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國主義

新帝國主義

《新帝國主義》是哈維(Harvey,D.) 著,初立忠,沈曉雷 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大衛·哈維寫了一本影響深遠和令人深思的著作,對我們現存的權力機構進行了強有力的控訴,同時也為如何變革這些機構提供了非常有幫助的思路。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大衛·哈維寫了一本影響深遠和令人深思的著作。三十年來,他一直將自己的著作對準那些現存的自滿的觀念。哈維是一個激進的學者:他的著作不落新聞業的俗套,充滿事實和經過深思熟慮的觀點。這本著作經過了巧妙的構思,擁有散文般的優美文字,敘事風格也非常細緻和緊湊。《新帝國主義》對我們現存的權力機構進行了強有力的控訴,同時也為如何變革這些機構提供了非常有幫助的思路。

——理察·塞納特(Richa州Sennett),倫敦經濟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作者毫不費力地穿行於歷史、經濟、地理和政治的河流,利用極具說服力的論據和清晰的文字,將今天的新聞頭條放到大背景下進行考察,解析我們都趕上了的21世紀初期的混亂到底意味著什麼。他的關於剝奪性積累的概念將影響深遠。《新帝國主義》絕對是一本有用的著作。

——蘇磁·喬治(Susan George),阿姆斯丹跨國研究所副主任

內容簡介

大衛·哈維寫了一本影響深遠和令人深思的著作。三十年來,他一直將自己的著作對準那些現存的自滿的觀念。哈維是一個激進的學者:他的著作不落新聞業的俗套,充滿事實和經過深思熟慮的觀點。這本著作經過了巧妙的構思,擁有散文般的優美文字,敘事風格也非常細緻和緊湊。《新帝國主義》對我們現存的權力機構進行了強有力的控訴,同時也為如何變革這些機構提供了非常有幫助的思路。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石油決定一切

關於兩個產油國的故事

美國市民社會的內部博弈

石油決定一切

第二章 美國的超級大國之路

領土邏輯和資本邏輯

霸權

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的興起,1870~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霸權的歷史,1945~1970年

新自由主義霸權,1970~2000年

選擇方案

地區性霸權和反霸權

第三章 資本束縛

國家權力與資本積累

空間經濟的生產

權力的政治/領土邏輯與權力的資本主義邏輯

資本循環

時間—空間修復

內部矛盾

調節機構的力量

國家重新勃興

第四章 剝奪性積累

消費不足和過度積累?

馬克思的保留

剝奪性積累

所有一切偶發事件

私有化:剝奪性積累的利刃

圍繞剝奪性積累的鬥爭

反資本主義與反帝國主義鬥爭的兩面性

剝奪性積累的帝國主義

第五章 從認同到強制

延伸讀物

參考書目

書摘插圖

第一章 石油決定一切

本書的寫作目的是為了研究全球資本主義的現狀,以及一個“新生的”帝國主義在其中可能將發揮的作用。我力求從長時段的視角和通過我稱之為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鏡頭來實現上述目的。我努力從所有騷亂和動盪的表象中揭示出一些深層的變化,並以此開闢一個討論的領域,即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理解我們當前的世界並對此作出反應。

當然,我們每個人所能經歷的最長時段是我們的生命。我最初的世界觀形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初期的那段時問。當時,英帝國的概念仍然名副其實。整個世界似乎都在向我開放,因為世界地圖上如此多的幅面標註的都是紅色,它所代表的是一個日不落帝國。如果我需要其他證據來證明這一點的話,我可以翻開自己的集郵冊——英國君主的頭像遍布印度、沙撈越(馬來西亞的一個邦)、羅得西亞(今辛巴威)、尼亞薩蘭(今馬拉威)、奈及利亞、錫蘭(今斯里蘭卡)和牙買加等國家和地區。但是我很快就認識到,英國的力量在不斷下降,英帝國正以令人震驚的速度分崩離析。隨著非殖民化運動的不斷深入,英國全球大國的地位逐步為美國所取代,世界地圖的顏色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1947年印度獨立與印巴分治,標誌著英帝國衰亡的開始。起初,我認為這一事件僅僅是“理智的”和“公正的”英國統治被不理智的本土激情所取代,並回復到守舊派偏見的一個典型例子。然而隨著非殖民化鬥爭的日益激烈,英帝國統治的醜陋和邪惡的一面開始變得愈加明顯。對於我和很多其他同時代的人而言,1956年英國和法國試圖收回蘇伊士運河這一事件標誌著其醜陋和罪惡達到了頂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美國阻止了英國和法國使用武力來推翻阿拉伯自己的領導人納賽爾的企圖,而在當時西方人的眼裡,納賽爾與現在的薩達姆•海珊一樣,是國際社會的威脅和“邪惡的化身”。艾森豪更喜歡和平的遏制政策,而不是戰爭。這由此也說明,隨著英國和法國實力的迅速衰落,美國已經逐步確立了在全球的主導地位。同時我也發現自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後,很難再去否認赤裸裸的自私自利、快速衰落但卻與眾不同的英帝國主義的陰暗面了。

當時對於一個在20世紀60年代從布朗克斯到牛津的年輕學生來說,所有這些事情看起來都非常與眾不同。馬歇爾•伯曼(Marsha11 Berman)曾寫到他是如何不能忍受那些“無精打采的年輕人,在他們的父輩支配著英帝國和整個世界的時候,他們看起來像是《故園風雨後》(Brideshead Revisited)影片中的臨時演員一,穿著晚禮服四處遊蕩(經常看起來是睡過了頭),過著一種百無聊賴的生活。或者至少他們表現出來的是他們的父輩支配著這個世界。我認為這無疑是一齣戲劇:英帝國時代已經結束;、統治階級的孩子們仍然靠日漸貶值的信託資金生活,仍然在繼承著即將破產的公司……至少我知道,我正在這個世界上往前邁步”。①我想知道在當前成千上萬家失敗的網路公司散布於美國土地,財務醜聞,股市暴跌導致每個人養老金領取份額下滑,以及突如其來的好戰訴求的情況下,正如《紐約時報》在2003年1月5日的頭版《美帝國:學會適應它吧》①中所描述的那樣——他的感受是什麼。對我而言,在一個帝國行將滅亡的那一刻才去認識這個世界,如同在公眾宣布下一任官員誕生的那一刻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一樣,感覺都非常奇怪。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麥可•伊格納季耶夫(Michae1Ignatieff)不斷重複著此前的斷言(在2002年7月28日的《紐約時報》中也是如此):“美國所有的反恐戰爭都是帝國主義的演習。這或許會讓美國人感到震驚,因為他們不願意將他們的國家看成是一個帝國。但是在美國將大批士兵、間諜和特種部隊派駐世界各地的情況下,你還能稱它為什麼呢?”他認為,美國不應該再偏愛所謂的“廉價”帝國,或希望承擔更少的責任。美國應該準備承擔更加重要和持久的責任,應該準備堅持不懈地實現重大改革的目標。美國這一主流媒體的看法應當給美帝國對世界而言非常重要的觀點帶來重大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