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驚厥

新生兒驚厥

新生兒驚厥是圍產期醫學的重要問題,常提示病情嚴重,多為腦部器質性損害,常見於缺血缺氧性腦病、產傷、顱內出血、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發育畸形、先天代謝異常等。原發者極少,易留有後遺症,病死率較高,其發病率約占活產兒的1.4%,在出生10天內,驚厥發生率在0.2%~0.8%以上,初生體重在1500g以下的新生兒中,其發生率為25.5%。

基本信息

簡介

新生兒驚厥新生兒驚厥

新生兒驚厥( neonatal convulsion )是指由多種原因(產傷、缺氧代謝異常、感染及先天畸形等)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暫進性紊亂的一種症狀,是腦組織部分神經元突然發生不同程度異常放電導致全身或局部肌肉不隨意的收縮運動。是新生兒期常見的急症,它既可為良性,也可為病情險惡的表現,對腦發育有一定的影響,故一旦發生,應緊急處理並查明病因。新生兒驚厥的類型並不有助於區別是局灶性中樞神經系統病變還是代謝性疾病。大多數新生兒驚厥的典型局灶病變可能與此年齡期髓鞘發育不完善,新生兒大腦皮質的原發性抑制及大腦樹突和突觸形成不完全有關。

病因

新生兒驚厥弓形蟲滋養體
驚厥可僅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放電引起但這種異常放電可由許多原發性顱內病變(腦膜炎,腦血管意外,腦炎顱內出血,腫瘤)引起,或繼發於全身性或代謝性(如缺血缺氧低血糖,低血鈣,低血鈉)疾病
感染可引起驚厥腦膜炎常有驚厥,敗血症也可發生,但一般不出現此征革蘭氏陰性菌常引起新生兒顱內和全身性感染,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風疹病毒,梅毒螺鏇體弓形蟲造成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常引起驚厥。
缺血缺氧引起的驚厥常發生在分娩前分娩時和分娩後,並常在伴有呼吸窘迫綜合徵的早產兒中發生。
低血糖在糖尿病母親的新生兒小於胎齡兒和有缺血缺氧及其他應激的新生兒中常見。足月兒血糖<40mg/dl(2.2mmol/L),低出生體重兒<30mg/dl(1.7mmol/L)為低血糖;並不是這種血糖水平的新生兒都有症狀長期或反覆發作低血糖可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永久性損害
低血鈣定義為血清鈣水平<7.5mg/dl(<1.87mmol/L)常伴血清磷>3mg/dl(>0.95mmol/L),和低血糖一樣,可以無症狀低血鈣常和早產及難產有關。
低血鎂不常見但當血清鎂<1.4mEq/L時能引起驚厥。低血鎂常與低血鈣有關,低血鈣嬰兒用足量鈣劑治療後驚厥仍持續存在時應考慮低血鎂。
高鈉血症或低鈉血症可引起驚厥口服和靜脈輸注氯化鈉負荷過量可造成高鈉血症,過多的經口或靜脈輸注水分,或糞便或尿液中失鈉後可引起低鈉血症。
先天性代謝性疾病如胺基酸或有機酸尿症可出現新生兒驚厥,維生素B6 缺乏或維生素B6 依賴是引起驚厥的罕見病因,但易於治療。
其他原因引起的更難診斷和治療的驚厥包括腦室內出血後遺症,產傷,撤藥綜合徵和中樞神經系統畸形母親濫用藥物(如古柯鹼,海洛因和地西泮)是越來越多的常見原因,嬰兒生後因發生急性撤藥綜合徵而驚厥。
新生兒驚厥

