考量著發言人的智慧和膽量。許多信息政策性、敏感性很強,又規範性有餘、生動性不足。轉化不好就面臨著表述錯誤的風險,照本宣科則會讓人聽著味同嚼蠟。

第二關,釋疑解惑關

在這個透明化時代,黨委新聞發言人同樣會面臨公眾的信息質詢,必須對一些熱點敏感新聞事件作出回答。“無可奉告”可能會激起輿論反彈,“王顧左右而言他”可能會引發更多質疑,“踢皮球”則會讓人認為這是黨的不良作風折射,終究於黨委形象不利,倘若用“躲貓貓”辦法恐怕只會引起公憤。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釋疑解惑,也表明黨委信息公開和接受公眾民眾監督的決心有多大。

第三關,危機公關關

對於黨委新聞發言人來說,這種危機公關並不僅僅意味著與媒體保持良好的關係,也不是要去當好滅火隊長,而是要熟諳傳播規律,具備相當傳播素養。如此,發言人才能和媒體實現平等對話,並最終達到既堅守各自立場又各取所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