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華總商會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是新加坡規模最大的商會,成立於1906年。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對該會的早期活動作出了重大貢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在新加坡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作為商會,它把政府的經濟政策和措施下達給商會,促進貫徹執行;另一方面,它又把商家、企業界的情況和經濟動態反映給政府,作為政府調整和制定政策的依據。新加坡政府對中華總商會的發展十分關心,1960年政府撥地擴建商會會址。1964年9月,李光耀總理親自主持了中華總商會大廈的落成典禮。目前,中華總商會擁有商號及個人會員5000多名,商團會員117名。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在推動中國和新加坡的經濟合作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07年3月15日,中華總商會第54屆理事會在李顯龍總理的見證下宣誓就職,蔡天寶先生第二次當選會長。總商會下設秘書處,負責商會的日常工作,秘書長由林三順先生擔任。

基本信息

概述

(Singapor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新加坡 華人商會組織。

相關

在1986年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成立以前,總商會實為華人社會的最高領導機構。1906年4月8日成立,原名新加坡中華商務總會。吳壽珍當首屆會長。1912年3月,張永福等人成立新商會,稱新加坡華僑總商會,首任總理為沈子琴。7月,兩個商會談判合併失敗。1914年,新加坡華僑總商會停止活動。1915年,新加坡中華商務總會改名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停止活動。戰後恢復。作為華人社會最高領導機構的總商會董事會,必須由華人社會各幫代表組成,以團結全體華人。除維護華商利益,促進經貿發展外,還要調解各幫派間的矛盾與糾紛;代表華人社會向政府交涉不利華人的法令或政策;1957年為23萬華人移民爭取到公民權。1964年建成11層新大廈。1984年有5900餘名會員,包括個人、公司、商團三類。每二年出版一本會員名錄,並出版《經濟季刊》 。設立獎學金,各族學生均可申請。1961年8月陳嘉庚在北京逝世,總商會於同年9月10日發動各華人社團舉行追悼大會,並設立陳嘉庚獎學基金。1968年4月陳嘉庚獎學基金信託委員會註冊成立,1986年7月解散,把所有資產移交給1962年2月9日成立的陳嘉庚基金。該會領袖陳篤山、陳永裕、陳共存、張良材和王先德等均為陳嘉庚基金服務,基金在總商會大廈9樓設辦事處。1989年林蔭華蟬聯第45屆會長後說:總商會將繼續努力協助會員開拓新市場,利用華人分布世界各地的優勢,加強與各國華埠與華商的聯繫,將新加坡中小企業的產品推銷到世界各國。當年主辦"工商展會89",協助會員發展區域和國際貿易。1990年2月舉辦國際性的"世界華人商會研討會",共同探討華商的處境,策劃未來的發展。1991年8月10──12日,發起主辦首屆世界華商大會,共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70個城市組團參加,800名華商代表與會。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應邀主持開幕式,並發表主題演講,大會決定在新加坡設立永久聯絡機構,每兩年輪流在各地舉行一次大會。對總商會董事會按幫派選舉的制度,自1929年陳嘉庚提出廢除的意見後,是否廢除的爭論長達69年,尤以1965──1968年的爭論最為激烈。1968年10月特別會員大會經激烈辯論後,在493名出席會員中,411人贊成通過章程修改小組所提章程草案,仍保留分幫選舉。1993年新當選的會長郭令裕再次提出廢除分幫選舉,由於新加坡華人社會已發生根本變化,幫派的作用日益式微,這一提議獲得曾任會長的黃祖耀、陳共存、林蔭華、陳永裕等支持,終於在同年8月召開的特別會員大會獲得通過。修改過的章程廢除幫派選舉制,但保留7個董事席位給7個方言群(幫);副會長增至3人;總商會的宗旨也改為:促進工商業發展、經濟繁榮、文化教育活動與社會福利。1939年以來的歷屆會長有:李光前、陳錫九、高德根孫炳炎黃祖耀、陳共存、林蔭華、陳永裕等。1995年選出的第48屆常務董事會,由4名正副會長及總務組、財政組等11個組的正副主任組成,總計26人。會長為郭令裕,副會長為藍宏賚、張昌隆、鄭民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