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肝炎綜合徵

新生兒肝炎綜合徵(neonatalhepatitissyndrome),包括B型肝炎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柯薩奇病毒和風疹病毒等所引起的肝炎,亦可由ECHO病毒、EB病毒、弓形蟲、李司忒氏菌或各種細菌所致。這些病原體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亦可在產程中或產後感染。少數病例與先天性代謝缺陷有關。部分病例病因不明。

基本信息

病理改變

病因雖多但主要病理改變為非特異性的多核巨細胞形成。膽汁淤積、肝間質和門脈區有炎症細胞浸潤程度與病情輕重有關,輕者肝小葉結構正常,重者可紊亂失常肝細胞點狀或片狀壞死,柯氏細胞和小膽管增生,久病者門脈周圍可有纖維化巨細胞包涵體病的受累細胞呈現貓頭鷹眼狀的核內包涵體為其特徵。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黃疸。往往因生理性黃疸持續不退或退而復現前來就診。其它症狀如低熱、嘔吐、腹脹亦可出現。體檢有肝脾腫大,尿色較深,大便由黃轉淡黃,亦可能發白。多數在3~4月內黃疸緩慢消退,也可並發乾眼病,低鈣性抽搐、出血及腹瀉。少數重症者病程較長可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實驗室檢查:總膽紅素一般低於171μmol/L(10mg/dl),結合膽紅素與未結合膽紅素均增高,以前者為主。谷丙轉氨酶升高或正常。新生兒甲胎蛋白滿月後應該轉陰而患者可持續增高,這提示肝細胞有破壞、再生增加。通常在轉氨酶高峰後1周左右達到高峰,血清鹼性磷酸酶正常。

起病較緩。常在生後數天至數周內出現黃疸,持續時間較長,可伴有食慾下降、噁心、嘔吐、消化不良、體重不增等症狀。大便顏色變淺,嚴重時可呈灰白色,但有時淺、時深的動態變化。尿色深黃。肝臟輕度至中度腫大,質稍硬。少數脾臟亦大。中毒性肝炎常有感染病灶和全身中毒症狀。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引起的肝炎,常伴有先天畸形或宮內生長障礙。

診斷

新生兒肝炎綜合徵的診斷比較困難。孕婦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所生嬰兒,在生後半年內有20%~50%成為HBsAg攜帶者,但多數無症狀。B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以通過產道時感染嬰兒的機會遠較宮內時多。

鑑別診斷

本病與新生兒先天性膽管閉鎖有時很難鑑別。但若把新生兒肝炎誤認為膽管閉鎖而作手術,可使病情惡化。兩個病的鑑別診斷可以通過:
一、病史及體徵
1 肝炎男嬰較女嬰多,而膽道閉鎖女嬰較男嬰為多。
2 黃疸在肝炎時一般較輕,並有波動性改變,或藥物治療有明顯減輕的情況;而膽道閉鎖黃疽呈持續性加重白陶土色糞便。
3 肝炎時肝腫大較膽道閉鎖為輕,一般很少超過右季肋下4cm;膽道閉鎖肝腫大明顯,質硬邊鈍常伴有脾腫大。
二、實驗室檢查
a.血清膽紅素動態檢測:肝炎隨治療病情發展血清膽紅素濃度曲線逐漸下降而膽道閉鎖隨病情發展血清膽紅素濃度曲線則呈持續性升高。但當重型淤膽性肝炎時亦可表現血清膽紅素濃度曲線 持續上升,此時鑑別有困難
b.低密度血漿脂蛋白-X(Lp-X)測定:在膽道閉鎖時膽汁在肝內淤滯,血清Lp-X則明顯升高;新生兒肝炎早期呈陰性。倘若生後1.5個月以上Lp-X仍呈陰性可排除膽道閉鎖的可能。
c.膽酸定量測定:膽道閉鎖早期較新生兒肝炎血清中膽酸明顯增高動態檢測更有鑑別診斷意義。
d.檢測十二指腸引流液中的膽紅素量
三、影像學檢查及其他
a.B超:首選的無創傷檢查並可重複動態檢測觀察。在新生兒肝炎時其肝內外膽管呈正常管腔大小開放圖像。在膽道閉鎖時肝外膽道不能探出或呈線形條索狀膽囊不顯影或呈痕跡癟小膽囊影像,肝常常增大並伴有脾腫大。
b.99mTC-IDA:閃爍法排泄試驗在膽道閉鎖早期,肝細胞功能尚接近正常,注射放射性藥物後連續動態觀察5分鐘後可見肝臟顯影,但以後見不到膽管顯影,24小時內皆無排人腸管的影像而新生兒肝炎雖然肝細胞功能較差,但膽管開放,因而可見腸管內顯示放射性藥物
c. MRCP(磁共振膽管系統水成像):其解析度很高對肝內膽管及其B比鄰關係的成像有助於膽道閉鎖與新生兒肝炎的鑑別。
d.腹腔鏡檢查:腹腔鏡可觀察肝臟大小形態、顏色。若膽囊呈痕跡外觀或呈蒼白癟小多確診為膽道閉鎖。
e.肝穿刺病理組織學檢查:對膽道閉鎖的早期鑑別診斷有一定意義新生兒肝炎時, 以肝實質細胞病變為主,肝小葉結構排列不整,肝細胞壞死巨細胞性變和門脈炎症;膽道閉鎖則表現膽小管明顯增生和膽汁栓塞,以門脈區域纖維化為主。