臨床表現

梅毒螺鏇體
新生兒驚厥新生兒驚厥
新生兒驚厥常見的是局灶性的可能難以辨認。遊走性陣攣性肢體抽動交替性半側肢體驚厥或原發性大腦皮質下驚厥(呼吸驟停,咀嚼運動,持續性眼偏斜肌張力發作性改變)都是常見的。很少有癲癇大發作。
陣攣性肌肉活動伴肌張力增高和煩躁不安必須與真性驚厥相區別煩躁不安只有在刺激後才會產生陣攣,握住肢體不動可制止陣攣。而驚厥是自發產生的握住肢體時仍感覺到肢體的抖動。

診斷

應從測定血糖血鈉,血鉀,血氯血CO2 ,血鈣血磷開始評價。血糖試條紙可快速測定血糖同時應測定靜脈血糖的確切值。應作外周血和腦脊液培養;腦脊液必須通過顯微鏡檢查白細胞,紅細胞和微生物並測定糖和蛋白質的水平。根據臨床情況作進一步的代謝性檢查(如動脈血pH值,血氣血清膽紅素水平或尿胺基酸或有機酸測定)。頭顱X線可發現顱內鈣化,長骨攝片可揭示先天性感染(如風疹梅毒),腦電圖對難以確定是否有驚厥有幫助,對驚厥的治療和隨訪有益正常腦電圖或驚厥過程的局灶性異常是預後好的徵兆,腦電圖顯示瀰漫性異常則預後不佳,頭顱超聲或CT可確定顱內出血應該考慮母親濫用毒品。

檢查

(一) 體檢 全面的體格檢查是十分重要的驚厥類型、頭圍大小、肌張力變化黃疸程度、顱內壓增高征等均有助於診斷。

(二) 輔助檢查:
1血糖、電解質測定 異常提示相應的代謝異常如低血糖、低血鈣、低血鎂低血鈉、高血鈉等。
2色氨酸負荷試驗  口服50~100mg/kg色氨酸液,新生兒尿中出現大量的黃嘌呤酸,可診斷為維生素B6缺乏病或依賴病
3血紅蛋白、血小板、紅細胞壓積下降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腦脊液呈血性,鏡檢見紅細胞提示有顱內出血的可能。
4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增加、C反應蛋白陽性、IgM含量增加血沉加快等提示感染。
5腦脊液檢查 對診斷顱內感染、顱內出血有幫助。
6顱骨X線檢查 可見顱骨骨折、畸形、先天性感染的鈣化點頭顱透照,可協助診斷硬腦膜下血腫及腦積水。
7腦電圖(EEG) 判定腦部病變的嚴重性及性質。新生兒EEG異常有以下特點: ① 雙側同步棘慢波少見,驚厥放電傾向局限於一側腦半球好發於枕部及中央區,有時兩半球同時放電。② 陣發性放電可見於無臨床驚厥者有臨床驚厥者EEG有時可正常,故EEG正常不能排除驚厥診斷。③ 圍生期缺氧或產傷所致驚厥生後1周內EEG診斷價值最大,此後即使發生為嚴重神經系統後遺症,EEG也可變為正常。
8頭部CT及顱腦超音波 對判定腦部病變的部位及性質有一定意義。

鑑別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是否驚厥有時很難任何奇異的一過性現象或細微的抽動反覆性、周期性出現,尤其伴有眼球上翻或活動異常又有驚厥的原因時應考慮是驚厥發作。

鑑別診斷

驚厥應與下列現象鑑別:
1新生兒驚跳:為幅度較大、頻率較高、有節奏的肢體抖動或陣攣樣動作將肢體被動屈曲或變換體位可以消除,不伴眼球運動或口頰運動。常見於正常新生兒由睡眠轉為清醒時受到外界刺激時或飢餓時。而驚厥為無節奏抽動,幅度大小不一不受刺激或屈曲肢體影響,按壓抽動的肢體試圖制止發作仍感到肌肉收縮,常伴有異常眼口頰運動。
2非驚厥性呼吸暫停:此發作於足月兒為10~15秒/次,早產兒為10~20秒/次,伴心率減慢40%以上而驚厥性呼吸暫停發作,足月兒15秒/次,早產兒20秒/次不伴心率改變,但伴有其他部位抽搐及腦電圖改變。
3快速眼運動睡眠相:有眼部顫動、短暫呼吸暫停、有節奏咀動.面部怪相微笑、身體扭動等。但清醒後即消失。