併發症

可並發肝硬變肝昏迷、高膽紅素血症、低鈣性抽搐出血、腹瀉、乾眼病等疾病

檢查

體檢有肝脾腫大尿色較深,大便由黃轉淡黃,亦可能發白。實驗室檢查:總膽紅素一般低於171μmol/L(10mg/dl),結合膽紅素與未結合膽紅素均增高,以前者為主絮狀濁度試驗早期變化不明顯。谷丙轉氨酶升高或正常。甲胎蛋白陽性尿膽元陽性,新生兒甲胎蛋白滿月後應該轉陰而患者可持續增高這提示肝細胞有破壞、再生增加。通常在轉氨酶高峰後1周左右達到高峰血清鹼性磷酸酶正常。尿膽紅素根據膽管阻塞程度可呈陽性或陰性反應。採血檢查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收集嬰兒尿液或母宮頸刮片找巨細胞包涵體等可作病因診斷。

治療

治療原則:
1.病因治療
2.加強營養:供給高維生素高糖飲食。
3.預防和及時控制感染
4.激素:強的松短期套用症狀好轉後逐步減量停藥。
5.護肝:套用護肝藥物及避免使用有害肝臟藥物和食物
6.利膽
7.中醫療法:中藥茵陳三黃湯可長期服用重症可用注射液,每日1~2次。
用藥原則:
1.普通病例以補充多種維生素護肝利膽為主,短期套用激素。
2.重型病例除上述治療外可靜脈使用護肝藥靜滴肌甘、肝太樂、輔梅A等支援療法靜脈輸液,黃疸嚴重者加用中藥利膽。

病理

本病的發病機制頗為複雜,隨各種病因各異。一般來說,病毒感染時,肝細胞大多受病毒直接損傷或免疫損傷,發生大量肝細胞病變、壞死和凋亡;細菌感染多見於敗血症和泌尿系感染時,主要由毒素等使肝細胞受損;由各種代謝障礙引起者,常為異常的毒性代謝中間產物損害肝細胞;肝內膽管發育障礙引起者,先引起肝內膽汁淤積,進而影響肝細胞的營養代謝而產生病變。嬰兒時期肝臟病變的發生和進展似與肝內各類細胞間的相互作用有關,不論是肝細胞、血竇細胞、Kupffer細胞或膽管上皮細胞中何者最先受到病變,均會影響另類細胞的功能。
幼小嬰兒肝的肝細胞含雙核居多,肝細胞破潰後,肝細胞核被巨噬細胞所吞噬,形成巨多核細胞,這是新生兒和幼嬰肝炎的一種特殊病理徵象。因而,雖然病因和發病機制複雜,但病理改變卻基本相似,不同程度地存在下列3種主要徵象:①肝細胞壞死,巨多核細胞形成;②匯管區和邊緣膽小管增生,不僅見於膽道閉鎖者,也可見於某些代謝障礙病和肝細胞損害時;③在增生的膽小管周圍見到纖維母細胞性活動,表現為形成膠原的酶活力增高,血清中結締組織形成的標記物增多,肝內纖維組織增生。此外,有的還有肝小葉和匯管區內炎性細胞浸潤,重者尚有肝硬化形成。

療效評價

1.治癒 (1)一般情況食慾及精神良好,黃疸完全消退,體重增加 (2)肝、脾增大者,回縮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範圍 (3)肝功能檢查全部恢復正常。
2.好轉 (1)一般情況好轉食慾增進,黃疸未完全消退,肝脾較前縮小但未恢復到正常範圍。 (2)肝功能檢查有好轉,部分恢復正常。
3.未愈 (1)一般情況未好轉黃疸未消退,肝脾無縮小。 (2)肝功能檢查無好轉或有進展趨勢。

預防

本病多由母親妊娠時宮內感染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弓形體等引起由母親直接傳播給胎兒,母親可不發病。母親患B型肝炎及有宮內感染史者新生兒發病率高。本病預防關鍵是母孕期避免各種疾病感染及患肝炎,可使本病發病率下降預後較佳,60%~70%可治癒。轉為肝硬化或死亡者較少本病治療療效未令人滿意,部分病人有向慢性肝炎、肝硬化發展的趨向故及應早診斷、治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