併發症

新生兒驚厥容易發生舌咬傷窒息、腦缺氧等併發症,因該密切注意新生兒的護理預防保健

治療

首先是針對原發病變其次是驚厥。除非是表現為呼吸暫停的驚厥,通常驚厥過程中不用止痙因為一般它們是自限性的,很少危及新生兒的生命功能。

新生兒驚厥靜脈注射
如果血糖低應給予10%葡萄糖2ml/kg靜注;如果有低血鈣,給予10%葡萄糖酸鈣2ml/kg(含18mg/kg)(注意:給予葡萄糖酸鈣的速度不能超過50mg/min,同時作連續的心臟監護)應避免滲出血管外,因為會引起皮膚腐蝕,如果有低血鎂給予50%硫酸鎂0.2ml/kg肌注。套用抗生素治療感染。
在確定驚厥原因檢查開始後應立即針對驚厥本身治療。選用苯巴比妥,給予負荷量20mg/kg靜注如果驚厥未停止,可每15分鐘給予5mg/kg直至驚厥停止,或最大用量40mg/kg已給予維持治療在12小時後開始。劑量從3~4mg/(kg.d)起,根據臨床反應和血清藥物濃度可增加至5mg/(kg.d)。苯巴比妥必須靜脈給藥,特別在驚厥反覆發作或長時間發作時當驚厥控制後,苯巴比妥可給予口服,苯巴比妥的有效治療濃度為15~40μg/ml(65~170μmol/L)
如果需要第2種藥物可用苯妥英,負荷量為20mg/kg,在新生兒唯有用靜脈注射才有效,應分成2次(10mg/kg)緩慢靜脈注射,以防止低血壓和心律紊亂。新生兒苯妥英中毒的體徵很難發現持續的高濃度將是有害的。如果能測血濃度,危險性就會減少維持量從5mg/(kg.d)開始,分2次使用,根據臨床症狀和血濃度進行調整苯妥英的有效治療血濃度為10~20μg/ml(40~80μmol/L)。
對使用抗驚厥藥的嬰兒應予以密切觀察藥物過量可導致呼吸抑制,而呼吸驟停將比驚厥本身更危險,抗驚厥治療必須持續至驚厥控制和以後發生驚厥的危險減少為止。

預防

新生兒驚厥的長期預後與病因直接有關蛛網膜下腔出血導致的新生兒驚厥預後較好,而Ⅲ或Ⅳ級腦室內出血者發病率高。約50%因缺血缺氧而導致驚厥的新生兒可發育正常早期驚厥往往與最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關。驚厥時間愈長,新生兒愈可能有以後的神經損害(如腦癱腦發育遲緩)。

新生兒驚厥與小兒腦癱的關係

新生兒驚厥(neonatalseigures)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新生兒時期很常見的症狀,常由於症狀不典型,難於辨認而延誤診斷。嚴重的驚厥發作病死率較高。常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
而小兒腦癱則是新生兒驚厥常見神經系統併發症。可見新生兒驚厥是小兒腦癱(腦性癱瘓)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兩者在病因、病理基礎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新生兒驚厥與小兒腦癱(腦性癱瘓)關係十分密切。>>>推薦閱讀:早期小兒腦癱症狀常見哪些表現?
新生兒驚厥臨床發作不典型,有時表現為臨床下或亞臨床發作。在無特殊監護條件下很難發現,因此新生兒驚厥精確的發病率很難確定。各個不同國家或地區由於所選擇的觀察對象及病因不同,所報導的發病率也不同。小兒腦癱(腦性癱瘓)是小兒時期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不同國家或地區小兒腦癱(腦性癱瘓)的患病率也不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